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鄧中翰 “中國芯之父”
——為國創業,走出國門。科技創新,科技救國
鄧中翰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是2009年中國工程院的當選院士,也是最為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有著“中國芯之父”的稱號;鄧中翰也是一位傑出的企業家,他是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鄧中翰還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為中國人設計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計算機芯片,打破了“中國無芯”的曆史。
求學之路
少年時代的鄧中翰跟普通孩子沒有什麼不同。高考之後,鄧中翰憑著自己優異的成績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並在地球與空間這個專業中度過了4年的學習時光。鄧中翰是幸運的,他在中科大教授黃培華的指導下,為自己日後成為一名科學家,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中科大畢業之後,鄧中翰陸續發表了三篇文章,這三篇文章的技術含量很高,分別被國際應用核物理學雜誌和中國科學通報刊登。鄧中翰的才華一點點地顯露了出來。1992年,鄧中翰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利克分校錄取,他在這所大學完成了自己的碩士和博士學業,拿到了物理學碩士學位、電子工程學博士、經濟管理學碩士。不得不說鄧中翰是一個天才,他的三個學位創造了曆史,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年以來,第一個同時拿到理、工、商三個學科碩士學位的人。
完成學業後,鄧中翰加入了美國IBM公司,在這家跨國公司中做起了高級研究員。他在公司內主要負責超大規模CMOS集成電路的設計和研究工作。鄧中翰在職期間先後發表了25篇學術論文,這些論文使他獲得了國外多項發明專利,並且獲得了“IBM發明創造獎”。
在IBM公司待了一年後,鄧中翰便轉入美國矽穀SunMicrosystem公司,主要參與研究計算機中央處理器的項目,他所在的團隊成功研發了世界上最快的中央處理器V1traSPARC I第一代CPU。
此時的鄧中翰雖然還很年輕,但卻已經是一位相當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了。離開矽穀公司之後,鄧中翰又回到IBM公司,這一次,他的工作是研發世界上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機。
鄧中翰絕不是一個甘心永遠寄人籬下的人。很快,他在矽穀創建了半導體公司Pixim,自己任首任董事長,領導研製高端數碼成像半導體傳感器,用於監控、衛星、外太空探測等高尖端應用。
在1999年的時候,鄧中翰出於對祖國的熱愛,回到了這片生他養他的熱土。這些年在國外的研究和奮鬥,為他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回國之後,鄧中翰創建了自己的電子公司,公司是與北京中關村共同創建的,名字叫做“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鄧中翰自任公司的董事長和研究部門的總指揮。在科學之路上走得一帆風順的鄧中翰終於走上了創業之路,他要靠自己的雙手把自己在科學上的成就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創業路上舉步維艱
創業是一條艱辛的道路,在“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剛剛創立時,辦公地址位於北京海澱區北土城西路的103號。實際上,那裏根本不是一個適合辦公的地方,因為那隻是一間100多平方米的空曠的廢舊倉庫罷了。
鄧中翰的公司已經成立了,那麼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該如何發展呢?身為科學家的鄧中翰能夠成功地轉型成企業家嗎?
其實,在鄧中翰的心中早有一幅藍圖。他向國家信息產業部的副部長曲維枝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就連具體的細節也都一一列舉。關於中國計算機空間儲存芯片的技術,鄧中翰研究出一套核心方案,首先抓住當前的國內市場,為中國的芯片技術做一個開端。鄧中翰認為,技術是隨著市場發展的,隻要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能找出國內市場的準確定位,那麼以後中國的芯片技術絕對會突飛猛進。鄧中翰秉持這樣的信念,為他的創業路程做好了鋪墊。
20世紀末,鄧中翰為中國計算機芯片技術的研究踏出了第一步。他認為在數字多媒體的領域,芯片市場在以後會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數字多媒體是一種新興產業,很多大企業都不夠重視。因為在當時,很多的企業都是子承父業,或者是大力度地經營衣、食、住、行等方麵的行業,沒有人願意大資金投入芯片研究領域。並且,那個時候中國的芯片設計都是采用以英特爾為代表的傳統馮·諾依曼運算方式,這樣的芯片有很多的弊端,它處理數據時間慢,消耗的資源也很大,根本不適合在要求高的媒體領域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