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發家秘訣之“戰”:一將功成萬骨枯
曆代中國軍人為了國家的安定和民族的尊嚴征戰疆場,他們是獲得掌聲最多的一群人,也是無數熱血男兒瘋狂崇拜的對象。這些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將領,以其“橫掃三軍如卷席”的豪邁氣勢和“氣吞萬裏如虎”的灑脫威猛,以及“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淒美悲壯,締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神話。他們因戰而生,為戰而起,他們靠著自己的英勇善戰,在戰爭中功成名就,為自己戰出一片天地來。
韓信——從胯下走出來的軍事巨人
韓信之所以被人稱之為“國士無雙”的軍事天才,原因就在於,他以自己的智慧創造了諸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沉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麵楚歌、十麵埋伏等堪稱絕對經典的戰術典故。誰能想到,這位能征善戰的用兵高手,當年曾經遭受過街頭地痞的羞辱,還曾經從褲襠下穿過。可這樣的強烈反差卻實實在在地集中到了一個人的身上。這隻能說明有多低的山穀,就有多高的山峰。
背景身世
韓信(約前231年—前196年),西漢開國功臣,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後被貶為淮陰侯。公元前3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中國曆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關於韓信少年時代的經曆和他一身本領的來曆,曆史上幾乎沒有記載。我們所知道的僅僅是韓信出身平民家庭,而且家境貧寒。而這個人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出身不好當不了官,又不懂得經商謀生之道,因此隻能依靠別人的周濟勉強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
韓信的母親死後,他甚至沒有錢來給母親辦喪事。然而,即便如此,韓信還是要找一處寬敞的墳地來埋葬自己的母親,他的標準是要讓那墳地四周安頓得下一萬家。由此可見,韓信胸有大誌,是一個不甘於平庸立誌要做一番大事業的人。他當時並不招人喜愛,因為他所擅長的是統兵治國的屠龍之術,如果沒有一定的地位和權力,是根本無從施展的。
發家秘史
為酬千裏之誌,寧忍胯下之辱
在韓信窮困潦倒的時候,南昌有一個亭長,平時很看得起韓信,對他十分照顧,於是韓信便常在亭長家裏吃閑飯。但是,亭長看得起韓信,不代表所有人都看得起他。待在亭長家的時間一久,亭長的妻子便不耐煩起來,想方設法要把他趕出去。
於是,這一天,亭長的妻子特意起了個大早把早飯做好了,然後催著一家人匆匆忙忙吃過了早飯。等到韓信像往常一樣來亭長家吃早飯的時候,卻發現什麼吃的也沒剩下。聰明如韓信者,怎麼還不明白主人家的意思?從那以後,韓信再也沒在亭長家出現過。
韓信離開亭長家後,隻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吃飯問題。無奈之下,韓信開始每天去淮陰城的護城河裏釣魚。但是,釣魚這種事對於韓信來說純粹就是靠天吃飯,釣著魚,就能填飽肚子;釣不著魚,也就隻好餓著了。
這時,韓信又遇上了好人。一位漂洗棉絮的老嫗見韓信形容憔悴,餓得可憐,便把自己帶的食物分給他吃。一連數日,天天如此,韓信大為感動。他非常感激地對漂母說:“承老媽媽如此厚待,將來我若有出頭之日,一定會重重地報答您的恩情。”漂母聽了,十分生氣,很不高興地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天天靠別人施舍過日子,能有什麼出息?我是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豈是希望你報答?你既然這樣說,那今後就算了吧!”說完,提起棉絮走了。韓信望著漂母遠去的背影,心裏又是感激又是慚愧。
一天,韓信在街上閑逛。一群無賴少年迎麵擋住韓信的去路,故意侮辱他說:“韓信,你平時腰裏總掛著個寶劍,能幹什麼用?你要拿劍砍誰啊?我看啊,別看你是高高的個頭,其實不過是一個外強中幹的懦夫罷了!”
