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的戰爭 第三十八章
國共內戰大範圍爆發。新編421團也數次被調往前線,與共產黨的部隊作戰。楊如林戰績有敗有勝,有驚有險,傷亡了一些兵員,又補充了新的力量,421團戰鬥實力未減,楊如林指揮才能也有所增強。
但是,據說,楊如林在緬甸那次與野村作戰失利、與上峰和上峰的上峰失去聯係後,擅自跟隨盟軍去了印度之事,成了他戰鬥生涯中一個擺不到桌麵上的“汙點”。
當時,在緬甸戰場,遠征軍與盟軍的指揮關係錯綜複雜,聽誰的不聽誰的,先聽誰的後聽誰的,什麼時候聽什麼時候不聽,各級指揮員都很難把握。楊如林在絕境中,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自作主張,隨盟軍去了印度,保存下了421團的種子。遠征軍方麵對楊如林的行為,一直持曖昧態度,難以說他對或不對。因此,一直以來,他在團長這個位置上沒挪過窩。
好在,楊如林不是個官迷。隻要有兵帶,有仗打,有美人在身邊,足矣。
楊如林每次被調往前線,馮國翠都提著一顆心等他,天天為他祈禱,他也次次能全頭全尾地班師回城。
馮國翠從不問政治,楊如林能平安回來是她的全部。她不能和他結婚,但這阻止不了他一天天更深地走入她心裏。
這天,她想,自己的心思天天係在忙於作戰的楊如林身上,也不是個事。總這樣提心吊膽地生活,對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事業有百害而無一利。
於是,她決計到城外、到山區搞些田野調查,尋找新的古代遺跡,填充內心空寂。這些年,她對城內古跡勘察較多,到村野僻壤搞田野調查則很少。她早想彌補這一缺憾。
接下來的日子,她到圖書館呆了幾天,每天晚上也在自己的書房忙到半夜。她仔細搜尋、查閱將要去考察所在鄉鎮的地方誌及其與曆史、地理、佛教相關的書籍,製作了一份有可能找到的建築目錄,擬定了一個田野調查日程安排。
在一天,便開始了她的計劃。自此,她經常早出晚歸,徒步遊走田野,有時走得遠了還在外宿居三兩夜。
她考慮到了出行的安全因素。身上僅帶足三兩天用的銀兩,一身鄉下婦女打扮,臉上和暴露的皮膚上還塗了色,掩蓋住了原有的白皙。身背一個不大不小的工具包。這可是她的寶貝,裏麵裝有小型測量儀器和照相機,還有一些自製的小器件,從一團線到一根可伸縮的像釣魚竿一樣的棍子,再到刀子、鏟子、尺子,樣樣齊全。包外還有一掛帶鐵鉤子的繩索,背在肩上,這是她爬樓上房的必備物。這些東西,當她顫巍巍地蹲在建築物的隨便哪個部位工作時都不離身。
這些天,她穿過村落,走過田野,出山入林,受益匪淺。最大的收獲莫過於對南雁山古建築群的考察研究,這裏一度掠去她的全部心思。
集佛、道、儒三教於一體的古建築群生發出的別樣的幽靜,衝淡了她腦海中來自朝鮮戰場上隆隆的槍炮聲。隻有在這個景色中,她對楊如林的那份牽掛才暫離她身一時。
南雁山融自然美、人文美於一體,繪織出一幅天然絕妙、和諧壯觀的中國山水畫卷,一次一次地呈現在了她的眼前。她曾在書上看到過對南雁山古建築群的記載,現在親眼一見,還是震驚不小,這裏完全能稱得上是絕世佳作,建築瑰寶。
她到這個古建築群,接連來往數十趟,足有半月的時間。
古建築群附近的環境無可挑剔。這是夏季,一道從山上奔瀉而下的溪流,穿過小樹林,汩汩流過一個水車房,然後,揚長而去。
這是一個歇腳的好地方。外麵炎熱無比,水車房內卻自有一股清涼,轆轆輪聲也悅耳沁心。
這天,快到正午,馮國翠走進了這個水車房。她把背包和那掛繩索放在一邊,穿衣下到水中,故意讓水車把衣服衝透。這樣,既能消除一路走來的燥熱,又能保證接下來在古建築中爬上爬下有一時的涼爽。
她濕漉漉地進了古建築群,沒耽誤時間便爬上了昨天沒有考察完的一座古廟,身心很快就投入進去,以至於濕衣被烘幹又被汗水濕透都沒知覺。
然而,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一陣激烈的槍聲,使她從古物世界裏驚跳出來。
她靠近閣頂窗向外張望,發現建築群四周正有兵士向古樓射擊。古樓中一些角落裏也有人向外開火。
外麵四周的兵士形成了包圍圈,卻也不敢輕易靠近建築物,更不敢貿然向裏進攻。因為她仔細辨聽,建築群內槍聲不是很密集,卻看見外麵的兵士不斷有人倒下。這說明,裏內有一些神槍手在精確還擊。
外麵有人向建築物內喊話,大意是讓一個叫“王大胡子”的人出來投降。
仔細聽,仔細看,馮國翠弄清了建築物內的“王大胡子”是共軍的一個大首長,外麵圍著的部隊正是國軍421團的官兵。
馮國翠在廟四麵的窗子向外搜索,卻沒有發現楊如林。421團帶隊來的是那個姓周的副官。
“楊如林肯定是另外執行重要任務去了。”她想。
她再沒心思察研古廟中的真跡,渾身驟然燥熱起來,幹脆坐在窗邊一邊往外看,一邊拿出水壺喝水。她知道這時候不能貿然出去,否則,會被誤傷。
她正全神貫注地向外看著,不知什麼時候有人悄悄爬上了閣樓頂,嚇了她一大跳,身上的汗水更是一個勁地流出。
來人是一個鄉村婦女打扮的人。這人是從古廟頂閣內攀爬過來的,蓬頭垢麵的,和此時的馮國翠一個髒樣子。
馮國翠看著同樣驚恐的那雙眼睛,一時不知說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