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 簡單是一種心無旁騖的成功方式(1 / 3)

第八輯 簡單是一種心無旁騖的成功方式

人們在做出一項決策或付出某些努力之前,總是下意識地權衡利害得失,這本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有些人卻過於患得患失,或糾結於事情的結果,或斤斤計較於可能付出的代價,從而失去了諸多良機,或使本應充滿快樂的過程背上了沉重而痛苦的包袱。

一個心中有堅定信念的人,一個有明確目標的人,他會心無旁騖,並善於將可能引起憂思苦惱及妨礙行進的事物統統丟掉,不讓它幹擾自己的身心和腳步。當向頂峰邁開第一步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進入了成功的過程,生命的全部內容從此展開。

■ 簡單從目標中來

世界著名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說:“沒有目標的人注定一輩子為有明確目標的人工作。”這就好比一個人的頭上缺少一顆指明星,即使抬頭仰望,也是漆黑茫茫。

成功,在一開始僅僅是一種選擇,選擇越簡單明了,對行動力的指導性越強。明確的人生目標是一種持久的熱望,是一種深藏於心底的潛意識。每當想到這種強烈的願望,我們就會產生一種心無旁騖的篤定動力,長時間地調動著我們的創造激情。簡單明了的目標就像一個看得見的靶子,在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其逼近時,就會積累出越來越多的成就感,沉澱出越來越厚的平實心。

對於生活而言,簡單源自於少管閑事;而對於成功來說,如果不甘做平庸之輩,就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追求目標。就像引航的燈塔一樣,會引領人生的航船駛向終點。如果沒有人生的目標,正如船隻沒有燈塔領航,就不可能掌握正確的航向。

當一個人心中有了目標,他就會有奮進的勇氣,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一個目標實現後,接著實現另一個目標,不斷地前進與接受挑戰。過去的夢想實現後,又抱著新的夢想,不斷地向更大的目標努力邁進。

一個看似有趣的故事,從反麵說明了:如果在心中沒有確定自己所希望的明確目標,隻會讓事情變得事倍功半。

大學畢業前夕,給同學們上最後一堂課的是全係社會經驗最為豐富的一位老教授。整堂課,他隻和同學們討論了一道題:“如果你上山砍柴的時候看到兩棵樹,一棵很粗,但另一棵很細,你會砍哪一棵呢?”

問題一出,坐在底下的同學們大都有些失望,太簡單了吧?於是,傳來有的同學懶散的聲音:“當然是砍粗的那棵了。”

教授狡黠一笑:“那麼,如果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細的則是名貴的紅鬆,你們會砍哪棵?”

大家想都不想就回答了:“當然砍紅鬆了,楊樹再粗也不值錢!”

教授依然含笑不語,不緊不慢地又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那棵紅鬆卻已經有些歪斜了,你們會砍哪一棵?”

看著教授莫測的微笑,同學們疑惑起來,也搞不懂教授葫蘆裏賣的到底是什麼藥。就順著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就砍楊樹吧,紅鬆彎彎曲曲的,什麼都做不了!”

這時,教授追著同學們的話音問:“楊樹雖然筆直,可由於年頭太多,中間大多空了,這時候你們會砍哪一棵呢?”

至此,同學們已被教授搞得暈頭轉向了。終於有人問:“教授,您問來問去的,讓我們一會兒砍楊樹,一會兒砍紅鬆,選擇總是隨著您的條件增多而變化。您到底想測試什麼呢?”