圍觀的人也早就看著韓信不順眼了,他們覺得他根本就是和自己一樣的普通人,但卻非要帶著把劍,裝清高,弄得自己像個貴族一樣。因此,圍觀的人們也都一起跟著起哄,都哈哈大笑。而韓信像是沒有聽見那無賴的話似的,繼續向前走。那無賴見狀,更加得意,當眾攔住韓信說:“你如果是條漢子,不怕死,就拿劍來刺我。如果你沒有這點勇氣,貪生怕死,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說著便分開兩腿,雙手叉腰,立在韓信的麵前。
韓信默默地注視他們好一會兒,耳朵裏聽著人們的譏諷,雖然感到很難堪,最後還是忍氣吞聲地伏下身子,從那些無賴的胯下鑽了過去。他這一鑽,引得在場的人哄然大笑,那些無賴也顯得神氣十足。但韓信卻像剛才什麼事情都未發生似的,拍拍身上的塵土,起身離去了。很快,這件事成為當時淮陰家喻戶曉的笑談,連街邊玩耍的小孩子見到韓信之後都指指點點的。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首先舉起了反抗秦朝暴政的義旗。亂世是梟雄的舞台,同樣也為韓信這樣的人提供了發揮自己才幹的好機會。因此,韓信離開了家鄉淮陰,投奔了自己的老鄉項梁。這個項梁正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項羽的叔叔,也是項家軍的第一代領導人。
在項梁軍中,韓信同樣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隻是擔任了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官。項梁戰死之後,韓信理所應當地成為了項羽的部下。不甘寂寞的韓信曾多次向項羽出謀獻策,但可惜根本得不到項羽的重視和采納,因而始終鬱鬱不得誌。
終於,韓信對項羽徹底絕望了,他深感在項羽軍中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便在項羽從鹹陽返回彭城建都時,悄悄地溜走,前往蜀中投奔了劉邦。但是,劉邦也不肯重用他,隻讓他當個治粟都尉,也就是負責掌管糧草的小官,根本沒有讓韓信施展自己謀略的空間。
正當韓信漸漸對劉邦也失去信心的時候,他遇上了蕭何。蕭何是韓信命中的克星,我們常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就是韓信因蕭何而成事,也因蕭何而死於非命的典故。
蕭何慧眼試英才,在跟韓信談過幾次之後,發現韓信是個難得的軍事人才,便極力向劉邦推薦。他對劉邦說:“諸將易得,像韓信這樣的帥才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如果大王僅僅甘心做一個漢王的話,那麼韓信對您沒什麼用處,您最好殺了他,以免他被別人所用;如果大王有意和項王爭奪天下,那您就必須重用他,因為隻有他才能幫您打敗項王。願大王三思。”這次,劉邦采納了蕭何的建議,下定決心,要拜韓信做三軍統帥。
但是,光憑丞相蕭何的一麵之詞,劉邦畢竟不能完全放心。於是,他把韓信請入帳中,讓至上座,親切地拉著韓信的手說:“丞相極力舉薦將軍,稱讚將軍的雄才大略。我想統一中原,平定天下,不知將軍有什麼可以教我的嗎?”
韓信沒有直接回答劉邦的問話,卻反而問到:“大王要東征,奪取天下,你的對手難道不正是項羽嗎?”見劉邦連連點頭,韓信接著說道:“請問在勇、悍、仁、強這幾個方麵,大王能與項王相比嗎?”
劉邦沉默了一會兒,照實說道:“我恐怕不如項王。”
韓信見劉邦對自己如此推心置腹,於是說道:“我在項羽麾下待過很長一段時間,我給大王說說項羽是個怎樣的人吧。項羽雖號稱勇悍仁強,但徒有其名。首先,項羽不能用人,不擇善而行,他的‘勇’隻是‘匹夫之勇’罷了,根本不足為慮。其次,項羽待人表麵上恭敬慈愛,談吐也算溫和。部下有了疾病,他又很同情,倍加關注;但是部下立了功,他卻有功不賞,這就是所謂‘婦人之仁’。項羽起兵以來,所過之地無不大肆殺戮,百姓敢怒不敢言。眼下人們害怕他的威勢,不敢背叛,將來各國勢力逐漸強大之後,人們就不會再像現在這樣聽命於項羽了。可見,項羽現在實力雖強,卻是極易變弱的。您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謀臣勇將,還怕爭不過他嗎?現在大王如果向東進攻三秦,很快就能占領那裏,等三秦平定之後,就可以進一步圖謀天下了!”
韓信的這一席話,直說得劉邦心悅誠服,一再說:“我真後悔沒有早日起用將軍!將軍今日的這番指導讓我茅塞頓開。此後用兵全仗將軍調度,指日東征!”
