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從後宮登上曆史舞台的巾幗英雄
後宮大多是芳名赫赫、兒女情長的傾城佳麗,卻也不乏剛柔並濟的巾幗英雄。她們胸懷雄韜偉略,指點江山,左右了整個天下的風雲變幻,她們是娘子軍中的偉丈夫,是巾幗中的真豪傑!
1 東漢光武帝劉秀皇後(陰麗華)
——亂世佳麗演繹帝後之尊
陰麗華(公元4~64年),南陽新野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結發妻子、第二任皇後。陰麗華在曆史上以美貌和賢良著稱,備受光武帝寵愛。在皇後位24年,與光武帝合葬於原陵。
陰麗華出生在一個非常顯赫的家族,可算是一代名門。春秋時期管仲的七世孫管修,從齊國投奔楚國被任命為陰大夫,其後人以陰為姓氏。秦末漢初,陰家遷到了新野,因官場上關係廣,加上經營有道,成為新野首富,擁有七百多頃良田,車馬和奴仆數以千計,猶如小國之君。
雖然有著顯赫的家世,但陰麗華所生長的時代,是一個風雲激蕩的大動蕩、大變革時代。公元9年,王莽代漢建新。新朝建立之後,王莽新政以失敗而告終,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大百姓為求一條生路,隻得鋌而走險,新莽末年爆發了綠林與赤眉大起義。
陰麗華之父陰陸十分平和,為人慷慨,災荒之年經常賑濟鄉鄰,深孚眾望。陰陸夫婦注重家教,經常以國事和家道教育孩子。故,陰麗華溫順柔弱,心地仁慈,端莊賢淑,極有大家風範。
陰麗華,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最寵愛的女人,也是東漢王朝真正的開國皇後。她美麗動人、賢德淑惠,“中興之主”劉秀為她發出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誓言。亂世風雲中,她和他譜寫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帝後愛情。
英雄佳麗初相逢
隨著年齡的漸長,陰麗華已出落成亭亭玉立、如花似玉的少女,成為遠近聞名的美人。家道不好的人家不敢前來提親,而很多富家子弟,陰麗華又不喜歡。雖然說媒者踏破了門檻,陰麗華仍未找到佳婿。
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雖然名義上身為皇族後裔,但到西漢末年劉氏宗族的後裔已經遍布天下,有十餘萬人了。故,當時的劉秀與布衣平民無異。
劉秀有一姐夫名曰鄧晨,家在南陽郡的新野,因此劉秀也常去新野姐夫家,而鄧晨與陰氏有親緣關係。借助於這層機緣,少年時代的劉秀有機會接觸到了這個世家大族的千金小姐——陰麗華。
陰麗華的美貌給劉秀以很大的震撼,而陰麗華見劉秀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舉手投足之間竟有一股英雄氣概。兩人一見鍾情,一通暢言後互贈信物,立下誓言,戀戀不舍地分開了。
王莽托古改製,加劇了社會混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時間屍橫遍野,生靈塗炭;而南陽也爆發了大饑荒。在這種形勢下,劉秀同兄長劉演一起趁亂在舂陵起兵,並與綠林軍合兵一處,打著“複高祖之業”的旗號舉兵造反。
由於劉演指揮得力,威名大震,劉秀的地位也提高了,被更始帝劉玄拜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這時年已29歲的劉秀仍是孑身一人。他派人打聽陰麗華的消息,驚喜地得知陰麗華仍獨居閨閣。
劉秀派遣使者前往陰家求婚。這一次,陰麗華非常爽快,立即答應了。幾天後,劉秀派人送來厚重的聘禮,在宛城正式娶了陰麗華。兩人苦熬多年,終於建立了溫馨的家,哪能不高興呢?一連幾天,兩人整天黏在一起。
當時,劉秀雖然地位顯貴,但事實上卻是強忍悲痛,韜光養晦。原來,那位毫無建樹和才幹的更始帝,趁著劉秀帶兵在外的機會,與綠林軍方麵密謀,把劉秀的哥哥劉演給殺了。為了保全劉家的眷屬子弟,劉秀不但沒有為哥哥申辯,不接受親信友人的吊唁,反而向更始帝悔過認錯,將自己兄弟浴血奮戰的功勞也全部歸到其他綠林將領的頭上。
這時,隻有陰麗華一個人知道劉秀心中的悲痛,為了不至於讓丈夫崩潰,陰麗華用自己的溫柔、體貼安慰著丈夫。如果說從前劉秀愛慕的隻是陰麗華的美麗和溫柔,這段前途暗淡、生死未卜的日子,更進一步地加深了他們之間的情意。
陰麗華還勸慰劉秀:“更始皇帝氣量狹小,小具規模便沉迷酒色,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發展,也好相機獨樹一幟。”她的這些話正好提醒了劉秀,給他指了一條明路。
一天,陰麗華收拾好所有的行李,對劉秀說:“我在宛城已經好多天,心裏很想兄弟們,懇請夫君容我回新野先住一段時日。”
劉秀知道陰麗華主動說回新野隻是個借口,她怕自己下不了狠心,有所牽掛,就找了這個理由。劉秀感動得熱淚盈眶,一時說不出話來,一把摟住夫人,兩人忍痛離別。
如果是一個普通的女人,怎會新婚燕爾之際放棄卿卿我我的機會,鼓勵男人走出去成就帝業,自己則承受自身難保的恐懼與戰兢呢?什麼樣的心胸和智慧才能做到陰麗華如此的地步?
