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1 / 3)

第一章 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

——對幸福看開一點,知足一點

常言道,知足常樂。人生是否快樂,關鍵看你是否知足。幸福就像一條小河從我們身邊流淌,我們能做到的隻是觸摸並沾上幸福的水花,卻不能將幸福全部囊括在手中。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欲望太多太高,則永遠得不到滿足和快樂。人生路上,要學會知足常樂,順其自然,不要苛求,才會獲得幸福的垂青。

“幸”與“福”的故事

在生活中,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的那些浮躁和煩惱,欲望和憂傷,就像高高的蒿草一樣,擋住了我們發現幸福的視線,讓我們無法發現幸福。倘若割掉那些遮擋住我們視線的蒿草,頓時就會覺得視野開闊,心靈就會豁然開朗,我們會發現,其實,幸福就在自己眼前。

很久以前,有一個女孩子叫“幸”,她住在一個小山村裏,房子的四周長滿了高高的蒿草,這些蒿草讓“幸”看不到遠方的世界,所能看見的隻是蒿草之中的幹枯與雜亂。“幸”每天都在孤獨之中度過,她鬱鬱寡歡、悶悶不樂。

其實,在離“幸”不遠的地方住著一個男孩,他叫“福”,他的房子四周同樣也長滿了高高的蒿草,“福”也很孤獨,同樣悶悶不樂地過日子。他們彼此都被高高的蒿草遮住了視線,以致彼此雖近在咫尺,卻猶如遠在天涯。

就這樣,時間一分一秒地消逝著,他們彼此都不知道,在離自己不遠的地方就有著他們的同伴。

終於有一天,他們同時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把眼前遮擋住他們視線的蒿草給割掉,因為他們都想看看蒿草外麵的世界。

於是兩個人拿起鐮刀,開始動手割蒿草。割著割著,他們發現自己的視野越來越開闊,心胸也越來越寬廣。

終於他們見到了彼此。兩人很恩愛地生活在一起,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幸福其實離我們很近,就像“幸”與“福”之間的距離一樣,近在咫尺,隻不過讓有些東西擋住了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無法發現而已,這些擋住了我們視線的東西叫浮躁、煩惱、孤獨、憂傷、欲望……

當我們把那些遮住我們視線的東西統統割掉之後,我們才發現,原來幸福離我們是那麼近。其實幸福也很簡單,就是清除我們眼前的障礙物,然後讓自己的視野開闊,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結束憂傷的生活,這便是幸福。

我們不要去想幸福離我們有多麼遙遠,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它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我們也不要想幸福有多麼複雜,其實幸福很簡單,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

14世紀,英格蘭有一個學者叫威廉,他曾就讀於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學識淵博、能言善辯,號稱“駁不倒的博士”。

他說,大自然不做任何多餘的事情,如果你有兩套解決方案,一定要選擇最簡單的,假設越少的方案極可能是最正確的方案。總而言之,就是要把瑣碎的累贅全部砍掉,讓事情變得簡單。

曾幾何時,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複雜,身邊的複雜事物也越來越多。可同時,我們也發現幸福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隨著我們的生活變得複雜和身邊複雜的事物越來越多,我們的思想開始變得複雜化,我們總喜歡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把簡單的生活複雜化,幸福便自然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生活中,我們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很簡單,然而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卻很難。就像孩子和大人的想法一樣,我們永遠都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要這麼想事情。但是,當我們回憶自己的童年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童年的時光是多麼的幸福和快樂,我們也多麼想回到那個時代。

也許快節奏的生活讓你沒時間去回憶童年的時光,現在合上書,靜下心來想想,我們為什麼會羨慕童年?