韓信說:“將不練不勇,兵不練不精。項王雖有許多致命的缺點,但畢竟是百戰的勇將,不可輕視。現在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緊操練人馬,鼓舞士兵們的鬥誌。三個月之後,我們就可以發動進攻了。”劉邦連聲稱好,當即命韓信去布置諸將,校閱士卒。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個好領導是必需的。對於韓信來說,項梁和項羽這叔侄倆太過於強勢,不能發揮他的才能,因此都算不上是好領導。而劉邦本身並沒有多少征戰方麵的才能,但是,他的優點也很明顯。劉邦最大的優點在於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行,因此他求賢若渴,誰行他就用誰,而且用人不疑。這樣的領導對於韓信來說是最好不過的。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韓信去投劉邦,算是投對了。
不惜豪賭,背水一戰
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了項羽封在三秦地區的心腹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馬欣一個出其不意。再加上劉邦在這一地區威望素著,結果韓信隻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全占領了三秦地區。
緊接著,韓信領兵北上,馬不停蹄地攻占了平陽,迅速平定了魏地三郡五十二縣。滅魏之後,黃河以北尚有代、趙、燕、齊四國。這四個國家全部都是依附於項羽的。麵對這一局麵,韓信向劉邦提出“北邊攻打燕、趙,同時向東平定齊地,南邊切斷楚國的糧道,然後一起在滎陽會合”的戰略計劃。劉邦現在對韓信已經是心服口服,言聽計從。韓信提出的作戰計劃,劉邦哪有不采納的道理?不僅如此,劉邦還派張耳協助韓信,跟他一起去北線進攻燕、趙、齊等國。
韓信和張耳首先在閼與(今山西和順西北)大敗代軍,滅亡了代國。接著越太行山東進,乘勝向趙國進軍。趙王歇得到消息後,急命大將陳餘集中20萬大軍抵抗。陳餘把主力布置在了太行山的井陘口,占據有利地形,構築壁壘,準備與漢軍決戰。
井陘口是韓信進攻趙國的必經之路,而且地勢險峻。趙國的謀臣、廣武君李左車向陳餘建議說:“井陘穀道路難走,漢軍要想通過這裏,必然是部隊在前,糧草在後。我願領兵3萬,從小道繞到漢軍的後麵,劫了他們的糧草。這樣一來,用不了10天,他們必敗無疑。”李左車的確是個厲害人物,他的這個計策正好擊中了漢軍的弱點。但是,趙軍的統帥陳餘是個僵化迂腐的書呆子,他對李左車的建議很不以為然。他說:“我們是仁義之師,用不著這些詭詐的計謀。韓信所帶的部隊,號稱數萬,實際不過幾千人罷了,而且他們走了這麼遠的路,早就筋疲力盡了。我們的部隊比他們多出那麼多倍,如果不敢正麵進攻的話,天下人一定會笑我怯懦。我可丟不起這個人!”
韓信知道陳餘並沒有采納李左車的計謀之後,心中暗自慶幸,進而放心大膽地縱兵深入,在井陘口以西30裏的地方紮營。到了半夜,韓信開始點兵,先派出輕騎2000人,每人攜帶一麵漢軍旗幟,走小路,悄悄潛到趙軍營壘附近埋伏。臨行前,韓信吩咐道:“如果趙軍見我軍退卻,必會傾巢而出,追殺我軍。這時,你們就趁機衝進趙軍營寨,拔掉趙軍的旗幟,換上漢軍的旗幟。”韓信再派一隊精兵作為先鋒,出井陘口,背臨綿蔓水,麵向趙軍陣地,擺開了陣勢。陳餘從營壘中看見漢軍背水列陣,不禁哈哈大笑:“背水為陣,隻可進,不可退,一旦進攻不利,就會陷入死地,這是兵家之大忌啊!看來,破漢軍,斬韓信,就在今日了。”於是傳令三軍作好攻擊準備。
天剛蒙蒙亮,韓信便親率人馬,高舉大旗,擂起戰鼓,殺出井陘口。陳餘大開營門,揮兵迎敵。兩軍交鋒,趙軍人多勢眾,一擁而上。漢軍寡不敵眾,隻得漸漸退卻。趙軍見漢軍敗退,拚命追趕,就連據守大營的趙軍也趁機衝了出來,想要搶些功勞。這時,後退的漢軍來到了河岸邊,已經是退無可退。韓信一聲令下,將士拚死力戰。兩軍從早晨直殺到中午,仍不分勝負。陳餘這時才想起自己後方空虛,於是命令鳴金收兵。不料剛退到半路,探馬來報,說營寨已經被漢軍攻陷。趙軍聞言,頓時驚慌失措,一下子亂了陣腳,爭相逃命。陳餘哪裏還喝止得住?就在這時,韓信率軍突然來襲,營寨內的2000騎兵也趁機殺出。趙軍腹背受敵,很快便全軍覆沒,陳餘和趙王歇全都死於亂軍之中。
