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這則報道後都感覺非常痛心,一段兩個人的婚姻,最後卻剝奪了一個年輕的生命。或許是因為女孩太不理智了,但究其原因,不還是離婚惹的禍嗎?每個孩子都渴望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得到父母雙方的愛,然而離婚卻將他們的這一權利強行剝奪了,他們能不傷心,能不失望嗎?就像報道中的女孩一樣,在失去家庭溫暖的時候,一個不小心就鑄成了終生的錯誤。
婚姻不是兒戲,每一對父母都必須得明白這一點。如果父母一時的衝動選擇了離婚,帶來的傷害不隻是你們愛情的終結,而是整個家庭的破裂,也是很多悲劇的開始。離婚,是個可怕的事情,然而很多人卻以為離婚是對雙方的解脫,殊不知,在你們解脫的背後卻可能上演一幕幕的悲劇。
所以,身為人母,身為人父,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婚姻,不要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開心了就選擇分離,而是要全局審視整個家庭,明白離婚給大家帶來的傷害以及所要付出的代價。當明白了這一切,相信理智之人定會從全局出發,而不是片麵地選擇離婚。
眼光33 讀懂親情,讓愛灑滿全家
親情,是每個人都無法割舍的感情。在你得意時,親人會為你發自肺腑的高興;在你失意時,親人會默默地在背後支持你、鼓勵你。親情是如此重要,所以你要用心去維護,讓愛灑滿全家。當你讀懂了親情的時候,你就能感受到來自於親人們濃烈的愛,這種愛會成為你前進的重要動力。
關心孩子的成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當今社會,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已經成為很多父母心頭的一道難題。我們總是聽到很多父母說:“我們家那孩子總是逞能,做錯了事,你一說他,他扭頭就跑,看都不看你一眼,你說也太不懂禮貌了吧?”“我們家孩子也是一樣,就是一個小‘破壞者’,把家裏弄得一團糟,打都沒用。”其實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感到不滿,發泄心中的抱怨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正是因為你們的抱怨,才使孩子產生叛逆心理,最後不尊重你。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注重孩子的成長,從小就和他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形成一種健康的心理。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做錯事,總是一味地抱怨孩子,殊不知,這種行為非但不會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還會給孩子很大的打擊,讓他們失去孩子的童真和好奇感。
小閔傑今年7歲,是一個很討人喜歡的孩子,這孩子聰明伶俐,好學好動。但是最近這段時間,小閔傑的一些舉動不禁讓他的父母和老師擔心起來:他不再那麼好動,而且表情呆滯,看著小朋友們玩耍,他也隻是在一旁觀看,平時也不和其他人說話,不和父母吵著要好玩的玩具。
爸爸媽媽看到閔傑這樣心裏非常著急,他們也開始反省自己,到底是什麼影響了孩子,最後閔傑的父親說出了這樣一件事情。
那還是在上個月的時候,我們帶著孩子去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小閔傑非常開心,把爺爺逗得合不攏嘴,我爸當時就問:“小閔傑,你能做什麼啊,有什麼絕活沒啊?”小閔傑當時就來了興致:“爺爺,我是男子漢,我什麼事情都能做,不信我給你表演一下。”
說著小閔傑就從書架上拿起父親剛買的鋼球,孩子哪裏有這麼大的力氣,剛拿起來,就掉到了地上,把地板砸爛了,當時小閔傑就被嚇得不敢說話了,站在那裏不動。我聽到聲音就跑去看:“你這孩子,怎麼給爺爺搗亂,現在可好了,把地板都弄壞了。”當時我爸還對我說:“孩子小,沒事的。不要這樣說孩子。”當時妻子又添油加醋地說:“爸,孩子得從小管,他呀,就是喜歡逞能,看他將來能做成什麼。”小閔傑麵無表情地聽著爸爸媽媽的數落,什麼話也沒有說。
從那以後,小閔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做什麼都縮手縮腳,沒有了往日的活潑氣息。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小閔傑的父母再也沒有像那次一樣,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聆聽孩子的心聲,並且正確地引導孩子把事情怎樣做會更好。小閔傑也重拾信心,恢複了往日的天真活潑。
作為父母,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小閔傑一樣整天鬱鬱寡歡,不愛說話。但是要想讓孩子健康地成長,父母就必須學會和其建立良好的關係,尊重孩子的選擇,學會和孩子進行心與心的溝通。隻有這樣,父母才可能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才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也隻有這樣,他們在麵對以後的人生時,能夠理性地分析和麵對。
與此同時,作為父母,還應該學著去真誠地接納孩子的朋友,或許他的那位朋友沒有你們的孩子優秀,也或許那個朋友是個不健全的孩子,就算如此,父母也應該去接納並且承認孩子的朋友,否則,你就可能付出很大的代價。