老教授這時才慢慢收起笑容,對坐在底下的同學們說:“你們怎麼就沒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要砍樹呢?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鬆。”

聽完這番話,同學們心中似乎都有所感悟,可一時又抓不住什麼。

教授看著這些即將畢業的學子們,語重心長地說:“這是你們大學裏的最後一堂課。賣了這麼多關子,隻是想告訴你們,進入社會之後,當許多事擺在眼前,你們便很容易悶頭去做那些事,往往在各種變數中淡忘了初衷,就常常會做些沒有意義的事。一個人,隻有在心中先有了目標,先有了目的,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所迷惑,才不會偏離正軌。”

的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做事有時候真的會漫無目的,隻是為了做事而做事,為了填充心中的空虛和恐慌而忙碌。到頭來,時間過去了,精力付出了,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甚至還把事情越弄越複雜。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過:奮鬥者要想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目標的選擇。目標既是我們成功的起點,也是衡量是否成功的尺度。當人們的行動有了簡單明了的目標時,就可以把自己的行動與目標不斷加以對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進行速度與目標相距的距離。如此,我們做事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排除一切雜念,心無旁騖地付諸所有的努力去逼近那個既定目標。

目標感決定方向感,目標明了,方向才能清晰,做起事來自然就會感到簡單不少。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曆、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青年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後,當哈佛大學再次對這批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後發現,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分布現象是十分有意思的:那些占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者,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達到,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

其中占60%的目標模糊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麵,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來都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沒有著落,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並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成功與幸福,來自於目標的確立與實現。有了目標,有了追求的方向,一切才會變得簡單、明晰,成功也就變得可以期待。

■ 寧靜,成功才會來敲門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第一次把“寧靜”用以修身,意在告誡後人,隻有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內心不能夠沉靜下來,則無法有效地計劃未來。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遠大的事業,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就必須謹記這句話,特別是當今社會中一些年輕氣盛者。隻有秉持著一種沉潛於海底的浩然寧靜之氣,才能引領我們走向成功的第一道門。

有這樣一個內容簡單卻寓意深刻的哲理故事:

一位讀了萬卷書,又準備行萬裏路的青年問一位智者:“我該帶什麼上路?”

智者反問青年:“你心目中的人生應該擁有什麼?”

沉思片刻,青年列出了一張清單:健康、才能、美麗、愛情、榮譽、財富……青年頗為得意地讓智者過目。

誰料,智者不以為然:“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項,沒有它,你得到的上述種種則會經常給你帶來痛苦的折磨。”

青年又驚訝又好奇,更加虛心求教於智者。

智者用筆慢慢地寫下:心靈的寧靜。

心靈的寧靜,是一種超然的境界。正如一位哲人所說:“把塵世的禮物堆積到愚人的腳下,我隻要賜給我不受煩擾的心靈!”顯然,他是把擁有寧靜的內心世界當作上蒼對自己的最好賞賜。事實也的確如此。即便我們獲得了世界的一切,卻失去了平安、寧靜的心靈,對於我們自己又有什麼益處呢?現實生活告訴人們,有了寧靜,才有專心,才有深思,才有精研,也才有收獲。

隻要稍微留意一下就能發現,我們身邊存在這樣一種現象:當我們越是迫切地想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就越是得不到。當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也許因為過於喜歡,便飛蛾撲火地去追求,結果這不顧一切的陣勢往往嚇跑了對方;當我們瘋狂地想得到成功的時候,也會被過於炙熱的欲望蒙蔽了眼耳,聽不到成功敲門的聲音。

“心靜自然涼”這句古語是很有道理的。一旦放慢了內在混亂狀態的活動速度,外在的生活自然也就慢下來了。讓浮躁的心情沉寂下來,讓焦慮的頭腦安靜下來,讓紛雜的思緒舒緩下來,心如止水,排除一切雜念,精力絕對集中,讓周圍一切變得虛無,這便是思考問題的最高境界。

在這個充滿了浮躁氣息的世界裏,寧靜就像是一泓溫潤的湖泊,化成雨,飄灑在人的心裏,成為洗滌心靈塵埃的清泉。寧靜,才能聽到花開、雪落的聲音。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即使再向前延伸的遠方,也會誕生一種成功的奇跡。