戰後,眾將領問韓信:“兵書上明明說背水列陣乃是兵家大忌,大將軍不照兵法行事,結果真就獲勝了,將軍能不能告訴我們其中的奧妙呢?”韓信笑道:“這就是《孫子兵法》上說的‘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此戰敵眾我寡,如果在交戰的時候讓眾軍感覺有退路的話,那他們豈不都想奪路逃生?因而必須把軍隊置於無路可退的死地,逼迫他們各出死力殺敵,這樣我才能用少數兵力拖住趙軍的主力,我埋伏的輕騎才有機會奪取敵人的營寨。”諸將聽了,無不欽佩。
韓信憑著傑出的才能,連續占領了黃河中、下遊的大部分地區,然後以滎陽為立足點和項羽進行了最終的決戰。韓信先以歌謠激怒項羽,使其誤入十麵埋伏之陣,後用“四麵楚歌”之法,致使項羽的八千子弟兵肝腸寸斷,戰鬥力蕩然無存。曆時4年的楚漢戰爭終於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綿延400多年的大漢王朝由此而始。漢朝建立之後,韓信作為開國元勳被封為楚王,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達到了自己人生的巔峰。
發家感悟
韓信的一生是一個傳奇。這不僅體現在韓信神鬼莫測的戰爭謀略和精彩絕倫的指揮藝術上,他一生命運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也同樣讓無數人感歎不已。韓信這一生的遭遇之奇,發家之速,能屈能伸,善擇明主,敢於豪賭的大膽略,大智慧都是後人津津樂道的美談。
事實上,韓信的軍事才華絕對是無與倫比的,就算把他稱作是用兵學上的愛因斯坦也毫不為過。但是,無論韓信多麼善於用兵,都無法掩蓋自己在政治上的弱勢。他敗家的速度甚至比他發家的速度還要快,他發家是因為軍事,敗家則是因為政治。
有意思的是,韓信人生的兩端屈辱無比,中間部分確實光彩奪目。在韓信發家之前,他曾經忍受過胯下之辱,你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名垂青史的大英雄大豪傑能夠做出來的事。在韓信生命的最後階段,在戰場上算計了敵人一輩子的韓信陰溝裏翻船,中了皇後呂雉並不十分高明的計策,結果被關在鐵籠子裏,讓一群女人用竹子做成的長矛活活捅死了。“生得窩囊,死的憋屈”,這也許是對韓信的一生最不厚道的評價了。
衛青——人奴之子變身衛國大將軍
衛青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的高級將領,他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也是中國曆史上為人熟知的七戰七捷的常勝將軍。可這位讓敵軍聞風喪膽的鐵血英雄,卻是一位仆人的私生子,按照常理,如此卑微的身份,在等級製度壁壘森嚴的大漢時期是絕沒有什麼出頭的機會的,但衛青憑借時運的眷顧和自身的努力,不但成功地完成了從奴隸到將軍的躍變,還開啟了漢朝對匈奴戰爭的新篇章,成為曆代兵家所敬仰的軍事奇才。
背景身世
衛青生於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衛青母親的名字並沒有流傳下來,史書上稱他的母親為“衛媼”,即“衛家的老婦人之意”。實際上,衛青的母親並不姓衛,她年輕的時候跟一個姓衛的男子結了婚,也就隨了夫姓。衛媼與衛姓男子生有一男三女,即兒子衛長君,長女衛君孺、次女衛少兒、三女衛子夫。
後來,衛媼的丈夫死了,帶著四個孩子的她孤苦無依,便來到平陽侯曹壽的家裏做女傭,在這期間,衛媼與同在平陽侯家中做事的縣吏鄭季私通,生下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便是衛青。但是,鄭季並不是平陽侯府中的人,他在平陽侯府中做事隻是臨時的,事情一了,鄭季就離開了。這下衛媼的日子更苦了,於是,幾年之後,衛媼忍痛把衛青送到了他的親生父親鄭季的家裏。就這樣,衛青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鄭季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而且在與衛媼私通之前早就有了老婆孩子,因此,對於衛青這個突然多出來的兒子,鄭季的老婆是什麼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鄭季的老婆認為衛青是個孽種,本就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上,因此非常看不起他,根本不把他當兒子看待,隻是拿他當家裏的長工,讓他到山上放羊。鄭家的幾個兒子年紀都比衛青大,他們也不把衛青看成手足兄弟,經常嘲笑、虐待衛青。衛青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受盡了苦難。
