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逆境不順時,淡定者會守之以知足(1 / 3)

第12章 逆境不順時,淡定者會守之以知足

人在順境中容易做到知足常樂,殊不知在逆境中更應做到知足常樂。身處逆境,不要自餒,要學會知足。當你遭遇逆境的時候,你就想一想那些比你生活得更艱苦更疲累的人們,那樣你就會很知足,自然就不會怨天尤人了。逆境中的人,如果懂得知足常樂,他就不會自苦、自卑、自慚、自危甚至是自毀了。遇逆境懂得知足的人,他才會有一個快樂的心情。當一個輕鬆快樂的人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相比一個滿臉愁雲的人去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更容易獲得成功。很多人之所以失敗,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輸在了他缺少淡定的心態。

※ 知足常樂,轉逆為順 ※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滿足的、快樂的。

有這樣一個民間故事:

有一個人叫胡九韶,是明朝金溪人。自幼家境很貧困,長大之後他就一麵教書,一麵努力耕作,僅僅可以過上衣食溫飽的日子。

每當暮色黃昏時,胡九韶都必須到門口焚香,跪下向天拜九拜,以示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嘲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能談得上是享清福?”可他卻不這麼認為:“首先我很慶幸生在這個太平盛世,沒有戰爭病患。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可吃,有衣可穿,更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裏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難道不是清福是什麼?”

不錯,古語雲“知足者常樂”,但是現在卻也有不少人以為“不知足者常樂”。他們認為這種滿足於現狀則是意味著停止不前,沒有胸懷抱負。他們覺得要給自己製定遠大的理想,那種大到最好連帶上你的祖孫十八代方能實現的“可持續理想”。直到有一天美人白頭、英雄遲暮的時候,才猛然發現曾經年少時的快樂都堆砌在了那些未知的所謂的理想廢墟之上。其實說來說去,人總是要知足的,畢竟人不是萬能的,無法光靠主觀努力就能辦到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應該視錢財如糞土,把富貴就當作浮雲,得到與失去,其實不必過於在意。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曆許多挫折,每當我們遇到這些挫折時,可以用一些古語來自我安慰,比如順其自然,淡泊名利;三年河東,三年河西。總歸一句話:“知足者常樂。”人生以知足常樂者,其樂無窮。

其實人的一生十分短暫,人各有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小天地和生命軌道。無論為名利,還是為錢財和事業。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付出各自的代價,甚至畢生的精力。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事都是無法求全的,所以我們要學會給自己排遣苦惱,寬以待人,做一個知足常樂的人,學會在逆境裏生存,轉逆為順。凡事不要有過高的奢求,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高。期望不那麼高,反而容易滿足。一個人能知足,他的精神就會開朗、愉快,而一個不知足的人常常有自苦、自危、自慚、自卑、自惑,以致自毀。

※ 怨天尤人,每況愈下 ※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總讓自己活在唉聲歎氣和怨天尤人的牢騷當中,他們總是看什麼都不順眼、聽什麼也不對勁,自己對什麼都看不慣,對周圍的一切也總是橫挑鼻子豎挑眼。

總之,那些經常喜歡抱怨的人,心中總是充滿不爽。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的旅途當中,不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矛盾,也會產生各種各樣不平衡的心理,這本來就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你根本沒有必要整天為此而牢騷滿腹、怨天尤人。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這樣的情況隻是由於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的不協調不一致造成的。

很久以前有個富人,他總愛怨天尤人。怨別人過得那麼開心,自己卻因為要多掙點錢而傷腦筋;怨別人有好多可愛的孩子,但自己膝下卻無兒無女;怨別人父母健在,全家快快樂樂,自己卻除了妻子就是傭人,冷冷清清,一點兒都不好……

有一次,他把自己的這些心情都說給了好友聽。好友聽了笑他說:“今天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出去走走吧。”於是他們來到一個僻靜、草木叢生的溪流邊。

他的朋友望著這片樹木草叢好一會兒,然後微微一笑問他:“這裏的樹木草植怎分?”他答道:“隻有好壞之分。”朋友又說:“沒錯,隻有好壞之分。樹植有好壞之分,那麼人也一樣。好的是一種生活,壞的也是一種生活,隻是過的方式不同罷了。別看你仰慕別人的生活和家庭,你同樣也有別人的仰慕之處。比如別人會仰慕你的財富……”話還沒說完,他就立即打斷朋友的話,說:“你錯了,錢不是萬能的!當你失去至親的時候,哪怕你擁有一個國家幾年的稅收,而且沒花一分錢,也同樣換不回你心中最愛的人!”他的朋友說:“這我知道啊,你能明白這個道理,我當然很高興。每個人的看法都有所不同,你不能說自己的主意是對的,而別人的看法全是錯的,你先要明白別人是從什麼角度去看。就好比這滿地的草,”說著朋友用手指著一塊很難看的草地,說:“它們不是因為生病,而是因為土地貧瘠,才會變得如此枯黃死色。可是有人卻認為在這多端複雜的社會裏,像這樣的生活倒安逸幸福,不會惹來麻煩,你再看看溪裏的魚。”說著,手指在溪裏那幾條魚兒上。