曾經有一名馳騁戰場近5年的士兵,在戰場上失去了自己的一條腿和一隻胳膊。在他即將回到家鄉的時候,他怕父母一時半會兒接受不了自己身體上的殘缺,於是他提前給父母打了個電話:“爸媽,我馬上就要回家了。但是我有一位朋友和我一起回去。”
當士兵的父母聽說孩子要回家,非常高興:“好啊,帶他來吧,你們都來啊。”但是,當士兵說到自己的朋友因戰爭失去了一條腿和胳膊的時候,他的父母開始推辭道:“孩子,我看還是別帶他來了,那樣,家裏的負擔會很重,生活上也不方便。”士兵聽了這話,立即掛了電話。
第二天,士兵的父母接到警察的電話,說他們的兒子在昨晚自殺身亡。悲痛欲絕的父母很快趕到了現場,當看到現場的一切,他們驚呆了,原來兒子就是他說的那個失去一條腿和胳膊的朋友。
我們知道,士兵的出發點是怕父母無法承受自己失去腿和胳膊的打擊,於是才編出那樣的話。然而,他的父母卻因為別人是殘疾會拖累家庭而拒絕了孩子的要求,殊不知,他們的拒絕就意味著拒絕孩子的歸來,最終導致這樣的悲劇發生。
其實,人與人之間本應該就是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如果你真愛你的孩子,那就應該學會去包容孩子的一切,而不是因為一些外在的東西拒絕孩子,因為你們的拒絕可能就會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反感。這樣對他們的成長不僅沒有好處,而且會讓他們在心裏對父母產生厭惡。所以,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從長遠出發,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對其進行教育和培養,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漫漫人生路,別忘了身後的親兄妹
一個小男孩每天背著他殘疾的弟弟去上學,有人指著他的背上問:“他重不重?”小男孩回答:“他不重,因為他是我的弟弟。”
“他不重,因為他是我的弟弟”,一句話道出了親兄妹之間那種血濃於水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間的這種感情是其他任何關係都無法替代的,它不會因為其他任何東西的改變而改變,所以,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份感情,與兄弟姐妹同甘共苦,生死與共,這也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抱著一顆感恩的心由衷地感謝我們的兄弟姐妹,因為是他們陪伴我們度過快樂的童年,是他們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了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報,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
曾經在報紙上刊載過這樣兩則感人的報道:有一對兄弟在河邊玩耍,年幼的弟弟失足落入水中,哥哥見狀,毫不猶豫地跳入水中救助弟弟,但是,因為水流湍急,兩人最終遇難,當救援人員發現他們的時候,兩兄弟依舊緊緊地抱在一起。
還有一對姐妹也是如此,當有一天樓下失火的時候,姐姐一直在保護著妹妹,但最終還是雙雙葬身火海。當消防人員在清理現場的時候,驚異地發現兩姐妹依然緊緊相擁著。
這兩則故事將兄弟姐妹之間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也深刻地說明了親人之間那種難以分割的感情。
我們暫時不去研究社會中那些為了爭奪父母財產,鬧得親兄弟反目成仇的現象,因為那些都是一些不成熟且不理智的行為,他們隻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卻忽視了兄弟間同在屋簷下的那份真摯情感。所以,我們要做就做一個有眼光的人,洞悉手足之情的重要性,並珍惜這份感情。當你學會了珍惜這份感情,那麼你就能輕鬆獲得兄弟姐妹的喜愛;反之,你將會失去這份親情,以至於失去了所有人的信賴。
張楠從小在一個大家庭裏長大,身為老大的他,很小就擔起了照顧兩個弟弟的責任。
張楠漸漸長大後,父親因為意外身亡,父親偌大的公司就不得不由張楠來管理。其實,張楠的興趣在於藝術,但是為了照顧母親和弟弟,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毫無怨言地擔起了照顧家人的責任。
家族的企業在張楠和弟弟的共同管理下發展越來越順利,但是三弟有一天突然對他說,自己想要自立門戶創業賺錢。
然而,商場的風險,遠非這個初出茅廬的三弟可以應付的,由於他自身缺乏經驗,經營上出現很多的紕漏,再加上他生活上大手大腳、疏於理財,從而導致債務累累。三弟麵對這些壓力和挫折,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在那些壓力下三弟變得越來越頹廢,最後還因為債務問題,躲在了外地,再不見當年的意氣風發。
張楠知道了這件事情後,他並沒有見死不救,而是通過自己的關係幫助弟弟東山再起,因為他明白何謂親情。之後張楠還寫了封信給弟弟:“三弟,你的公司我來幫你打理。”並勸弟弟回家,告訴弟弟:“不管怎樣,家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哥哥永遠是你的哥哥,咱們一起承擔。”
當三弟接到這封信後,不禁淚流滿麵,想起了哥哥照顧家人的神情和慈祥的麵龐,他不能把所有的一切推給哥哥,讓哥哥一個人承擔。於是,他向朋友借了幾百塊錢,匆匆趕到了家中,回到家他才發現,原來哥哥張楠不僅幫自己還了債,而且還幫助自己打理起了公司業務。當街坊鄰居遇到他時,總會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說:“你哥哥真是個不錯的人!”
