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讓皇帝魂牽夢繞的石榴裙(1 / 3)

第七章讓皇帝魂牽夢繞的石榴裙

後宮中嬪妃佳麗數不勝數,真正能夠贏得皇帝真愛的妃子卻並不多見。但是,仍然不乏一些女人與皇帝締造出了一段段至死不渝、令人豔羨的愛情佳話,這在愛情微薄如紙的封建王朝難能可貴。

1 漢武帝劉徹之妃(李氏)

——宮廷版《人鬼情未了》

李氏,生座不詳,冀州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人,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為職業。李氏生得雲鬢花顏,婀娜多姿,楚楚動人,也精音律,善歌舞,並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名倡家女,花名李妍。那時的“倡”並非指妓女,而是類似於現代的歌舞藝人。

在兄長李延年的協助下,李妍得以進入皇宮,且深得漢武帝寵愛,開始了她短暫的嬪妃生涯,號李夫人。漢武帝的後宮佳麗眾多,可得寵的卻屈指可數,李夫人不僅甚為得寵,她還是唯一一位令漢武帝自始至終都念念不忘的妃子。

傾國傾城是對美麗的最佳詮釋,而作為這個成語的第一個獲得者和代言人,李妍的容貌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不過,除了美貌以外,李妍在其他方麵的才能也不容忽視。她集美麗、幸運和聰慧於一身,這使其在爾虞我詐的後宮中生活得遊刃有餘,並成功從漢武帝的多個女人中脫穎而出。

北方有佳人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上,漢武帝劉徹這個名字可謂是人盡皆知,他是西漢王朝的第五位皇帝,統治西漢長達50多年。在這50多年中,漢武帝憑借著自己過人的才能使漢朝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除了治國的業績顯赫以外,漢武帝的私生活也頗受關注,且給人茶餘飯後提供了眾多的話題。

漢武帝十分好女色,有“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婦人”之說。據說,被漢武帝挑選入宮的女子,多達近兩萬,且個個花容月貌、儀態萬千。也許是因為美色眾多,真正能夠得到漢武帝寵信的佳麗屈指可數。

但是,李氏一出場,就以絢麗的光彩使漢武帝為之傾倒。李氏是北方的一名倡家女,原本與皇帝相隔甚遠,她是如何走進漢武帝的世界呢?這要感謝她的哥哥李延年。

當時,已年高的漢武帝醉心於絲竹管弦,李延年因精通音律,擅長作詞作曲擔任漢宮內廷替漢武帝消愁解悶的優伶角色。有一次,李延年為漢武帝獻唱了一首新曲,即“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此曲令漢武帝大為感慨,忍不住發出疑問:“這世上真的有像歌曲中那樣美貌的女子嗎?”

李延年借機向漢武帝推薦自己的妹妹,於是奏稱:“舍妹年華及笄,國色天香,可算有傾城傾國之貌!”漢武帝立刻命人召她入宮來見。據說李延年的這一舉動,還得到了平陽公主的協助,於是李氏被順利地帶到了漢武帝的麵前。

漢武帝見李氏後頓時驚呆了!隻見李氏體態輕盈,貌若天仙,肌膚潔白如玉,而且和年輕時的衛子夫一樣,在風韻、舉止、言行等方麵,比那些來自閨秀的後宮嬪妃強上萬倍。李氏歌聲悠揚婉轉,舞姿翩翩欲飛,更使得漢武帝漾起強烈的憐愛之心、欲望之情。

於是,漢武帝立即準其入宮,就這樣,李氏開始了她的宮廷生活。

遊刃有餘的宮廷生活

李氏憑借著上天賜予的美貌得到了皇帝的喜愛,但她深知想要在後宮中生存,僅憑自己的外表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在入宮以後,她懂得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且對於一個曾經的紅塵女子而言,李氏也是十分懂得怎樣取悅男人心的。

因此,在漢武帝眼中,李氏不僅傾國傾城,而且還自然奔放、熱烈主動,這些都令漢武帝驚喜連連、好感頻生。一時之間,漢武帝沉浸在李妍的溫柔鄉中,難以自拔,甚至為了她還罷朝三天,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李氏僅僅進宮三天,就被冊封為“夫人”。在西漢時期的後宮之中,夫人的地位僅次於皇後。得到專寵後,李氏沒有一味地順從和糾纏漢武帝,而是時近時遠、若即若離。這不僅使漢武帝感受到了她的與眾不同,時常會激發出漢武帝對她的思念之情,也進一步加深了她在漢武帝心中的重要性。