發家秘史
驟成外戚,衛青時來運轉
又過了幾年,衛青已經十幾歲了,他實在不願再受鄭家的奴役,於是便回到母親身邊跟母親一起成了平陽侯府中的下人。平陽侯曹壽娶了漢武帝劉徹的姐姐陽信公主為妻,因此陽信公主又被稱作平陽公主。平陽公主看衛青年紀輕輕卻身手矯捷,而且很會辦事,便讓他做了自己的騎奴,每當公主出行,衛青便騎馬侍奉左右。這樣一來,衛青得以時刻跟隨在平陽公主身邊,雖然沒有一官半職,但與在鄭家時受盡侮辱和欺淩的情景相比,已經有天壤之別了。跟著公主還有一樣好處,那就是能夠學到一些上層社會中的禮儀,再加上做了騎奴之後便不用再去幹零活,衛青便利用空閑的時間讀了些書,學習一些文化。
有一次,漢武帝出城祭祖,在返回宮中的時候路過平陽侯府,他心中想念自己的姐姐,便來姐姐家歇歇腳。平陽公主平素刻意留意周圍的大戶人家的女子中有沒有相貌美麗的,如果有的話,平陽公主就把她買下來,收養在家中,準備在適當的時候送入宮中獻給漢武帝。正好這次,漢武帝主動登門,平陽公主就將這些美女裝扮起來,供漢武帝選擇。可是,令平陽公主十分沒有麵子的是,她辛辛苦苦找來的這些美女,竟然沒有一個能入得了漢武帝的眼。在漢武帝與平陽公主一起飲酒的時候,平陽公主又讓歌女獻歌助興,漢武帝在眾歌女中一眼就看中了衛青同母異父的姐姐衛子夫。
心急的漢武帝命令衛子夫侍候自己更衣,緊接著便在尚衣間裏臨幸了她。漢武帝走的時候,平陽公主高興地看見衛子夫已經坐到了漢武帝的車子上,她的心願也算是完成了,如果衛子夫能夠得寵的話,平陽侯府日後也可以跟著沾光。
但是,事情卻並不像想象中那樣順利。皇帝身邊從來不缺女人,再加上皇後陳阿嬌嫉妒心特強,衛子夫入宮一年多來,再也沒有得到漢武帝的寵幸。漢武帝早已經把這個跟自己隻有過露水姻緣的歌女拋在了腦後。直到幾年之後,漢武帝為了減少宮中的花銷,準備裁減宮女的人數,把自己喜歡的留下,把一些年老色衰的宮女放回家中的時候,衛子夫才得以又一次見到漢武帝的麵。
一見到漢武帝,衛子夫便哭泣著請求漢武帝放她出宮。漢武帝看著她可憐的樣子,沒有答應她的請求,而是再度臨幸了她。這一次,衛子夫比較幸運,因為她懷上了漢武帝的孩子。宮中的女人懷上了皇帝的孩子,地位立時便會不一樣。漢武帝聽說衛子夫懷上了孩子,馬上對她重視起來。再加上平陽公主不斷在漢武帝麵前說好話,於是漢武帝格外開恩,讓衛子夫的弟弟衛青進宮做了侍衛。
陳皇後嫁給漢武帝十一年都未曾生下過一男半女,衛子夫忽然有了身孕,嫉妒心特強的陳皇後自然要想辦法收拾她。漢武帝到此時還沒有皇子,陳皇後擔心衛子夫一旦生下的是個男孩,那就會被立為太子,而衛子夫也就會因為兒子的關係,青雲直上,取代自己皇後的位置。但是,眼下衛子夫因為懷了孕,一下子成了漢武帝的心頭肉,陳皇後不敢明裏對她下手,便去找自己的母親訴屈。陳皇後的母親館陶大長公主為了給女兒出氣,便編造了一個借口,私自派人把衛青抓了起來,並準備暗中弄死他。
衛青有一個好朋友名叫公孫敖,這個公孫敖也是漢武帝的侍衛。衛青進宮之後,他和公孫敖兩人年齡相仿,又有共同語言,因此便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許是騎馬遊玩尋不著衛青,也許是宮中巡視的兄弟發覺了蛛絲馬跡。公孫敖得知了衛青被館陶大長公主派人抓去的事,公孫敖久在宮中,自然知道這事跟衛青的姐姐有關,於是他馬上召集了幾名壯士趕往救援,終於把衛青從死亡的邊緣奪了回來。另一方麵,公孫敖還動用自己的關係把這件事捅給了漢武帝。漢武帝得知後大為惱怒,索性召見衛青,任命他為建章宮監、侍中。不久,漢武帝又封衛子夫為夫人,提升衛青為太中大夫。實際上,衛青當時從未給漢武帝立過尺寸之功,但就是因為姐姐的受寵,再加上漢武帝跟自己的皇後賭氣的緣故,便青雲直上,從一個奴隸成為了皇帝眼前的紅人。
屢勝匈奴,“放羊娃”平步青雲