由妻降妾
這一別就是三年。劉秀在河北曆經艱險,九死一生。為爭取恭王劉普的支持,劉秀娶了劉普的外甥女郭聖通,並立為正室。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裏,劉秀善待郭氏,並培養了一定的感情,生有五子。
在此之時,戰亂波及到新野,到處都是廢墟,望穿秋水的陰麗華隻好匆匆打好行李,追隨兄長離開了故鄉,遷往陽表親鄧奉的家中。一路上跋山涉水,曆盡千辛萬苦。兄長見妹妹受盡勞累,便經常埋怨劉秀,但陰麗華經常找些理由替劉秀說話。有些輕薄之人,見陰麗華如此落魄,含沙射影地譏笑她,她都默默地忍下了。
公元25年,劉秀南麵稱尊,大赦天下,建立東漢政權,改元建武,接受諸將朝賀。登基之後,劉秀派出一支衛隊,由侍中傅俊率領,把陰麗華從陽接到洛陽,久別的夫婦終於相聚。
對於陰麗華來說,與劉秀離別三年,幾經輾轉,惶恐度日,好不容易盼到兩人再聚,按理說這是一件喜事,但卻物是人非。昔日的夫君不但登基稱帝,身邊還多了一個她不曾相識的女子,而且這個女子還有了他們的骨血,陰麗華的心境可想而知。
劉秀心懷內疚,不知如何麵對陰麗華。沒有想到,陰麗華不但沒有責怪劉秀,反而勸慰他,對郭聖通也是客客氣氣、禮禮貌貌。而金枝玉葉的郭聖通根本沒有把陰麗華放在眼裏,她板著臉,一句話也不說。
劉秀不偏不倚,冊封陰麗華為貴人,與郭聖通地位相當。一連幾天,劉秀與陰麗華訴說幾年來的顛沛流離。“久別勝新婚”,這是能夠理解的,但郭聖通卻有種抵觸的情緒:自己是郡主,而陰麗華隻是民間地主的女兒,自己還年輕美貌,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了兒子,那個女人什麼都沒有。
一天,陰麗華在半路上碰到了郭貴人一行。該誰讓道呢?兩邊的隨從靜看事態的發展,陰麗華連忙上前打招呼,郭氏卻對她不理不睬。陰麗華隻好讓到一邊,目送郭貴人趾高氣揚地遠去。
諸如此類的事情給劉秀留下了這樣的印象:郭聖通自視甚高,盛氣淩人,總要與陰麗華爭一日之長短。而陰麗華以其從容寧靜的姿態、謙和禮讓的修養一次次地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劉秀對郭聖通很不滿意,但沒有發作。
苦熬16年入主中宮
劉秀稱帝的第二年,議立皇後,該立郭氏為後還是立陰麗華為後呢?劉秀頗為躊躇。按說郭氏生有太子劉彊,當立為後。但劉秀內心卻更喜歡結發妻子陰麗華,畢竟她曾經在自己最狼狽時安慰、照顧、輔助自己,並且還為自己指明了一條出路。
劉秀來到陰麗華住的宮殿,提及立後之事。不料,陰麗華不僅不歡喜,反而突然跪下說:“臣妾得以侍候陛下,心滿意足了。郭貴人是王家女,身份顯貴,又替皇上生下了龍種。況且,你需要借助郭氏的名望團結宗室力量。立郭貴人為後是大勢所趨,請陛下不要猶豫。”
那時候劉秀剛剛建立帝業,天下未平,百廢待興。郭氏一族論名望、論聲譽、論實力都是劉秀不可缺少的臂膀,這些陰麗華比誰都清楚——她既然能在新婚就勸丈夫遠離創業,自然清楚劉秀當時更需要什麼。
聽了陰麗華的話,劉秀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感動、欣喜、愧疚……他還想勸她,但陰麗華是一個有主見的女人,她決定了的事就不會再反悔。於是,劉秀隻好下旨“冊立郭貴人為後。”
如果說在兩個人同時封為貴人的時候,劉秀還在郭聖通與陰麗華之間猶豫。盡管陰麗華是他的發妻,但麵對正值妙齡的郭聖通,他還是喜歡的。但就是這樣一次“讓位”,讓劉秀徹底倒向了陰麗華。
劉秀冊封郭聖通後,他知道陰麗華為了他付出了什麼。這種付出讓他感到愧疚和痛苦,於是他給予她除了名分以外的所有一切。他把感情都放在了陰氏身上,隻要出征,總帶著陰麗華。
陰麗華雖然真的沒有當皇後的念頭,但由此也明白了劉秀對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滿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儉仁厚,謙讓自抑,不喜笑謔,事上謹慎柔順,處下矜惜慈愛,天下都稱她為賢後。
