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圖誌(1 / 3)

第一卷 四海圖誌

第一章 泰淵帝國

歲月如梭,四海九州英雄輩出,大地無垠,曆史洪流浩浩蕩蕩,山川風物無聲的見證著大地上毀滅與重生的無限循環。

大淵皇帝宋義明本是世襲的前朝二品侯爵,前朝末帝梁允荒淫無德,至朝政混亂,民不聊生,天下英雄被逼起事,各路義軍揭竿共擊之,梁允一時招架不能便命宋義明為大將軍前往剿滅起義軍,宋義明何等精明之人,這天下大勢一目了然,是故其到前線之後並不直接與各路義軍對抗,而是遊走觀望,由於其軍中多是自己心腹,所以三軍將士也是惟命是從,朝廷旨意已經不能左右其行事,待義軍摧城拔寨攻入皇城之後,宋義明方才揮軍發難,坐收漁翁之利。

宋義明雖有投機之嫌,但著實有雄才大略,且善於用人,在其運籌帷幄之下,各路義軍很快被其翦滅,待大勢初定,宋義明建國稱帝,取國號“淵”,定都泰安,所以世人又稱大淵為“泰淵”,稱帝之後,宋義明著手建製和征服。

對內,在繼承前朝舊製的基礎上開創新製。按照前朝例製,在六部之上還有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設尚書令、中書令和門下侍中,朝廷大政方針由三省長官共同製定,而後下分六部具體執行,但因為尚書省直管六部,六部官員更多的是遵從尚書令的指揮,隨著朝局發展,尚書令的權力越來越大,前朝宣帝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為了防止尚書省獨攬大權,幾經權衡之後,宣帝將尚書令設成了虛職,一般由勞苦功高但又再無精力從政的老臣來擔任,從而隻保留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兩個實職官位,如此一來,朝廷大政分由中書和門下兩省執掌,而後交尚書省下的六部具體施行,這樣可以防止權臣大權獨掌,霍亂朝綱。待宋義明問鼎天下之後他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將尚書令的權力分由門下和中書兩省行使著實可以防止出現權臣,但這二人的政令需要由六部執行,六部又屬於尚書省,一旦六部與該兩省官員有什麼異議就會這造成政令執行拖延不暢的局麵,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宋義明決定打亂重來,與前朝相反,他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這兩個官職設成了虛職,而將尚書令恢複實權,但為了防止出現尚書令獨掌大全的局麵便將其權一分為二,設成左右尚書令,也即世稱的左右宰相,左相負責兵、戶、禮三部,右相總領刑、工、吏三部,倆宰相相輔相成,互相製約,以此來防範重臣獨斷專權,同時,將天下九州分為中、桐、滁、安、靖、涼、蓉、佑、尹、渤、渝、黔、雲十三州,各州設刺史、監尉史,刺史總領地方政事、治安,監尉史官級略低於刺史,但是其有權就刺史的不忠、不為、反叛等瀆職悖逆之事直接上奏皇帝;十三州中,渝、黔、雲、涼、靖、安、桐、滁八州為軍州,北方為安、滁、桐三洲,西北為靖州,西方為涼州,西南為渝、黔、雲三州,所謂軍州就是在與四夷接壤之地駐軍治州,軍州為上州,在軍州除刺史、監尉史之外還設將軍府,職銜是從三品“雲麾將軍”,下設兩名副將,軍州一應政事由刺史統轄,雲麾將軍隻管軍事,三千人以下軍事行動可自行決斷,但涉及到調動三千兵馬以上數目則需刺史與將軍各摯朝廷所鑄軍符合二為一方可,並由監尉史備案上奏皇帝。軍州大部分行台軍根據不同情況駐紮在邊境的軍鎮上,軍鎮統兵為從四品“宣威將軍”,下設左右副將;各軍州由於地理不同,駐軍有所區別,但軍州行台軍至少五萬,將軍府雲麾將軍每五年調動一次,八大軍州輪流履職或是入職朝廷,除軍州以外的其它各州有州軍八千,以安地方。

對外,宋義明一改前朝懷柔政策,堅決用兵。泰淵北方是廣袤草原,再往北便是極寒之地,在這片無垠土地之上居住著數十個外族部落,其中較為強大的是曲芙、英滋、秋丹、元仲、女柔、北棄六族。宋義明稱帝之初,北方各族相互征伐,為壯大各自的力量,各族騎兵時時深入南境,燒殺搶掠以補軍資,其中尤以元仲、女柔為甚,待天下稍安,淵成祖宋義明遣大將程離亂、肖梅分擊元仲、女柔,泰淵軍攻無不克,北擊狄人一千餘裏,導致以元仲、女柔為首的各部落不得不稱臣歸順,從此北境安定,三百餘年來並無太多大的戰事。宋義明北定狄族之後,將安、桐兩州相應北劃,並派駐行台軍各十萬,以此對北方少數民族保持絕對的威懾。

泰淵西臨伯布,伯布人相較於中原人來說更顯高大威猛,且奢殺成性,早在前朝之時,伯布人便建立王庭四處征戰,待前朝末年,趁中原混戰之時,伯布人趁火打劫,舉兵東進,占卻了數百餘裏中原之地。宋義明稱帝初,並不與伯布直接衝突,而是集中力量平定北方諸族,待北方大定,隨即揮軍西進,在涼羿人的幫助下很快便將伯布人趕出中原,在隨後的數年間連續用兵,討胡大將軍季茂更是違背聖意大肆屠殺伯布人,可憐伯布一族幾乎被斬殺殆盡,幸存的伯布人不得不歸順大淵,宋義明召回季茂並下旨允許伯布人在其興起之地繼續居住,並鼓勵其到中原生活,從此西境歸淵,烽火漸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