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些就是付麟把魏延給挖過來的原因,魏延絕對是大將之材,但是他卻不懂官場之道。
按後世的話說,那就是情商不高,而魏延此人,付麟早就看上他了,但是,他卻沒有機會去把他給挖過來。
而付麟平定益州之後,這才有時間去考慮魏延,而黃忠和魏延的私交不錯,所以,這一次,付麟就派人把自己的書信和黃忠的書信,給魏延送去了。
正好趕上,魏延此時鬱鬱不得誌,就順勢投靠了付麟,當然了,魏延的家眷都帶到了長安。
這裏麵也說明,魏延沒有架子,不過,魏延此時並沒有什麼名聲,才會被付麟一隻招募令就給調到自己的麾下。
等魏延來了之後,付麟也並沒有虧待魏延,付麟直接封魏延為校尉,讓他直接統領五營兵馬,那就是整整兩千精銳。
付麟冊封魏延為校尉已經不小了,不管怎麼說,魏延在劉表處,隻不過是一名小小的百夫長罷了,官職連軍侯都不是。
要不說,劉表曆史上會失敗呢,等他死後,不但自己的城池和疆域都丟的幹幹淨淨,自己的兩個兒子,最後都是不得好死。
這些也跟劉表自身的本事,人品,和用人之道都是分不開的,付麟都安排好了之後,西涼也派去兵馬,長安和洛陽都留了人。
付麟他這才下令大軍,立即北上並州的雁門郡,並州,為古九州之一。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並州為其一。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複置,領太原、上黨、建興、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七郡,仍治晉陽。西晉沿用,建興年間後淪沒。隋唐以後亦有並州,然其地屢有縮小。
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置並州於榆次,五月更名新並州,七年(公元982年)移治唐明鎮,嘉佑四年(公元1059)改名太原府,並州之名遂廢。
雁門郡是一個地理名詞,是戰國時期的一個郡名,據考證是現在山西省境內的右玉縣南。是曆史記載趙國時期李牧抗擊匈奴第一線。也是趙武靈王為抗北方異族而設置雲中、雁門、代三郡。
趙武靈王置,秦時治所在善無,後世的山西舊代州寧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東部北部皆其境,漢亦為雁門郡治善無,在今山西右玉縣南,漢時郡轄:善無、沃陽、中陵、陰館、樓煩、武州、劇陽、崞、平城、埒、馬邑,疆陰等縣。
後漢移郡治陰館,在今山西代縣西北,三國魏移治廣武,在後世的代縣西十五裏,後魏移治古上館城,即今代縣治,隋開皇初廢郡為代州,大業初複置。唐時多次廢置,宋時稱代州雁門郡,金時廢郡。
以上就是,曆代並州和雁門郡的情況,而東漢末年,這個雁門郡雖然是大漢北部邊疆,但是此處卻極其荒涼,他之所以是這幅景象,不單單是,雁門常年受北方匈奴,鮮卑等蠻夷的襲擾。
更重要的是,東漢的皇帝,就沒有幾個好東西,這也是造成這種樣子的根本原因,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嗎?
撻撻撻!撻撻撻!撻撻撻!
撻撻撻!撻撻撻!撻撻撻!
不過,現在的並州,以及雁門郡都是付麟的治下,所以,現在這北方並州的情況,已經好多了,雖然北方的那些蠻夷,還是蠢蠢欲動,但是,當他們知道,這裏是付麟的地盤,這些人也是不敢來捋虎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