而陰麗華越是這樣謙恭,劉秀越是覺得對不住她。一次,劉秀要封陰麗華的所有兄弟為侯爵。陰麗華再一次婉言謝絕,她說自己隻是一個妾,她的兄弟們怎麼能夠越禮做侯爵呢?劉秀又賞賜珠寶,她依然拒絕說國家剛剛穩定,百廢待興,發展生產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如此一來,劉秀對陰麗華更加偏愛。
與此同時,郭聖通以為自己擁有了尊位就會得到皇上的愛,誰知道恰恰相反,自己徹底失去了這個男人的心,加之陰麗華先後生了五個子女,郭聖通開始怨恨滿腹,歇斯底裏。一個變成怨婦的女人是非常可怕的。
一天,劉秀正在陰麗華的寢宮裏噓寒問暖。郭皇後派人來請劉秀說有重要的事情,劉秀不願意走,陰麗華再三催促他去。劉秀隻好到中宮,見一隻花瓶碎在地上,郭皇後正在裏麵謾罵。劉秀最反感的就是潑辣和善妒的女人,他頭也沒回就走了。
一開始,郭聖通長子劉彊是太子,可他卻不怎麼招劉秀喜歡。除了不喜歡郭聖通的原因之外,劉彊的想法和劉秀的想法不合拍。
劉秀在馬背上奪得了天下,他深知無論什麼樣的戰爭,都會造成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受苦的總是老百姓,所以心裏麵很痛恨戰爭。但是劉疆不止一次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揚言要以武力治國,開拓更多的疆土。這委實讓劉秀受不了,經常責備劉疆,說他好大喜功,心裏沒有老百姓等。
而陰麗華的大兒子劉莊自小長得十分氣派,麵容方正,頸呈赤色,據說有堯帝之相,是劉秀最寵愛的兒子。由於劉秀的悉心培養,劉莊日益長進,他敬愛師長,內外周至,頗具文韜武略,對國家軍政之事也頗有見識。
在劉秀下令度田之後,出現了“河南南陽不可問”的怪異現象。原來,平定天下後劉秀開始普查全國的田地和人口,在各地送上來的統計資料裏,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張紙條上寫著:“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
同是大漢國土,憑什麼有的地方能調查,有的地方就不能調查?!此事對剛建立的東漢王朝至關重要,非要查清楚不可。劉秀質問大臣和各地方官,所有的人都支支吾吾,不敢暢言。
這時,l2歲的劉莊在父親背後的帷帳裏說話了:“這張紙條是在提醒辦事的官員,洛陽是首都,到處都是高官貴臣,南陽是皇帝的故鄉,到處是皇親國戚,他們的奴婢數量、田宅規模,就算超越製度,也不能管。”劉秀一聽,頓時恍然大悟,立即從嚴究辦了這起事件。
還有一次,原武城發生了叛亂,劉秀召公卿詢問方略,在座之人都以厚懸賞金為上策,又是劉莊別出心裁,想出了一個欲擒故縱的方法,終解叛軍之亂。
劉秀對劉莊的喜愛溢於言表,無意之中說了一句:“劉莊將來一定能夠成就大事,要不是已經立了太子了,太子之位應該是劉莊的才對。”
這話傳到了郭聖通的耳中,觸動了她最敏感的神經,她的憤怒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她衝進劉秀的房間,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說劉秀如何忘恩負義,沒有她舅舅哪有他的今天;說劉秀如何不公,她到底哪一點比不上陰麗華了,太子好端端的,為什麼要廢他,他犯了什麼錯,是不是陰麗華叫你這樣做的。
郭聖通還不解氣,又跑到陰麗華那裏大罵一通,說陰麗華是狐狸精,人麵獸心,當麵一套背後一套,想搶她兒子的太子之位。陰麗華平白無故地遭到郭聖通這樣一頓臭罵,心裏相當委屈,為了避免矛盾激化,她主動向劉秀請求回娘家避一避。盡管劉秀極力挽留,但她還是堅持離開了。
這讓劉秀受不了,堂堂一個天子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這像什麼話?就這樣,劉秀和郭聖通的矛盾達到了白熱化;但郭聖通並沒有就此作罷,陰麗華走後,她依舊每天跟劉秀大吵大鬧。
劉秀終於忍受不了這個歇斯底裏的女人了,公元41年,他下旨譴責郭皇後有呂雉之風,讚揚陰麗華賢德而識大體,宜奉宗廟為皇後。詔令一出,郭聖通交出璽綬,陰麗華苦熬16年終於入主中宮。