著名的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時,總是把自己關在屋裏,不許任何人打擾,隻有在需要幫助時才會拉鈴召喚仆人。就在這樣的“身心俱靜”中度過了數千個日日夜夜,在一次睡夢中,他終於找到了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法。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在1756年至1762年,離開巴黎來到蒙莫朗西,度過了幾年遠離城市喧囂的鄉間生活,然而這卻是其思想大放異彩的輝煌時期。他的創作力在此期間特別旺盛,出版了三部極為重要的作品:《新愛羅伊絲》《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

19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梭羅,哈佛大學畢業後來到波士頓市郊。對大自然的迷戀使他經常陷入對世界的沉思和冥想之中,在墾荒種地和漁獵的間隙裏,完成了偉大的文學巨著《瓦爾登湖》,他也因此成為世界級的文學巨匠。

中國的第一大隱士陶淵明官場失意後,一如既往地選擇了勞苦耕作,鍾情於自然,寄情於山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舉手投足之間追求著心靈的寧靜,並寫下了《桃花源記》等大量傳世之作。

我國古代文藝理論家劉勰在24歲左右就離開家庭進入寺廟,一住就是十幾年,這是他人生中極為平淡而安靜的時期。在這期間他潛思默想,寫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心雕龍》,贏得了千百年來世界性的聲譽。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在潦倒之後,住所由北京城內遷移至西郊香山腳下,過起了家徒四壁、食不果腹的清貧生活。在這裏,他用十年的生命,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寧靜的精神家園,為我們鑄就了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奇峰。

還有太多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古今中外,大凡治學有為和事業有成者,無不是與寧靜相伴。正是他們追求寧靜的心境,經過修煉才能實現其偉大誌向和崇高目標。《大學》有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很多時候,我們一直都在苦苦追尋成功的足跡,奮力捕捉機遇的靈光。但成功敲門的聲音往往是輕巧的,隻有懷著一顆浮華散盡之後的寧靜之心,才能聽得見成功的召喚。

然而另一方麵,寧靜並不是讓我們離群索居,躲到荒山野林或孤島上。真正的寧靜,來自內心。我們並沒有必要刻意去做孤雲野鶴,重要的是心靈的靜若止水。有一句話說得好:“寧靜是一種境界。如果你不能改變環境,那麼就改變自己的心境吧。” 努力讓自己在喧囂中追求寧靜,讓渴望寧靜的心徜徉在音樂的世界裏,或是漫步在人文大師們的文字花園中,或是把自己的經曆和感受訴諸筆端。心無旁騖、簡單篤定,自然會有水到渠成的結果。

寧靜是純潔的。她以安靜,隱去了人世間的喧嘩和醜陋,賜給人以靜之美、靜之馨、靜之醉。而追求寧靜,則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安之若素,便可以在從容中品味過程的美好,在寧靜中感受成功的自然。

■ 但求耕耘,莫問收獲

清朝名臣曾國藩曾教育子女說:“莫問收獲,隻問耕耘。”這是一種極其平易而純粹的成事態度。它無不在向後人昭示著這樣一個道理:收獲是腳踏實地的耕耘所得,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背後無數的辛酸與血淚。

農人之所以稱為農人,或者說他們的價值,不是因為他的收獲多寡,而是因為他們辛勤的耕耘。盡全力,拚過程;紮實基礎,但求耕耘。心中恒定著一個目標,便再無雜念地為之努力。這不僅讓我們在付出的過程中收獲了一種單純而明淨的快樂,而且自然也就形成了水到渠成的局麵。

“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錢學森用他的一生,實踐著這個平凡而偉大的諾言。

錢學森是世界知名科學家,也是我國著名科學家。但他對中國院士和外國院士這些榮譽稱號卻看得十分淡漠。上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院和美國工程院曾先後邀請他去美國,擬授予他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工程院院士稱號,均被他拒絕。

錢學森在青年時代就懷著學以致用、報效祖國之誌出國留學,而當真正學有成就,蜚聲海外時,錢學森便奮力爭取回國。

回國以後,他勤奮工作,將自己學到的所有知識、智慧無私地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他甚至將個人一生所得的幾筆較大收入,或作為黨費上交組織,或全部捐給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地方。

