他隻想把自己以後所有的科學基礎知識,分階段性,一步一步的刊登在上麵。
他要所有樺國人,需要刊登文獻時首選《巨匠》。
他隻求國人認同,根本不在乎西方人的眼光。
因為信息不通暢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很多科研學者寫的論文就被認為抄襲仿造。
這是不公平的。
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就以為某些科研學者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學術騙子。
其實,在大多數知識分子眼裏,禮儀廉恥還是有底線的。
不能因為某些一部分的人不作為,就盲目崇洋媚外。
要知道,國外真正的抄襲論文的人,也並不在少數。
而且還是抄我們國內的居多。
因為漢語論文要經過逐字逐句的翻譯,語法也不能絲毫錯誤。
哪怕因為一點錯誤,也會打回原地重新修改,這一來一回耽誤時間可不能用時來計算。
這就造成了很多漏洞給那些外國人,他們會利用時間差抄襲並且搶先發表論文。
樺夏人並不蠢,也最注重禮儀廉恥。
西方人,尤其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卻根本不在意這一點。
德意誌人在二戰戰敗後,其尖端的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就被這些人瓜分一空。
而其中產生的價值,德意誌人連根毛都沒有得到。
但就現階段而言,si論文是國際學術界的頂尖論文。
發表SI論文不僅要求科研搞得好,而且必須還得有一個好的英語功底。
這是在國內是最不容易發表的期刊。
SI論文本身來,樺國科研工作者大多麵臨英語能力匱乏的缺陷。
尤其對於年齡大和專業性強的科技工作者來,內容不是問題,英語往往成為了製約的瓶頸。
SI論文對樺國大部分科技工作者來依然是神秘的,不友好的,難於發表的。
正基於此,大部分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引入作為評價標準,這也是有失公正的。
雖然這是缺少人為幹預的評價標準,但把賦和時間浪費在學習毫無用處的語言上,這明顯有些得不償失了。
雖然使得樺國科研可與國際接軌,培養科技工作者運用SI官網進行現有論文和科技成果的查詢與搜索的習慣。
但也製約了樺國的科技水準提升,使科研人員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語上。
間接的也讓教育部門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外語上,讓許多數理化方麵的才學生在半路上夭折了。
薑餘創辦這個純中文的科學期刊,就是想讓更多潛在的才被發現,被重視。
《巨匠》每半年一次的評審活動,會選出一批獲獎者,並且刊登在人民日報和各地方的主要報紙上。
獲獎者可根據論文的等級得到巨額的獎金。
論文等級分五個檔次。
特等100萬人民幣,
一等50萬人民幣,
二等10萬人民幣,
三等5萬人民幣,
四等1萬人民幣,
安慰獎1000元人民幣。
這些獎勵金額,以後會隨著樺國的發展不斷增加。
“隻要你敢想,你敢寫,你敢寄,我就敢給!”
這就是《巨匠》口號,低俗,銅臭味十足。
為了宣傳《巨匠》,薑餘也不顧別人怎麼看了。
楊校長了解了薑餘的計劃後,立刻就許下諾言。
以京都理工大學為首的七所國防七子,全部鼎力支持《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