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秋,一個白霜蕭瑟的清晨,曆經數日跋涉的伊籍自陽平而歸雒城,帶來一個極具喜慶意義的好消息:天師義妹、天師道中眾所尊崇的夜光神女董織成,終於答允領豫州牧代理大司馬、兼領司隸校尉的劉備求親。
此消息轟動一時,而劉備自然更是欣喜,至少表現出來是欣喜的。
在經過了納采、問名、納吉,也就是伊籍前去提親,並因此引發一場規模極大的叛亂之後,難為他還能繼續一鼓作氣,索性在陽平山下的傳舍住下來。傳舍本是驛傳的附屬物,簡單地說就是官營的旅舍。雖則眼下漢廷勢微,這益州巴蜀之地也不再是漢帝所能控製的範圍,但該有的官方設施還是一應齊全的。
比如這傳舍,因了陽平附近往來客人甚多,所以建得也算不錯,有幾十間房舍,足以容納兩百餘人,勉強能安置伊籍一幹人等。
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的忙碌奔波,伊籍或是其使數次往返於陽平山上下,裝模作樣地問過女方姓名,合過八字、問天占卜後,樣樣皆是大吉,說明二人乃天作之合,合適得不能再合適(最擅長占卜問吉凶的難道不正是天師麼……簡直就相當於龍王爺自己去求雨)之後,終於雙方敲定婚事。董織成與劉備的“婚事”進入了下一個儀程,現在該劉備去送女家聘禮,也就是納征。
說起來,在漢之前,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婚儀各具特色,簡直可以稱得上異采紛呈。但經西漢之後,關於如何隆重莊嚴地締結婚姻這一契約關係,已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規矩。據《儀禮*士昏禮》所載,這套完整的婚儀流程被稱為“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為六禮之首,指的是媒人至女家提親。如劉備派伊籍出馬,送上黃金打造的樓閣“金屋”,便是納采的一種變通。
隻不過一般來說納采之物,比如皇帝多以玉璧、束帛、駿馬、車乘等物,其餘貴人則是玄纁、牛羊等物,當然還會有一些金銀珠寶,除此之外,必不可少的還有一對大雁。
劉備與織成“合作”了這門親事,雖則眼下雒城之戰正如火如荼,經濟著實吃緊,但無論是為此後的利益計,還是為當下的麵子問題,從納采到納征,劉備可謂皆是撐足了場麵。
織成一直居於上清宮後殿,與陸焉的殿室相隔,不過數百步而已。陸焉自離開鄴都,昔日貴公子的作派已蕩然無存,衣食起居,簡樸至極點。即使貴為天師,室中也無任何奢華之飾。這樣的好處是,偌大的上清宮,有一大半都隻鋪有坐席並案幾等物,收拾起來十分容易。眼下大部分的殿室都得已輕輕鬆鬆地騰出來,留作織成聘嫁之禮的堆放場所。
劉備送來的納征之物,比起納采又要隆重許多。
當時之世,納征之物最貴重的,當數皇帝。皇帝納後,至少黃金三百斤,但一般都高達萬斤,最多可達三萬斤的都有。尋常富家也有送來二百斤黃金來納征的,曹操娶卞氏不過是扶正,未曾六禮,當初娶丁夫人時地位不顯,但也是以三百斤黃金納征。當初劉璋娶蔡氏夫人時,納征之禮是實打實的黃金五百斤,總之是金光晃晃,晃得瞎路旁狗眼。
這一次劉備也大方地送來了黃金五百斤,這是一個很適合的數字。達到皇帝最低標準,又高於尋常富戶與權貴子弟,與他眼下的小諸侯身份是比較相符的。
比較特別的是,劉備並沒有送來大雁。
其實從納采開始,都沒見著一根雁毛。
當然,眼下娶親,也不是非要大雁不可。比如冬天裏,大雁全部飛到南方去了,北方的女人如果非要大雁,是想要愁死人家嗎?有些細節是可以變通的。
但織成為了要“成親”,自然也惡補過相關知識,隻是不知道為啥要一對大雁,難道是為了紀念原始社會時彎弓射雁的遊牧生涯?於是去問陸焉。
陸焉這幾天閑的時候,時常過來坐坐,織成稱是其義妹,又是天師道供奉的神女,他這義兄加天師不來看看反而不對,一來二去,戲久成真,明明知道織成不會當真嫁給劉備,卻也無端生出“細腰纖纖堪誰折”的惆悵來。劉備送來的禮物之中,還有十餘匹上好的素色紈帛。此時織成拿了一匹令人剪了,原是想著陸焉喜著白衣,她便想留些素帛,順便為他裁幾件衣衫。陸焉知道她從不在意這些身外之物,也未曾攔阻她的好意,便果真前來,讓裁製衣裳的侍婢量了他身形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