耄耋之齡後,錢學森雖長期臥床靜養,但仍舊時常思考一些國家建設中的大事。麵對國家給予的諸多榮譽,他或者請辭,或者婉拒。並時常感歎“自己對祖國人民做得太少,而人民給予的太多了”。

隻有心中純明而無所雜念的人,才會但求耕耘,不問收獲。因為他們常常都是極其簡單的人,簡單到隻有一個想法:我有一片土壤,一個夢。然後便心無旁騖,不管揮汗如雨,或疾病困苦,隻是始終如一地去耕耘。

其實想想,我們自己不就像是個農人嗎?每一分辛勞,都是一種耕耘。而生活就是一方農田,隨著年輪的增加,一春一秋的更迭,這方田裏或減產或豐收,也直接決定了我們收獲的快樂和幸福。

並不是到了應該收獲的秋天時就一定能看到每家每戶的“農家樂”。如果天公不作美,或旱或澇或蟲或雹,這幾種天災,任何一種都會讓“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成果化作泡影。同樣,也並不是每一位農人的收獲都是豐碩的,也許他付出的耕耘並不一定比旁人少。但收獲這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總不能因為一朝一夕的收獲,就拋棄耕耘了大半輩子的農田。

耕耘,不一定帶著為了收獲的目的。收獲固然重要,但是農人卻正是在耕耘這個過程中,充分享受了流汗、撒種、除草、施肥、灌溉的種種,也充分體現出作為一個農人的價值。當到了收獲的季節,田地裏所長出的每一粒糧食實際上都是對農忙的一種褒揚和回饋。天道酬勤,隻有不斷地去耕耘,讓農田感受到你的付出,那顆顆種子才能更有力地破土而出。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西西弗的人物。他因犯了天條而受到天帝宙斯的懲罰,讓他把一塊石頭推到山頂。但讓人感到悲情的就在於,石頭到了山頂後,自動就會滾到山腳。西西弗便不得不再到山腳把石頭推到山頂,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起初,西西弗每天不停地推著石頭,為自己犯下錯誤而付出的代價痛苦不堪。但是有一天,西西弗豁然開朗,感到一切都變得那麼美好。他發現,在他推石頭的過程中,他推過了世間最美麗的風景:推過了春夏秋冬,推過了風花雪月,推過了藍天白雲,推過了電閃雷鳴。天上的飛鳥為他唱歌,地上的走獸為他舞蹈;微風為他送來花草的芬芳,雨水給他帶來土地的清香。

久而久之,西西弗推出了勇氣和耐力,推出了胸懷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他感到自己推出了生命活在過程中的真諦。

在漫漫人生路中,無非隻有兩大內容:生命不同階段的目標和走向這些目標的過程。目標固然十分重要,它確立了生命的方向。但走向目標的過程更加彌足珍貴,因為,所有生命的精彩都是在過程之中走出來的。我們所能夠真正體驗到的永遠是一時一刻的感動,一草一木的芳香,或對一人一事刻骨銘心的記憶。

而往往,人們在做出一項決策或付出某些努力之前,總喜歡權衡利害得失,這本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有些人卻過於患得患失,或糾結於事情的結果,或斤斤計較於可能付出的代價,這就不免錯失很多良機,或者使本應快樂充實的奮鬥過程背上了沉重而痛苦的包袱。“不播春風,難得夏雨。”倘若總問收成,不事耕耘,結果隻能是空無一物。

其實,人生無需太多的思前想後、斤斤計較;當向頂峰邁開第一步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進入了生命的過程,生活的全部內容從此展開。“山不問高,仍然傲然挺立,巍聳入天;河不問長,仍然奔流到海,不舍晝夜。”這就是一種心無旁騖的簡單。等到積之久矣,自然便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