陰麗華結識劉秀於卑微,由於兵荒馬亂被迫別離,又從戰亂中劫後餘生,她賢淑謙讓,甘願把皇後之位讓於郭氏,又一次次拒絕給陰家封爵,這種品德令人敬慕。難怪劉秀曾如是說:“貴人陰麗華,為民間良家女子,她的品性,足以母儀天下。”
百般謙恭更見其智
陰麗華坐上皇後的寶座後,依然賢淑謙恭,對多次中傷她的廢後郭聖通也沒有采取落井下石的態度,反而多次為她求情,讓劉秀寬待郭聖通。最終,郭聖通的次子劉輔升為中山王,而她本人被封為“中山王太後”。
不止於此,陰麗華還常常備上禮物前往郭氏住處問長問短,請教後宮諸多事務,再三叮囑郭氏的婢女、丫鬟小心服侍。
為了安慰郭聖通和郭氏家族,也讓太子劉彊寬心,陰麗華又向劉秀提出了一些建議。於是,詔令一道接一道地飛出來,郭聖通的哥哥郭況、侄子郭璜、堂哥郭竟、堂弟郭匡等都得到封賞。郭聖通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不入冷宮反得尊崇的廢後,郭氏家族也成為史上唯一一個非但沒有遭殃丟命,反倒全家封侯加爵升官發財的廢後家族。
後來,劉秀最終還是決定廢太子劉彊,重立劉莊為太子,陰麗華一再勸說劉秀,並叫劉莊親自請求劉秀不要改立太子之位。母子兩人以大局為重的謙恭之態,讓劉秀更加尊重和珍愛。
雖然劉秀答應不廢太子,但不是他不想廢太子,而是想讓太子主動辭職,讓事情在和平的狀態下解決。
劉秀的心思被太子劉彊的一個心腹看出來,他勸告劉彊:“事情已經很明顯,皇上喜歡陰皇後和劉莊,而你的母親被廢,現在你就像吊在半空中的水桶,遲早會掉下來。不如引咎退位,這樣對大家都好。”
劉彊恍然大悟,聽從了建議,多次向光武帝提出了退出太子之位、奉養母親的請求。劉秀知道事情已經無可挽回,終於作出了決定:改封劉彊為東海王,東海王劉莊為新任太子。
陰麗華對劉莊取代劉彊地位之事,非常歉疚,心有不安,便一再要求劉秀將劉彊的封地再次擴大,使他領地合計29縣,實際上成為擁有兩個封國的親王,以此彌補劉彊未能登基為帝的遺憾。
然而,陰麗華越是如此寬待,郭聖通所受的刺激就越大,她追悔莫及,身體也在心情的影響下越來越差。得知兒子被如此優遇的消息之後,她離開了人世。她比陰麗華要年輕二十歲左右,卻比她更早離開人世。
陰麗華以身作則,一生賢惠謙和,相夫教子,把後宮治理得井井有條,使劉秀無後顧之憂,專心國事,最終出現了與“文景之治”並稱的“光武中興”時代。陰麗華是當之無愧的後妃楷模。
劉秀去世後,劉莊即位,是為漢明帝,尊陰麗華為皇太後。陰麗華依然叮囑她的兒孫們善待其他皇族、外戚,不要擅用權力,肆意打擊。後來的東漢皇族再沒有發生過殺害非己所出皇子的事情。這與陰麗華的身體力行、教子有方是分不開的。
公元64年正月,62歲的陰麗華去世,與光武帝劉秀合葬於原陵,諡“光烈皇後”。
做一個美女很難,做一個幸福的美女更難,做一個帝王身邊的幸福女人更是難上加難,可是上天將這一切都賜給了陰麗華。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陰麗華的善良征服了劉秀,也征服了所有人。可是,錯了,宮廷鬥爭裏的獲勝者,絕對不是可以憑善良立足的。對於剛開始無權無勢的陰麗華來說,她非常清楚自己更適合什麼。
劉秀性格溫和寬厚,且心地善良,這種本性讓他更喜歡溫柔善良的女人。陰麗華非常深知這一點,所以她犧牲愛情,她不要名分,仁厚地對待周圍人。結果,陰麗華贏得的不僅僅是劉秀的心,也贏得了宮內所有人的心,並且,她善待“對手”、失敗者——郭聖通,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品質。
陰氏本為劉秀的元配夫人,19歲追隨劉秀,先是奔波流離,躲避戰亂,後又降妻為妾。陰氏係出名門,受此委屈,對郭氏不可能沒有怨恨之情,但仍能如此不偏不倚地厚待郭氏一族。在險象環生的後宮能這樣做,也是封建後宮曆史生活的一個奇跡。
從皇後的角度來講,陰麗華甘居人下16年,直到37歲那年才終登後位,可謂坎坷頗多!但同時,陰麗華一生都受到了漢光武帝的寵愛和東漢後世曆代帝後的尊重,從一個女人的角度來講,又可謂是榮寵至極了!