三弟的公司在張楠的幫助下終於迎來了新的篇章。然而這一切,卻讓三弟開始感覺到,患難見真情,哥哥才是人生路上幫助自己最多的人。
從那以後,三弟再也不會衝動行事,而是奮發圖強,不斷學習生意經。幾年後,他就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當記者問起他這輩子最感激的人是誰時,他動情且堅定地說:“我最感激我的哥哥!如果不是他,也許我早就成為了一個廢人!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這輩子我欠大哥的很多,我想我一輩子都還不完,他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
張楠的行為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是值得我們珍惜的,無論你的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永遠都不要忘記與自己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這是一個成熟的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我們試想一下,一個人連自己的親兄弟,親姐妹都不懂得關心,不懂得尊重,那他又怎會去關心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同事,甚至自己的愛人?又怎麼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關心呢?
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兄弟姐妹從小和我們一起生活,一起成長,一起麵對家庭的起起伏伏,一起體會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樣的感情蘊含每個人的每一寸心田,所以我們必須明白,和兄弟姐妹相親相愛、攜手並肩,同為幸福的家或前途而努力是很自然的情理。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個顧大局,識大體,有遠見的人,和兄弟姐妹相容相諒、隨時關懷、沒有妒忌、沒有猜疑,更沒有私心,這樣的情感才是最真摯的,也是值得我們好好珍惜的。所以說,想要得到他人的喜愛,想要感受親情的溫暖,我們首先就必須學會關心身後的兄弟姐妹。
體諒父母心,讓他們的心永不孤寂
當我們外出工作的時候,父母總是會說:“孩子,在外麵不要節儉,把自己照顧好了。”當我們身處異地的時候,父母總會有意地關注著你那個城市的天氣,時不時會給你打電話:“孩子,你那裏要降溫了,自己記得多穿衣服,小心感冒。”
麵對父母的這些嘮叨,很多人或許就會心生厭惡,總感覺父母一直在束縛自己。但他們卻忘記了小時候母親溫暖的懷抱,忘記了父親輕輕的撫摸。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父母之所以會嘮叨我們,那完全是出於愛。
作為兒女,在工作之餘,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在海的彼岸,還有雙親在凝望著我們,父母在年長的時候,兒女不在身邊對他們來講是一種煎熬,那時的他們是最孤獨的。作為兒女,我們更要懂得如何關愛自己的父母,給他們一個好的晚年,而不是像別人口中說的一樣:“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就該飛走了。”我們應該時刻注意著給予我們生命的雙親,而不要因為自己工作忙忽視了他們,等到他們離開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李偉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考進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在上大學期間,他的腦海中就萌發了自由創業的想法。所以在校期間,他有時間就會深入社會,考察行業。
畢業後,他如願以償地開起了自己的公司。起初的時候,他還經常抽時間去看望父母,但隨著公司規模越做越大,他自身的業務也逐漸增多,回家的次數也少了,但父母對此還是可以理解的。之後,李偉成家了,家庭的壓力也油然而來。
