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簡單的思維想想,一個價值數百萬上千萬的極品青花瓷瓶,你敢這麼光明正大的擺在店裏?不說各路小偷大盜的惦記,光是來來往往的顧客就能讓店主提心吊膽到神經過敏好麼,時間一長,誰受得了?
古玩這玩意兒是真的易損,隨便一個磕磕碰碰甚至多摸幾下都有可能大幅貶值,一旦摔碎,那就更不用說。
所以古玩店裏的行家交易的時候基本上不看櫃台裏擺的那些,而是直接了當的跟店主說自己想看什麼種類的物件,店主有的話就會帶你去看,或者讓把東西從別的地方帶過來讓你看,表現出來就是進門——搭話——喝茶閑聊——看貨,至於交易成不成那是另外一碼事兒。
所以有人說,開古玩店的主要工作是喝茶,天天喝,從上午開門喝到下午打烊。
這話還真不算誇張,平時路過那些古玩店往裏瞅兩眼,店主永遠在喝茶,小茶壺基本上不會閑著,幾年下來賺錢多少不說,保準都能成為品茶的行家和玩茶壺的高手。
但徐景行真的隻是想亂逛逛而已,並沒有要跟對方喝茶的意思。
不是說不想看好貨,而是單純的想撿漏兒而已,就從這些古玩店的櫃台上撿漏兒,這些櫃台上雖然一般情況下沒什麼好貨,撿漏的概率也低,但低歸低,概率該是有的,而他最不怕什麼概率不概率,隻要有漏兒可撿,對他來說這概率就是百分百。
但這孫老板實在太熱情,他實在拒絕不了,隻能點頭:“那我先看看外邊這些……”
說實話,就古玩圈裏現在這個情況,撿漏概率真不搞,尤其是那種幾十百一二百塊的低價大漏兒更是少之又少,因為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不管是普通人還是二道販子、古玩店主在弄到新貨之後都知道上網查相關信息,就算看不懂也能發到網上問問,有很大概率得到相對準確的答案。
這種情況下,指望這些人像二三十年前那樣走寶,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吧,古玩鑒定畢竟是個專業性質很強的學科,不管是普通人還是二道販子,又或者更專業的古玩店店主、掌櫃,都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隻要他們的鑒定水平沒到最頂級的水準,就依然會看走眼。
隻是看走眼這個門檻也比較高。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也是夏天時候徐景行親眼所見的一個撿漏的例子。
這個例子發生在首都,就是潘家園,一位杭城的老玩家到首都旅遊,在潘家園一家古玩店裏看到一副畫,是錢維城的,是真跡,店主要價一百二十萬,那位老玩家還價五十萬,最終以八十八萬的價格成交。然後,那位老先生帶著畫去找韓振剛做鑒定,經過鑒定,確實是錢維城的畫,是真跡,而且是精品,那畫是錢維城巔峰時期所做,技法和意境都無可挑剔,市場價保守估計一千萬。而最終,那幅畫在蘇富比秋拍上以一千六六百四十萬多的價格被國內一位大收藏家拍下。
這事兒是徐景行親眼目睹,因為韓振剛當時也有些拿不準主意,就找到了他,讓他幫忙參詳,是他從美術層麵肯定了那幅畫的藝術含量,所以也清楚後來發生的事兒。
這種同一件藏品被人反複撿漏兒的故事很多,自從收藏這個行當誕生以來就一直有,民國時期類似的小故事多不勝數,到了近代因為人們更關注那種幾十幾百塊撿來的大漏兒,所以反而忽略了這種更普遍也門檻更高的漏兒。
但實際上,這種門檻較高的撿漏兒方式才是行業內的主流,大家都是行家,但行家的水平也是有高低的,這種情況下,高水平的行家就能光明正大的從低水平行家手裏撿漏兒,而且這種漏兒不是拚運氣,而是拚硬實力,鑒定方麵的實力和財力。
就以上邊那個例子來說,想撿到這個漏兒,必須具備鑒定出錢維城的畫的真偽的實力,也必須具備隨時可以掏出一百多萬現金的實力,這兩點缺一不可。另外還有一點,最好能有認識韓振剛這個級別的專家的軟實力,如果沒有韓振剛幫忙鑒定,對方也不可能那麼快的將那幅畫賣出去,因為在這個交易中,韓振剛的鑒定起到了很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相當於間接的幫對方提升了知名度,不然的話,夏天的畫想上蘇富比的秋拍,還是有點難度的。
而這個門檻,是絕大部分古玩愛好者根本跨不過去的,錢還好說,百十萬的現金不算啥,但眼力和人脈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