我們向往童年的天真率直,把一切的事情都想得那麼簡單,不用考慮太多,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快樂地成長,有時候也會想想放假了去哪裏玩、心愛的姑娘為什麼老不理我。所以,孩子們往往比大人幸福。

長大之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那麼幸福快樂了,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隨著我們接觸社會越來越深、想法越來越多,我們把事情想得越來越複雜化。我們失去了童年時的天真,失去了童年時期的簡單,也因此失去了童年時刻的那份幸福和快樂。

不要讓心靈的蒿草越長越高,不要讓複雜的生活和欲望蒙蔽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把那些遮擋我們視線的蒿草全部割掉,去尋找我們簡單的幸福。

珍惜眼前,幸福就在你身邊

每一個人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我們能發現機遇、能發現愛情、能發現優點,能發現一個人怎麼樣。我們常常也會說,我發現……

可是,你說過“其實,我發現幸福就在我身邊”這句話嗎?如果沒有,現在請說一句:“其實,我發現幸福就在我身邊。”

張奇藍和黃林在中學時代是同班同學,張奇藍不但人長得很漂亮、學習成績好,而且父母都是教師。從那個時候起,黃林便悄悄地喜歡上了這個女生。因為還在上學,所以黃林將這份愛埋在心裏,獨自嗬護著這份暗戀。

高中畢業之後,張奇藍和黃林考上了同一所大學,知道內情的同學都默默祝福他們,希望他們兩人能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可是,沒過多久,張奇藍就有了男朋友,但這個人不是黃林。黃林在獨自喝悶酒的日子裏消沉了一段時間,時間過得真快,轉眼4年已經過去。大學畢業後,張奇藍就和男朋友結婚了。黃林不免有些失落,於是在報複心理的作怪下,他選擇了一個認識不到半年的女孩結了婚。結婚那天,當張奇藍夫婦挽著胳膊送來他們的祝福時,黃林才懂得,原來自己的報複根本不奏效。

結婚後,黃林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事業上,經過多年的打拚,他的生活好了起來,可是在心裏一直都放不下張奇藍,所以夫妻間的感情很淡漠。黃林每次回到家中,總是和妻子保持著一段距離,有時候甚至為了一件芝麻大的事情就大打出手。妻子終於無法忍受,最終,這場婚姻以失敗而告終。

痛定思痛,黃林終於反省了,自己不能活在過去,因為過去再美,都如同散開的迷霧抓不住,隻有珍惜眼前所擁有的,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後來,經朋友的介紹,黃林和一個離異的女人結了婚。因為有了上一次婚姻失敗的教訓,黃林將張奇藍的這段感情埋在了塵世中,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妻子身上,小倆口過著幸福而甜蜜的生活。

黃林忘記不了過去,又不能珍惜眼前,從而錯過了第一次婚姻的幸福,直至離婚後才明白,幸福就是珍惜目前所擁有的。

其實幸福很簡單,可能你沒感受到自己擁有什麼,也沒感受到什麼是幸福,但請你仔細想一下,在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正在關心和嗬護著我們?要是沒有親人的嗬護,沒有朋友的幫助,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有多少人能夠挺得住?正是因為有一群幫助我們的人存在,我們才會感到幸福,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他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那些曾經幫助我們的人,這就是一種幸福。

當社會攀比之風越來越強的時候、很多人擁有一件東西的時候,覺得它很平常、很普通。認為別人對他的愛都是應該的,而且永遠都應該如此,於是忽略了感恩,不好好地珍惜眼前的幸福。當別人在為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隻有理解了別人的苦心,才會懂得回報,回報的時候就收獲了另一份幸福。幸福是相互的,一個人獨行永遠不會產生幸福感,隻有與親人、朋友、同事、大自然心心相惜的時候,幸福才會悄悄地靠近我們。

孔子說過:“子欲養而親不待。”當親人還健在的時候,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報答、關心、贍養他們,不要等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才去後悔。

季雨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好不容易把他給拉扯大。長大後,他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來到廣州闖蕩。由於能力比較強,沒過兩年便闖蕩出了一番自己的事業,就在他準備接父親來廣州享清福的時候,卻傳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父親在老家被檢查出得了肝癌,叫他趕快回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