建國至今,匈奴的威脅時時刻刻困擾著大漢王朝的每一代皇帝。作為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民風剽悍,全民皆兵而且來去如風,又有戈壁沙漠作為屏障,因此漢朝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向來是敗多勝少。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穀(今河北懷來)。漢武帝果斷地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迎擊匈奴。從此,衛青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這次用兵,漢武帝派遣了四位將軍,讓他們各自領兵,分進合擊,抵禦匈奴的入侵。這四路分別是:車騎將軍衛青從上穀出兵,驃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位將軍各領一萬騎兵。
在這次戰爭中,衛青雖然是第一次上戰場,但他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700人,凱旋而歸。至於其他三路,公孫賀一無所得;公孫敖兵敗,一萬騎兵損失大半;久經沙場的老將李廣甚至兵敗被俘,好不容易才逃了回來。
其實,衛青的戰果並不顯赫,一萬騎兵才消滅了700個匈奴人。但是事情就怕對比,相比於其他三路,衛青自此給漢武帝留下了英勇善戰的印象。戰爭結束之後,漢武帝對得勝歸來的衛青大加讚揚,封他做關內侯(有食邑無封國的侯爵,屬於漢代軍功爵製的第二等)。老將軍李廣一輩子的夢想,衛青隻打了一仗就實現了。
半年之後,衛青又一次得到了重用。這次,衛青以車騎將軍的身份率領三萬騎兵從雁門出塞主動向匈奴發動進攻,將軍李息也率軍從代地出塞,配合衛青作戰,夾擊匈奴。這一仗,衛青又打勝了,他斬敵數千人,得勝而歸。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對匈奴用兵,漢武帝隻派衛青、李息兩人,老將軍李廣等名將一概未用。龍城之戰,漢武帝首次使用衛青,對其才能尚存疑慮。在對衛青、李廣、公孫敖、公孫賀的兵力分配上,武帝是一人一萬。而雁門之戰,漢武帝僅派衛青、李息兩人出征;而且,衛青所率軍隊由當年的一萬增至三萬;李息隻是衛青的副將。這一變化,說明漢武帝對衛青的信任度大大提升,在漢武帝的心中,衛青就是那個能夠幫助他實現解除匈奴之患畢生夢想的那個人!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穀、漁陽。漢武帝又一次起用衛青作為主將,迎擊匈奴。在這次戰爭當中,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出發,迂回側擊,從西麵繞到匈奴大軍的後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了戰略要地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於王庭的聯係。然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西,形成了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好,倉皇率兵逃走。衛青的大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製了原本落入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區。因為這一帶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設置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10萬人到那裏定居,還修複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這樣,不但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衛青這次所取得的勝利具有戰略意義,再不是前兩次那樣的小打小鬧。衛青也因為這件大功勞,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此次立功之後,衛青真正成為了有爵位在身的人,也正式成為了漢朝領導核心中的一員,並逐漸被上流社會所接納。