李偉回家的念頭越來越少了,哪怕有幾天假期,他寧願好好在家休息,也不願回家陪父母,隻是偶爾有時候給父母打打電話。麵對電話裏父母的質問,李偉總是找借口解釋或者推辭,他卻不知道父母在聽到他們又不能回家時的那種失落心情。
直到有一天,李偉接到父親的電話,說母親病重,讓他趕緊回家,他本以為父親隻是想看看孫子,但父親的聲音有些嘶啞,這不禁讓李偉感到莫名的緊張。他丟下手裏所有的工作趕到了家中,母親靜靜地躺在床上,父親眼睛紅腫地坐在床前:“你知道你有多久沒有回家了嗎?你娘天天盼著你回,每次打電話我們都是在你那個房間,她天天都去翻你小時候的照片,而你卻每次都說忙,不能回家。她已經幾天沒有吃東西了,前幾天暈倒,才去醫院做檢查,她不讓我告訴你,可是……”
李偉聽了父親的一席話,跪倒在母親的床前,流下了愧疚的淚水。那幾天,李偉一直在照顧母親,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忽視了父母這麼久,但最後,母親還是靜靜地離開了。
自從母親去世以後,李偉每周都會帶著妻子和兒子回去看望父親,因為他不能讓父親再次孤獨終老,他不想一切等自己失去後才去珍惜。
就像《母親》裏麵唱的一樣:無論我們的官多大,無論我們多富有,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咱的媽。無論我們工作多忙,事情再多,但茶餘飯後,定要想想父母,多陪陪他們。而不是像李偉一樣,在母親離開後才後悔。
當然,有時候父母會在我們的耳邊嘮叨不停,這時,我們一定要正視父母的嘮叨,並且學會聆聽他們說不盡的關愛。因為他們的嘮叨寄托了無數心靈的寄托,他們的嘮叨詮釋了生命的真諦。如果我們用心去品味那些嘮叨,用心去體會嘮叨的內涵,相信沒有人會厭惡父母的絮叨,也沒有人再忽視父母的愛。
楊曉倩的母親是一個中學教師,在楊曉倩的眼中,母親是那麼溫柔且富有內涵,母親的身上總有她取之不盡的資源,她總是把母親比喻成最溫柔的菊花,柔情中蘊含著獨有的倔強和芬芳。而她自己就是在母親的疼惜和指導下,擁有了一個快樂又充實的童年。
一轉眼楊曉倩長大了,並繼承了母親身上的倔強。在大學裏麵楊曉倩不斷汲取對自己以後發展有利的東西,漸漸地培養出自命不凡的氣質,母親看到女兒健康地成長,心裏非常欣慰。
大學畢業後,楊曉倩麵臨了人生中的一次選擇:是繼續學業,還是找工作?她真的不知何去何從,於是,她決定和母親商量。誰料母親對楊曉倩提出的兩個選擇都沒有肯定,而是讓她通過關係進政府部門工作,那樣不僅有保障,還比較輕鬆。
聽了母親的話楊曉倩非常生氣,並大聲嗬斥道:“媽,你的思想怎麼這樣落後啊。現在社會製度越來越透明化了,靠關係能靠幾年啊。再說,我可不想被人看不起。隻有靠自己的本領打拚才是正道……”
雖然楊曉倩的母親承認女兒說的有道理,但是,她對女兒對自己的態度卻是不能接受的,一氣之下動手打了楊曉倩。而楊曉倩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對,還和母親大吵一架,最後揚長而去。
從那以後,楊曉倩對母親打自己一直耿耿於懷,見了母親就像沒有看見一樣。母親為此感到非常傷心,簡直是心如刀絞,而楊曉倩卻無從感知。當楊曉倩的親朋好友知道此事後,也漸漸疏遠了她:“對自己的父母那樣,這種人不是很可怕嗎?要知道父母的心永遠在兒女身上。”
楊曉倩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但是,在麵對父母的時候,又怎能如此刻薄呢?那樣不僅傷了母親的心,還破壞了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形象。
所以人們常說,不論什麼時候,要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因為你在尊重父母的同時,也是在塑造自己的形象,隻有這樣,你才能鑄造一個愛的天堂。人生的詩篇也是如此,因為有愛,它才顯得五彩繽紛,而家就生長在愛的花園,花園中的每一朵花都需要我們細心地嗬護和澆灌。那種愛,不僅是對子女,也不僅是對兄弟姐妹,而且還必須對生育我們的父母。我們不可以因為自身的原因而忽視了父母,忘記了回家,也忘記了給予父母最真摯的愛,否則我們就會犯下很多一生都無法彌補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