陰麗華個人的沉浮與國家的命運似乎沒有多大關係,但一個君主有一位賢淑的皇後為伴,對於黎民百姓而言,未嚐不是一件間接的幸事。陰麗華當了皇後,相夫教子,主理後宮,朝野上下平靜無事。
綜觀中國古代曆史,曆代帝王麵對六宮粉黛,千百佳麗,無不臥花棲鳳,盡享風流。而陰麗華以她的賢淑和智慧,贏得了光武帝深沉、專一的感情,成為當之無愧的後妃典範,令後人稱讚。
“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唐)李白:《李太白全集》
“後在位恭儉,少嗜玩,不喜笑謔。性仁孝,多矜慈。”——(南朝)範曄:《後漢書·皇後紀·光烈陰皇後》
“此後(指陰麗華皇後)手段不減武才人(即武則天)。”——(明)李贄:《史綱評要》
2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後(馮氏)
——足智多謀的女政治家
北魏馮太後(公元441~490年),名馮有,漢族人,現河北冀縣人。她足智多謀,曾二次主宰朝政,曆嗣三個皇帝時代,主宰朝政二十多年,把北魏改革成為一個文明的國度,史稱“文成太後”。
馮氏出身於名望之家,祖父馮宏是北燕最後一個皇帝,父親馮朗是馮宏次子,在北燕亡國後降魏,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後因其弟馮邈為將軍征討索然,戰敗投降,被太武帝拓跋燾連坐賜死。
按照慣例,馮氏被沒入後宮為奴婢,但得到其姑母太武帝馮昭儀的提攜和照顧。14歲時,天生麗質,才藝容貌雙絕的馮有被選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18歲被冊封為皇後。
祖父大起大落的經曆,耳濡目染宮中的政治風雲變幻,使馮氏對政治鬥爭多了一些更直觀的感受,逐漸熟悉了皇宮內的禮儀和其間的微妙,積累起了豐富的人生閱曆,也養成了複雜的感情性格。
文明是什麼?文明是人類告別了野蠻時代。北魏是西漢之後崛起的一個遊牧民族,這樣一個民族要發展、壯大,必須學習中原漢族早已經進入的文明製度——封建製度。馮太後掌權的20年,正好處於北魏承上啟下的關鍵點,她也就此承擔起了北魏邁向文明的曆史重任。文成太後是後人對她的稱呼,而她的一生政績也不虛此名。
早年喪夫,力挽狂瀾
按照一般的思維習慣,文成帝拓跋是馮氏的殺父仇人,馮氏算是含恨嫁入仇家的。但幸而這些都沒有影響到馮氏作為一名妻子的情緒,更沒有影響到她和文成帝之間的夫妻感情。
早諳世事的馮氏除了姿色美麗頗獲文成帝歡心外,她還深深地理解文成帝為國操勞的艱辛,盡力為他排解各種煩悶與不快,特別在生活上用百般柔情給他以溫存的體貼。
馮氏入主中宮,卻未育子嗣。她未能為皇帝生太子,為什麼會被立為皇後呢?除了頗獲文成帝喜歡外,工於心計、善使手段是其從競爭激烈的後宮中勝出的訣竅。
文成帝是一個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的皇帝,馮氏除了在生活上精心照顧他外,還時刻關注國家大事,而且很有見地。她建議文成帝要不拘於民族成分重用漢族大臣,致使北魏逐漸轉入穩定發展狀態,因此深得文成帝的欽佩,文成帝由此更喜歡和她討論政事。
當時北魏有這樣一個定製:取得皇後候選人資格的嬪妃要得正位中宮必須要參加一個非常隆重的儀式,叫做“手鑄金人”。若能鑄造成功,則視為吉祥如意,若是鑄而不成,則妃嬪不能立為皇後。
久居宮中的馮氏自然知道這一定製,所以私底下她常常向姑母馮昭儀討教方法,並且勤加練習。最終,在文成帝選取皇後的儀式上,她“手鑄金人”一次成功,順利地被冊封為皇後。
馮氏能夠從一個沒有子嗣的後宮奴婢登上皇後寶座是眾人所意想不到的,而且由於沒有子嗣,馮氏還平安地逃過了一次死劫。原來,按照道武帝拓跋珪所定的規矩,凡後妃所生之子被立為儲君,生母皆要賜死,以防母以子貴,專擅朝政。
馮氏入主中宮的第二個月,即公元456年2月,文成帝立不足兩歲兒子的拓跋弘為皇太子。福兮禍兮,拓跋弘是文成帝與李貴人所生之子,李貴人被賜死,馮氏得以穩坐皇後之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貴人被賜死後,馮氏擔當起了養育之責,待太子如同親生,竭盡慈愛,贏得了宮內宮外、朝廷上下一片讚譽之聲,使文成帝也深感快慰。總之,馮氏與文成帝的後宮生活是美滿和諧的。
