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群眾基礎(1 / 2)

袁朗帶了幾分說書的手法,把這幾日去縣城,剛回來路上與鬼子擦肩而過的事情,詳細的娓娓道來。

李雲龍不知不覺的就沉浸在故事當中,袁朗設置炸藥將鬼子炸上天,他跟著大聲叫好。

在大五女村,與鬼子差點照麵,他也跟著緊張的不行。

完了聽了袁朗的做法,樂嗬嗬的點評到:“這有那七進七出的趙子龍風範了。”

“哪裏是什麼趙子龍,頂多就算是個小趙子龍。”袁朗對於自己膽大心細,處理的這事兒頗為自得,謙虛都顯得沒有誠意。

他還想過,這件事兒要是經魏和尚的嘴說出來,才能更顯得他勇敢無畏,智計百出。

可魏和尚嘴實在是太笨,傳奇故事在他嘴裏也能淡成個鳥。

所以隻好自己親自出馬了,就是差點兒效果。

瞧,趙剛就沒有被他的故事完全吸引。或者說趙政委關注的點,就跟他們不一樣。

“你們二人能夠從被敵人直盯著背後的,危險形勢下平安歸來,我覺得離不開你們膽大心細,還有就是咱八路軍的群眾基礎。”

趙剛就給分析了:

在脫離青紗帳掩護的情況下,兩個人與大隊敵人不期而遇,無論是返身就走,還是硬拚到底都不足取。

隻有冷靜下來,才能想到利用敵人“八路不敢在自己眼皮底下活動”這一思維盲區,成功地鑽到了敵人的肚子裏。

但真正令袁朗他們脫險的關鍵,還是紮實的群眾基礎。

沒有大嫂的掩護,袁朗很可能出不了大五女村,至少要在此耽誤很長時間。

而那個澆地小夥子的反常表現,更說明了當地群眾心向八路。

說到底,袁朗二人成功脫險,他們智慧隻占一半的功勞。

另一半離不開八路軍長久以來的宣傳,和實際性的行動。

老百姓接受八路軍,認可八路軍,這才會為他們的行動提供掩護,並伸出援助之手熱心的幫助他們。

聽了政委的一番分析,從心潮澎湃的情緒中走出來,袁朗很認真的點了點頭。

“是啊,咱八路軍跟其他軍隊不一樣,是取得了老百姓們真誠擁護的。”

這幾個月他到過不少地方,也跟不少的人交流過。

其中有個大娘跟他說過:

日本人部隊來了,是要搶東西,放火,殺人的。村裏人隻能跑上山。

果黨部隊來了是要搶東西,抓壯丁的。村裏人隻能往山上跑。

八路軍的部隊來了,村裏人先往山上跑。

等部隊走了,再下山,回家發現院裏有新劈的柴,缸裏有新挑的水,屋子門都沒打開過。

有的家少了東西,但是有錢有字據,告訴你是誰拿的,會還。

還不了,就當用錢買。

到後來,八路軍再來,家家戶戶都不跑了。

八路軍的部隊在村裏,幫村民幹農活,還教村民識字。

老大娘說:她這一輩子,走馬燈似的見過不少軍隊,還沒有一隻像八路軍這樣的,對待他們如此和善。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封建軍隊大抵都是如此。

鬼子是侵略者,做起事來肆無忌憚。

中央軍地方軍那些效忠於某個人,某些人的封建部隊,就別指望他們有多好的軍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