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碼字和修改中,請各位書友明再過來看。
在一份關於全世界最差的十大發明排行榜上,塑料名列第二。
作為已在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的材料,塑料的危害卻極其大。
石油化工生產的塑料廢物汙染也成為世界環境難題。
迄今為止,學術界認為塑料產品由於物理化學結構穩定。
在自然環境中可能數十至數百年不會被分解,塑料汙染正嚴重威脅著生態和海洋環境。
1994年石油基塑料世界年產量約億噸,其中聚苯乙烯占71%。
聚苯乙烯經久耐用,不能生物降解,常用作一次性飯盒、咖啡杯和包裝絕熱材料。
它們對土壤、河流湖泊及海洋等產生普遍嚴重的“白色汙染”。
薑餘本來想從人工智能套取一些關於“微生物降解塑料”的知識。
卻不心觸發了人工智能係統內的攔截程序。
現在唯一有效的就是鍾慶璠團隊的發現。
另外那種吞噬黃金的真菌,隻有派相關專業人士去澳鼠國實地取材,實驗一段時間後再。
鍾慶璠教授的團隊購買了聚苯乙烯塑料原料,黃粉蟲則從京都大興、秦皇島等昆蟲養殖場購買。
這些黃粉蟲被放置在一個有泡沫塑料塊的聚丙烯塑料容器裏。
實驗人員定期測量被黃粉蟲吃掉的泡沫塑料塊重量。
對照組是常規麥麩飼養的黃粉蟲,實驗中500個黃粉蟲以58克的塑料為唯一食物,在控製條件的溫室中單獨飼養。
在16實驗期內,正常飼養的幼蟲幹重增加了6%。
以塑料為食的幼蟲幹重僅增加了0%。
而停食的幼蟲幹重明顯降低49%。
對比喂食塑料和麩皮兩組的幼蟲存活率,並無明顯差異。
據悉,以塑料為食的幼蟲之所以幹重未大增,是由於相比麥麩,泡沫塑料的水含量和營養價值較低。
“黃粉蟲既然都可以消化最難降解的聚苯乙烯塑料,其他相對容易降解的塑料,理論上黃粉蟲同樣可以消化。”
鍾慶璠教授向薑餘介紹道。
目前,他們團隊有人在考慮用人工培育黃粉蟲或蠟蟲來降解塑料廢棄物。
如塑料垃圾袋,PV板等。
這些蟲子如何吃掉塑料的呢?
泡沫塑料首先被黃粉幼蟲嚼噬成細碎片並攝入腸道中。
所攝食的碎片在胞外酶作用下,進一步解聚成分子產物。
分子產物在多種酶菌作用下,進一步降解並同化形成幼蟲自身組織。
殘留的泡沫碎片混合部分腸道微生物,以蟲糞的形態排泄出體內。
鍾慶璠團隊通過無數的實驗可以證明:
以聚苯乙烯為食物來源的黃粉蟲與正常取食的黃粉蟲一樣健康。
其排泄物還能用於農作物土壤育肥。
其本身的身體,也可以當做雞鴨魚等動物作為飼料……
……
除此之外,鍾慶璠研究組還發現腸道微生物對聚苯乙烯生物降解起決定性的作用。
在黃粉蟲幼蟲食物中加入抗生素抑製腸道微生物後,幼蟲不能降解塑料。他們進一步成功分離出可以利用聚苯乙烯作為唯一碳源進行生長的聚苯乙烯降解細菌——微杆菌(乙烯)。該株細菌可在無碳瓊脂固體培養基上的聚苯乙烯膜表麵生長生成穩定的生物膜,顯著地侵蝕膜表麵結構。該菌株在液體中培養60後,液體中聚苯乙烯碎屑被分解、減重可達74%。殘留物的分子量明顯降低,生成大量水溶性的低分子中間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