然而,天不作美。這種生活尚不到10年,馮氏與文成帝偕鴛效鴦的生活就畫上了休止符。公元465年,被譽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崩於平城皇宮的太華殿,年僅26歲。
這真如晴天一聲驚雷!喪夫之哀,令馮氏痛不欲生,她一連幾日以淚洗麵,嗚咽不止,既為丈夫離她早去而悲傷,更為自己命運多舛而哀痛。
三日後,按照北魏的舊俗製度,焚燒文成帝生前的禦衣器物等,朝中百官和後宮嬪妃一起親臨現場哭泣哀吊。馮氏忽然悲叫著跳入火堆,左右急忙救治,好長時間才蘇醒過來。
試想,如果馮氏真的想死,宮內繩子、剪子、金子無數,無論選哪件,隻要揀個無人處便可一命嗚呼。她卻選擇在大庭廣眾之下跳火自焚,明顯不是真想死。這千古一跳,不僅為馮氏贏得了“貞潔烈婦”的尊稱,而且使她獲得了朝野聲望,足見其無比的勇氣和過人的智慧。
文成帝死後第二天,年僅12歲的拓跋弘繼大統,史稱獻文帝。獻文帝從小在馮氏的扶養下長大,尊稱馮氏為皇太後。馮氏成為皇太後後,憑借多年宮中生活的閱曆和非凡的膽識,穩定了北魏動蕩的政局。
當時,因獻文帝年幼無法處理朝政大事,車騎大將軍乙渾欺淩這對孤兒寡母,陰謀篡位,矯詔殺害尚書楊保年等6人,自稱丞相,位居諸王之上,事無大小,都由乙渾一個人說了算。
北魏中樞政治麵臨嚴重的危機,朝廷內外是一片驚恐。眼看著丈夫的基業將毀於一旦,情況萬分危急。馮氏表麵坐觀乙渾作惡,引而不發,私底下卻找心腹大臣,在後宮秘密製定了奪回權力、殺掉乙渾黨羽的計劃。
一夜之間,乙渾及其黨羽全部被殺死,隨後27歲的馮氏宣布垂簾聽政,參掌朝政。這次臨朝聽政,前後僅有18個月的時間,但卻顯現出馮氏過人的機智和膽識,朝野聲望大增。
公元467年,獻文帝長子元宏出生,馮太後決定停止臨朝,不聽政事,由已經14歲、初為人父的獻文帝親政,轉而擔當起撫養皇孫拓跋宏的責任,目的在塑造聖母形象。
迫使獻文帝禪位
獻文帝剛毅果斷,親政後勤於政事,賞罰嚴明,慎擇官員,進廉退貪;但是令馮氏沒有想到的是,母子兩人的關係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隔膜頓生,自己作為皇太後的權威性也遭到了一次次挑戰。
原來,當時還不到30歲的馮氏與誌趣相投、忠心皇室、才貌雙全的臣下李奕關係曖昧,桃色新聞外傳。關於這一點,除了封建史家略有微詞外,史書沒有過多渲染,更無刻意指摘。
獻文帝生活在森嚴的封建製度桎梏下,他敬重於那位不顧俗世凡塵的榮華富貴而毅然為情赴火的母親,所以當他聽到外麵關於馮氏與李奕的流言時,心中大為不滿,對馮氏冷淡了許多。
正在這時,李奕的弟弟李敷在相州刺史上任時納人賄賂,被扶風公李欣所告。獻文帝趁機窮究此事,以法連坐,誅殺了李奕、李敷兄弟兩家,貶斥了不少馮太後寵重與信任的人。
年輕的情夫被殺,忠心的心腹被革職,熟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道理的馮氏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公元471年,馮氏策劃、煽動眾大臣,迫使獻文帝禪位於5歲的兒子元宏,是為孝文帝。
獻文帝當上了太上皇後,仍然勤於政事,大權在握,不僅朝廷上重要的國務處理都要向他奏聞,他還屢屢頒布詔書行使大權,一改魏王朝刑虐過度的舊例,甚至親自率兵北征南討。
這一切使馮氏越來越覺得,自己要再次出麵執掌朝政獻文帝已經有礙手腳。就這樣,一場宮廷事變悄然引發了。公元476年,獻文帝突然離奇暴崩,年方23歲,傳聞是在食物中下毒。
接著,馮氏又找借口羅織罪名,將李欣誅殺,雪了痛失麵首之大恨,地位又升一級,以太皇太後之尊再次臨朝聽政,主宰一切軍國大事,成為北魏的政治核心。此時的馮氏,無論才識、氣度還是政治經驗,都更加成熟了。
大手筆除舊布新
馮氏再掌朝綱時,北魏官吏貪殘刻薄成風,水旱蝗災不斷,民眾反叛此起彼伏,北魏統治麵臨著來自方方麵麵的威脅。孝文帝年幼,江山社稷就要倚仗六馮氏發揚光大,怎麼辦?
