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2)

黃敬芳這一生最引為自豪的事是他生了黃澤國這樣一個兒子。

黃澤國是他的大兒子。在黃敬芳眼裏,那是一個非常老實聽話的孩子,從小到大,黃敬芳幾乎就沒有罵過他一回。後來,黃澤國考取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當上一名北洋水軍,黃敬芳就更加看重他了,覺得大兒子給黃氏家門貼了一張金字招牌,整個家族的門庭都跟著光芒萬丈了。一八八七年,黃澤國隨民族英雄鄧世昌赴英國接收“致遠”艦回國;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奮勇作戰,後因日艦圍攻,全艦燃起大火,鄧世昌駕艦快速衝向敵艦,以求共亡,不幸被敵魚雷擊中,全艦包括鄧世昌在內二百多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其中就有黃敬芳的大兒子黃澤國。黃敬芳晚年失子,痛不欲生。但這個大兒子,卻也讓黃敬芳掙足了門麵。黃澤國殉國後,清廷政府很快追封黃澤國為參將(正三品)銜,贈“武威將軍”,欽賜恤銀五百兩,祭葬銀二百兩,欽賜良田二十畝,蔭一子,世襲雲騎尉。那是何等的榮耀!黃敬芳雖然失去了兒子,卻也領略到他這一生最為風光的時刻,鄰裏鄉親,衙門市井,整個福州府福清誰不敬他黃敬芳幾分,看人家都養出什麼兒子來了?真叫人羨慕!

然而,大榮過後卻是大恥。黃敬芳連做夢都不會想到,才剛剛得到朝廷的褒賞,緊接著,黃家卻因為黃澤如的事被朝廷抄了家。

黃敬芳這輩子一共生了五個兒子,三個女兒,黃澤如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是最小的一個。孩子生多了,自然顧不過來。對這個兒子,黃敬芳幾乎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所有的感覺就是這個兒子與其他幾個兒子比起來,好像特別會讀書,又好像特別膽小怕事,連平時說話的聲音都小小的,不敢大聲。黃敬芳似乎不太把心思放在他的身上,至少覺得這樣的孩子不會給自己招惹什麼麻煩。但事實上黃敬芳小看了這個最小的兒子,他一點也不知道,在他看來那麼膽小怕事的新科舉人黃澤如,會在他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已經給黃家闖下了大禍。

還是因為中日甲午戰爭,戰敗的中國緊接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天天忙於割地、賠款、開放門戶,幹盡了喪權辱國的事。就是在這種時候,以康有為為首的在京應試的十八省舉人一千餘名,聯名上書皇帝,要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讀書人黃澤如集國恨家仇於一身,他作為福建的應試舉人,也參加了這一行動,並接受了維新思想。一八九八年六月,年輕的光緒皇帝經不起維新派的慫恿,“詔定國是”,宣布變法。黃澤如更是錯誤地判斷形勢,緊緊追隨康有為等於鞍前馬後,認為隻有推行新政,中國才有希望,並與福建數百舉人聯名上書陳政。卻誰知,時僅百日,這場熱熱鬧鬧的變法就被光緒身後的那個女人慈禧給鎮壓了下去。康有為、梁啟超趕緊亡命國外,光緒帝被軟禁起來,“戊戌六君子”血濺菜市口。隨之,變法新政期間上書的人全部被究辦,殺的殺,逃的逃,抄家的抄家,新政頃刻煙消雲散。參與變法的黃澤如也成了朝廷捉拿的對象,被追得無處藏身。

事實上,對兒子黃澤如所做的一切,黃敬芳一無所知。當朝廷派官兵抄家時,他還沒弄明白到底是為了什麼,他甚至跟那些官兵大聲理論起來,斥責那些官兵休得無理,哪個家都可以抄,怎麼好抄一個被朝廷追封過的功績赫赫的家門呢!那些官兵自然不可能去買黃敬芳的賬,他們除去抄家外,還要抓人,他們說黃澤如是朝廷要抓的犯人,無論如何要黃敬芳交出黃澤如。黃敬芳這才知道那個他一直不放在眼裏的舉人兒子冒犯了朝廷,已經給家門帶來了滅頂之災。心裏不由得大罵黃澤如混蛋,感歎都是同一個父母生的孩子,為什麼就不會像大兒子黃澤國那樣,給他爭一口氣,給黃氏家門爭光呢?

福清在清朝時隸屬於福州府,正當福州府衙的官兵和黃敬芳到處在找尋黃澤如的時候,幾天後一個下著傾盆大雨的夜晚,黃澤如卻已經偷偷回到了福清,突然出現在黃敬芳的麵前,這委實讓黃敬芳嚇了一跳。那時黃澤如幾乎成了一個雨人,渾身上下沒有一處幹的地方,雨水從黃澤如身上滴瀝搭拉往下淌著,很快就把他站的地方淌出一個水坑來。此時的黃敬芳根本不去管兒子是死是活,也一點不想聽兒子解釋什麼,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把兒子狠狠地臭罵了一頓。他說你為什麼要去得罪朝廷?朝廷對我們黃家可以說是皇恩浩蕩,天高地厚,我們子孫萬代感激都來不及,你這個沒有良心的人卻為什麼要去跟朝廷作對,跟國家作對,做出對不起朝廷,對不起國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