李氏在後宮中生活得遊刃有餘,這使其他嬪妃們既羨慕又忌妒,同時她的行為也時常被妃子們爭相效仿,希望可以像李氏一樣得到皇帝的榮寵。

據說,李氏喜歡佩戴玉簪,有一天漢武帝在她的宮中忽然覺得頭癢,便直接取下李氏的玉簪搔頭。此事似乎表明了皇帝與李氏的親近,幾乎毫無避諱。於是其他嬪妃也紛紛佩戴玉簪,這不僅使當時的玉價迅速上漲,還讓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成為了人盡皆知的話題,並由此產生了“玉搔頭”一說。

雖然李氏牢牢抓住了漢武帝的心,但她卻並沒有恃寵而驕,反而時刻謹記著自己出身卑微,應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殊榮,無論是對漢武帝還是對後宮的其他嬪妃們,她都以禮相待,因此在後宮享有很好的聲譽。

身處在後宮之中的李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更讓她欣慰的是,在入宮後不久,她便喜得貴子,生下了昌邑王劉髆,為皇室再添血脈。漢宮春暖,繁花競豔,漢武帝對李氏寵若至寶。

佳人已去,靚影留心

萬事盛極必衰,正當李氏盡情地享受遊刃有餘的宮廷生活時,她卻因產後經血失調,臥病在床,日漸憔悴。有衛子夫為前車之鑒,色衰就意味著失寵,失寵就意味著地位不保,就意味著麵臨被拋棄的下場。

倒在病榻上的李氏自覺命不久矣,但她心機敏捷,便開始設法為自己的兄弟和兒子鋪設後路。權衡之下,她作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決定,即對漢武帝避而不見,想給漢武帝永遠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

在李氏臥病在床期間,漢武帝因思念愛妃,曾多次來訪,李氏對漢武帝說:“陛下朝政荒廢已久,趁賤妾臥病期間,就專心國事吧,賤妾也好安心養病,暫時不必見麵,讓我們共同期待美好的未來吧!”

漢武帝聽了李氏的話後,認為有道理,然而半個月後實在忍不住了,於是又來了,他對李氏好言相勸、軟硬皆施,但李氏卻始終未能使其如願。

有一次,漢武帝直接闖到了李氏的寢宮,李氏聽到皇帝駕到,連忙用錦被蒙住頭臉,轉身朝向裏麵,漢武帝驚問:“何以不見朕?”

李氏在錦被中泣不成聲地答道:“身為婦人,容貌不修,裝飾不整,不足以見君父,如今久病而蓬頭垢麵,實在無顏麵與陛下見麵。”雖然疾病纏身,但是她依然帶著一種難以言表的柔情,使漢武帝不禁動情。

漢武帝堅持想看一看,李氏任憑他百般討好,卻始終不肯露出臉來,隻是在錦被中嗚嗚咽咽地說:“倘若妾一病不起,我們的孩子以及我的兄弟,希望陛下多加照應。”這話讓漢武帝聽起來心動情動。

不管漢武帝如何堅持再請李氏一露芳顏,李氏卻始終不肯。漢武帝有生以來想取就取,想奪就奪,哪裏承受過這樣的冷落待遇,自然感到有些憤怒與無奈,隨即站起身來,拂袖而去。

漢武帝離開後,宮女們圍攏上來,都說李氏如此對待皇上,怕要大禍臨頭。李氏掀開錦被,環伺左右的宮女說:“我出身卑微,能夠得到陛下的榮寵,僅憑一副姣好的容貌。但凡是以容貌取悅於人的,必將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如今我病入膏肓,容貌早已大不如從前,倘若與陛下相見,一定會讓他心生厭惡。如果我因此而遭到了嫌棄,如何還能期望皇上念念不忘地照顧我的兒子和兄弟?”這些話不僅令所有質疑她的人都心服口服,同時也給諸位嬪妃們敲了一個警鍾。

就一時而言,李氏拒絕皇帝再見一麵的做法似乎是在為自己找麻煩,但在她去世後,這種大膽的行為卻取得了令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正麵效果。李氏的病逝讓多次對感情有始無終的漢武帝傷心欲絕、難以釋懷。為了懷念這位愛妃,他先後做出了許多動人之舉,表現出了罕見的專情。

李氏去世後,漢武帝並沒有像對待其他嬪妃一樣很快將她淡忘,另尋新歡,而是時常為這位愛妃的突然離去扼腕歎息,傷心欲絕。他先是命人對李氏進行了厚葬,葬禮的規模堪比皇後之禮,隨後又命宮廷畫師將自己印象中的李氏形象繪製了出來,懸掛在甘泉宮裏,旦夕徘徊瞻顧,以示紀念。

同時,由於李氏在病榻上曾對漢武帝說過“如果臣妾最終難逃病魔,我隻希望陛下能夠多加照顧我們的孩子以及我的兄弟”,再加上漢武帝對其也曾有過相關的承諾,因此,漢武帝對昌邑王鍾愛有加,把李氏哥哥李延年提拔為協律都尉,對其弟李廣利更是關愛,封為貳師將軍。