為了北魏的長治久安,也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馮氏先以謀叛罪誅殺了獻文帝的親信南郡王李惠,李惠的弟弟、兒子和妻子也同時被殺。她還不惜大開殺戒,以致因猜忌嫌疑被覆滅者十餘家,死者數百人;而後選拔了一些賢能之士做親信,組成一個效忠自己的領導核心。在這個領導集團中,有拓跋氏的貴族,也有漢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內廷宦官,不少又是她的寵幸之臣。
如此“一減一加”之後,馮氏穩定並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開始大手筆地除舊布新,充分施展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幹,並由此造就了中國曆史上少見的極具稟性的女政治家和改革家。
首先,廢除宗主督護製,頒行俸祿製,朝廷所有大小官員按級別高低和業績大小,領取厚薄不同的俸祿,多勞多得,徹底改變原來的無限製掠奪並據為己有的鮮卑族奴隸製舊俗,推動了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馮氏開始大規模整頓吏治,反腐倡廉,賞罰分明而嚴格,頗有廉政之風。她對貪贓不法者,如秦、益二州刺吏李洪之,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處以極刑,長安鎮將陳提等被罰徙邊。一些為官清正廉潔者,則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賞賜。
與此同時,馮氏提倡北魏的服飾、語言、禮儀、實行漢族化,遊牧業轉為定居的農業,從而開始了鮮卑族的漢化過程。這又為後來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措施打下了基礎,清除了障礙。
如此大胸懷、大氣魄、大功績,前朝後世的封建君主們堪於可比的還真不多。自此,馮氏的臨朝專政取得了成功,所謂“事無巨細,一稟於太後,太後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動內外”。
實際上,馮氏作為一位傑出政治家的成功之處,還在於一手教育出了孝文帝元宏。馮氏自知自己掌握大權的時間不多,便注重培養孝文帝,她親自編寫《勸誡歌》,還寫了《皇誥》18篇,以皇帝詔書的名義教育孝文帝施政方麵的綱領。而且,還特別注意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現身說法地對孝文帝進行教育和示範。特別是在進行全麵改革的實踐中,盡可能讓孝文帝參與,以便得到鍛煉。
正是由於馮氏的指導和培養,孝文帝諳熟儒家經典精奧,涉獵史傳百家,而且德才兼備,品質優良,以開放的胸懷,汲取漢及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重塑了本民族的人格,增進了民族融合的信念,把“太和改製”推向高潮,成為曆史上少數民族政權領袖主動融入漢族,實行民族大團結的偉大代表。
公元490年,馮氏崩於太和殿,終年49歲,葬於永固陵。孝文帝極度悲痛,五日內滴水未進,毀慕哀悼。對太後的陵墓規格,孝文帝堅持將墳陵拓寬60步,實際上這是對國君的葬禮規格。
在男子居支配地位的封建社會,女性要掌握政權是談何容易的事,所以一旦女性掌握了權力,不僅要有權謀能力還要有政治智慧,這兩點馮氏都做到了,如假戲跳火自焚,處理乙渾專權,兩度主宰朝政等。
馮氏之所以具有個性殘忍的一麵,殘酷地毒殺獻文帝,誅殺南郡王等人,恐怕與她多年生活在宮中的經曆有關。在耳濡目染中,她不可避免地明白這九重天隔、戒備森嚴的皇宮內院常常隱藏著無窮的政治爭鬥與殺機。
尤為令人稱道之處在於,馮氏運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鋼鐵般的手腕,對北魏的政治、經濟和風俗習慣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對北魏政權的鞏固和國力達到鼎盛起到了關鍵作用,贏得了“千古第一後”、“文明太後”之美譽。
“馮太後性嚴明,對閹官雖假以恩信,待以親寵,決不放縱自流。左右之人雖有纖介之愆,便遭棰楚杖責,多者至百餘,少亦數十。不過太後生性寬豁仁裕,不計前嫌,事後仍待之如初,有的還因此更加富貴。正因如此,人人懷於利欲,至死而不思退。”——(北齊)魏收:《魏書·皇後列傳》
“雲中北顧是方山,永固名陵閉玉顏。豔骨已消黃壤下,荒墳猶在翠微間。春深岸畔花爭放,秋盡祠前草自斑。欲吊香魂何處問,古碑零落水潺湲。”——(唐)溫庭筠:《題元魏馮太後永固陵》