名垂青史,赫赫戰功鑄造一代軍神
雖然屢次敗在衛青的手中,但是匈奴主力尚存,仍然不時襲擾漢朝邊境,衛青、霍去病之前所取得的那些勝利隻不過打壓了匈奴的氣焰,卻並不足以徹底為大漢王朝解除匈奴所帶來的後顧之憂。為了徹底擊潰匈奴主力,漢武帝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準備發動對匈奴的第三次大戰役。
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召集諸將開會,商討進軍方略。他說:“匈奴單於采納趙信的建議,遠走沙漠以北,認為我們漢軍不能穿過沙漠,即使穿過,也不敢多作停留。這次我們要發起強大的攻勢,徹底消滅匈奴!”衛青收複河套地區之後,漢朝在河套地區蓄養了大批戰馬,並且以這些戰馬為基礎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這一次,漢武帝下定了決心要徹底消滅匈奴,於是便動用了這支精心打造的騎兵部隊,把他們交給衛青統領。
這次出征,衛青的麾下可以說是名將雲集。李廣為前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食其為右將軍,曹襄為後將軍。衛青考慮到前將軍李廣年事已高,就沒讓他擔任先鋒,而是與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合並,從右翼進行包抄。衛青自己率左將軍公孫賀、後將軍曹襄從正麵進兵,直插匈奴單於駐地。
趙信是漢朝降將,足智多謀,伊稚斜單於向來喜歡征詢他的意見。趙信說:“漢軍不知道厲害,竟打算穿過沙漠。那我們不妨放他們過來,等他們穿過了沙漠人困馬乏,糧草接濟不上的時候,我們再以逸待勞,一定可以活捉衛青。”伊稚斜單於聽從了趙信的建議,把所有的糧草輜重向北轉移,並且而把精銳部隊埋伏在了沙漠北邊,專等衛青上鉤。
衛青率領大軍深入匈奴腹地一千多裏,跨過了大沙漠,終於與嚴陣以待的匈奴軍遭遇了。雖然匈奴大軍是以逸待勞,但是衛青臨危不懼,命令部隊用武剛車(一種鐵甲兵車)迅速環繞成一個堅固的陣地以此來阻擋匈奴騎兵的突擊,然後派出5000精銳騎兵向敵陣發起反衝鋒衝擊。伊稚斜單於見狀,趕忙分出一萬多騎兵截住了衛青的5000精騎。雙方混戰在一起,一時間血肉橫飛,慘烈無比,雙方的騎兵都被死死地拖住,誰也發揮不出騎兵的衝鋒優勢。這一仗從中午一直打到黃昏時分,就在這時,沙漠中狂風驟起,塵土遮住了太陽,正在激戰的雙方陷入了黑暗當中,兩方軍隊互相不能分辨,頓時亂作一團。衛青乘機派出兩支生力軍,從左右兩翼迂回到單於背後,包圍了單於的大營。伊稚斜單於發現漢軍數量要比自己想象中的多得多,而且絲毫不露疲態,心中大震,知道今天已經無法取勝,於是就慌忙跨上馬,在少數精銳騎兵的保護下奮力突圍。向西北方向飛奔而去。
這時,夜幕已經降臨,戰場上雙方將士仍在奮力拚殺,喊殺聲驚天動地。衛青得知伊稚斜單於已突圍逃走,馬上派出輕騎兵追擊。匈奴兵不見了單於,軍心大亂,四散逃命。衛青見匈奴兵敗象已呈,於是不顧士兵們的疲勞,率領大軍乘夜挺進,到天亮時,漢軍已追出了100多裏,雖然最終還是沒能抓住伊稚斜單於,但卻斬殺並俘虜了19000多匈奴兵,可以說是大獲全勝。這次戰役雖然已將匈奴的主力部隊擊潰,但是衛青仍然沒有退兵的意思,他率軍一直前進到真顏山趙信城(今蒙古烏蘭巴托西),繳獲了伊稚斜單於囤積在這裏的糧草之後才勝利班師。
這次戰役,衛青徹底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氣大傷。從此以後,匈奴逐漸向西北遷徙,出現了“漠南無王廷”的局麵,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也不複存在了。也正是因為這次巨大的成功,衛青被漢武帝封為大司馬(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不僅如此,在平陽侯曹壽逝世之後,漢武帝還把曾經對衛青和衛子夫有大恩的平陽公主下嫁給了衛青。到此時,衛青已經是權傾朝野,成為當時大漢朝廷中最具影響力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