朋友又說:“你看,它們在自己的世界裏沒有束縛,多快樂啊!同樣看待生活時需要自我滿足,倘若是你總要不知足的話,就算有再好的生活也不會開心。你必須得學會自我滿足,這樣以後的生活才會有快樂。”這個富人聽了朋友的話覺得肯切中理。從此以後,他的生活便過得有滋有味。

因此,當我們在抱怨與埋怨的同時,應該多想一想是因為自己的個人因素,還是自己不夠完善。那些埋怨自己家境貧窮的人,他們是否想過,父母生下他們,能來到這個繁華世界上來,就已經算是非常幸運的了。但至於人生的旅程會變成什麼樣,則要看自己如何去走。隻要我們用心去把持自己的人生,又何來那麼多的怨天尤人。事實上,命運一直都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隻是看你如何去駕馭你的命運之帆了。

淡定看人生,寧靜做自我。假如我們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難與挫折,千萬不要去埋怨世事不公或者蒼天無眼,抑或是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無人欣賞,我們必須得注意出現這種問題的關鍵所在。是真的懷才不遇無人欣賞,還是自己太高估了自己?假如你確實有真材實學,相信有一天一定會遇到自己的伯樂,是金子到哪裏都會發光的。所以根本不用擔心無人欣賞。假如是我們自己高估了自己,那就應該多謙虛一點,多充實一下自己,為下一次機會做好準備!

假如我們總是抱怨工作太累,那我們必須明白一個問題就是天底下沒有人的工作是輕鬆的,都需要一點一滴的付出。其實每一項工作都有它自己本質的特性,就要看你有沒有全身心地投入那份工作,熱愛那份工作。如果我們真的融入了某一項工作,又哪有時間去怨天尤人呢?再比如說假如我們總是用工資的多少來衡量自己的付出,那首先就需要衡量一下我們對工作的態度及熱忱,試問我們自己是如何對待工作的?是認真負責還是投機取巧,是一絲不苟還是得過且過?恐怕隻有我們自己心裏才清楚。

但是如果我們隻會怨天尤人地去抱怨去埋怨,隻會讓自己一事無成,倒不如靜下心來,認真努力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持好自己的人生旅程之帆,才是突破自我的上上之策。假如我們還要停留在怨天尤人的空間裏,必將毫無所獲。不信你看那些怨天尤人的人的生活,是多麼的沮喪,他們不停地更換工作,結果苦了自己還累了身體。所以怨天尤人,隻能會讓我們每況愈下。

※ 學會知足,樂由心生 ※

一個人應該懂得知足,從中得到快樂,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有意義。知足者常樂,我們要學會知足。不要一味地貪求我們認為有價值的一切,那樣隻會讓我們身心疲憊。

我們通常會對自己的境遇感到些許不滿,常常認為自己不如其他人。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因為各種事情搞得心煩意亂,甚至壓力重重。其實這一切都來源於我們對生活的不知足。

或許我們覺得自己的職位不是很高,才去努力地工作;或許我們在為自己的錢太少才去拚命掙錢;或許我們認為自己的住房條件不是很好,才去爭取想要過得好一些。然而當這一切都變為現實後,我們又會感覺到不滿,並且繼續去努力獲得一些更好的東西,自己更想的東西。而當這一切都戛然而止的時候,我們會歎息,拚搏了一輩子,為了更好的生活,可是直到最後,我們其實並沒有享受到我們成就的那份喜悅和欣慰。

俗話說:當了皇帝還想著占領外國。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我們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和享受而四處奔波忙碌、拚搏奮鬥這無可厚非。但是,社會和生活所能滿足我們的欲望卻總是有限的。可以這樣來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足”隻是暫時的,而“不足”恰恰卻是永恒的。假如一個人時時刻刻以“足”作為追求的目標,那得到的將是時時處處的“不足”。相反,假如一個人時時刻刻以“不足”對生活的事實予以理解和接納的話,那麼他對自己的感受反倒時時處處是“足”的。

其實“足”和“不足”都是相對的,也是辯證的。我們隻有知“不足”,才知“足”;如果不知“不足”,才不“知足”。懂得“不足”,才可以知足;如果不知足,便總是“不足”。說來說去,其實足不足隻是物性的,知不知則是人性的。我們以人性駕馭物性,便是知足;若要讓物性牽製人性,就是不知足。其實足不足在於物,非我們人力所為;知不知也在於人,非貧富貴賤所左右。我們來看看以下幾種知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