她在北魏的統治當中,起著承上啟下關鍵性的作用,在中國曆史上除了已經當了皇帝的武則天,沒有任何一位太後能夠比得上文明太後,所以說她是千古第一後應該是毫不為過。——周思源
3 唐高宗李治皇後(武則天)
——泱泱華夏,唯一女皇
武則天(公元624~705年),本名武照,後改照為曌。父親武士彠原本是做木材生意發家,李淵起兵時,以軍需官身份效勞,攻克長安後,論功被拜為光祿大夫,封太原郡公,列入14名開國功臣行列,從此成為唐朝新權貴,生母為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武則天3歲那年,父親請相術大師為全家人相麵。武士彠最關心的是自己到底能不能生個兒子,但相術大師看到武則天時,竟然禁不住“啊”了一聲,歎道:“此子龍眼鳳頸,必為天下主!”
武士彠心裏一陣暗喜:“相師說的必定是女兒會成為皇後,將來一定要將女兒送入宮中。”為了實現這個遠大的夢想,武士彠遂教武則天讀書識字,使她增長見識,通曉事理。
雖然父親已躋身高官厚位,但魏晉以來非常注重門第等級,武氏庶族的門第,使武則天飽受流俗的輕視,這也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促使她極力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
武則天,中國封建皇權史上的奇跡,她是千古中華大地第一位女皇帝,也是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為了鋪墊自己的登基之路,這個非比尋常的人物,經曆了一番頗為驚心的宮闈鬥爭。
媚娘入宮侍二帝
武則天自幼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聰慧靈敏,而且擅長書法,姿態卓爾不群。她的美貌和才智聲名遠播,於公元637年,被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應召入宮,始為才女,賜號“武媚”,時年14歲。
在入宮臨別時,她的母親傷心慟哭,難舍難分,但武則天卻喜出望外,她替母親擦去淚水,若無其事地說:“母親不必難過,這是進宮服侍皇帝,皇宮是最神聖的地方,皇帝是最尊貴的人,此去必定是大吉大利。”
一個14歲的少女,竟能擺脫母女感情的束縛,視深宮為有利可圖之處,以皇帝寵幸為可乘之機,由此可見武則天從小即氣度過人,見識非凡,有異於一般女子。
進入宮中後,不甘於平凡的武則天時時尋找機會在太宗麵前表現自己。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名號“獅子驄”的烈馬,此馬生性狂野,無人能將它馴服,唐太宗歎息不已。在旁側的武則天說道:“妾能馭之,然需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鐵錘捶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馬供人騎,若不能馴服要它何用。”
我們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通過殘酷的皇家戮殺“玄武門之變”登上帝位的,他尚且不能馴服的烈馬,武則天則以“鐵鞭擊”、“捶其首”、“斷其喉”為計,足見武則天的野性,這也正是她日後能夠馭政的主要因素。
唐太宗驚訝於武則天非女子般的膽略,卻也忌諱這種野性的女人,他要求女性的隻是賢德、溫順、體諒、嬌柔,武則天自然就得不到他的賞識,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入禦書房侍候文墨。
對宮中的女子來說,離皇帝越近越有無限的可能,武則天從皇帝身邊調離是一件比較不幸的事情,但是她卻將這種不幸變成了幸運。
在禦書房,武則天雖然每天做著侍候文墨的小差事,但是她開始留心經常接觸的皇家公文,借此了解宮廷之事,還讀到了不易見得的書籍典章,這令她眼界頓闊,也日漸通曉了官場政治和權術。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裏,武則天作為一個有野心的女人,若想施展自己的政治報負,隻能通過婚姻來實現。她需要借助一個聽命於自己的丈夫,她需要一個弱者,而唐太宗顯然不是。
時光飛逝,武則天從一個14歲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二十幾歲的少婦,由於不受唐太宗的寵愛,進宮12年間,她的地位沒有被提升,而且無生兒育女,處境很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