可惜,李廣利才能平庸、缺乏智謀,遠征大宛卻打了一場損失慘重的戰爭,以至於大軍回到玉門關時僅剩了一萬餘人,隻取回了“汗血馬”數十匹。但漢武帝還是加封李廣利為海西侯,食邑八幹戶,完成了愛妃李氏臨終前的囑托。當年衛青、霍去病橫掃匈奴,所得封賞也不過如此。

由於常常懷念李氏,觸景生情,從而使漢武帝為此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詩詞,如《落葉哀蟬曲》即是其中之一,該詞曰“羅袂兮無聲,玉墀兮塵生。虛房冷而寂寞,落葉依於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餘心之未寧?”充分表現了漢武帝在思念李氏時的悲痛之情。

除了《落葉哀蟬曲》以外,成語“姍姍來遲”的出現也與漢武帝對李氏的懷念有極大的關聯。據說為了一解相思之苦,漢武帝特意從山東召來一位方士,讓他在宮中施展其招魂之法,盼望能夠與李夫人重聚。方士李少翁沒有辜負漢武帝的厚望,他首次利用了皮影戲的方式,使漢武帝透過帳帷隱約看到了李氏一來一去的身影,並淒然寫下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這句詩詞,並由此創造了成語“姍姍來遲”。

有關方士李少翁為漢武帝招李氏之魂一事,在《史記》與《漢書》中都有記載。而在東晉王嘉的《拾遺記》之中,則對漢武帝招魂有另外一種說法。即一位名叫董仲君的方士,在深海裏找到一塊能夠讓魂魄依附的潛英之石,並將石頭按照李氏的樣子進行雕琢,最後再將其置於輕紗帷幕之中,使漢武帝仿佛再次見到了已故的李氏。隻是由於據董仲君所說,潛英之石上有奇毒,所以漢武帝無法靠近,隻能站在遠處觀望。為此,漢武帝還命人修築了專門用來祭祀李氏的夢靈台。

招魂一事是否屬實,人們無從考證,但漢武帝對李氏的一往情深卻是真實存在的。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在臨終前留下遺命,令其子劉弗陵在登基之時,將李氏追封為皇後。自此,已故多年的李氏,又增加了一個孝武皇後的稱謂。

漢武帝有四個重要的女人,陳阿嬌、衛子夫、趙鉤弋和李妍。前三者都因為美貌和其他種種原因而得到過漢武帝的榮寵,並都對西漢統治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其他人最終都沒有一個好歸宿。所以相對而言,李妍在死後仍然令感情經曆複雜的漢武帝念念不忘,就顯得尤為特殊了。

李夫人是聰慧的。早年的倡家女身份幫助其掌握了許多取悅人心的手段和策略,在麵對至高無上的漢武帝時,李妍沒有一味地順從和糾纏,而是若即若離,牢牢地抓住了漢武帝的心,但她卻並沒有恃寵而驕,反而時刻謹記著自己出身卑微,應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殊榮,心智之多,自然顯而易見。

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在臥病在床以後,為了避免漢武帝討厭自己、疏遠自己,甚至拋棄自己,聰慧的李妍毅然拒絕漢武帝見到自己萎頓病榻的模樣,那些話說得情真意切、句句在理,讓漢武帝無言以對,且無法真正動怒,從而使自己在漢武帝心中留下了永遠美好的印象。“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成為了漢武帝心中的絕唱,並留下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佳話,這在愛情微薄如紙的封建王朝難能可貴。

俗話說紅顏禍水,但絕代佳人李夫人的存在對漢武帝統治的影響似乎少之又少,她隻是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在皇帝心中締造出了一個難以磨滅的印象。她美麗、幸運、聰慧,無論是登場還是離去都做到了盡善盡美,可謂是中國古代紅顏佳麗中的一株奇葩。

“傷心不獨漢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見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傷盛姬。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貴妃。縱令妍姿豔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唐)白居易:《李夫人》

“羅袂兮無聲,玉墀兮塵生。虛房冷而寂寞,落葉依於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餘心之未寧?”——(西漢)漢武帝:《落葉哀蟬曲》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東漢)班固編:《漢書·外戚傳》

2 後梁太祖朱溫皇後(張惠)

——“五代”第一賢妃

張惠(?~公元904年),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後梁王朝開國皇帝梁太祖朱溫的皇後,以賢良淑德而著稱,諡號“元貞皇後”,被譽為五代時期的第一賢妃。

張惠出身顯貴,家世富足,其父張蕤擔任過宋州的刺史,因此張惠從小便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既有教養,又知書達理,在政治和軍事謀略等方麵也十分精通。後來,嫁給朱溫,使其在開創大業的過程中少走了很多的彎路。

女人的美麗不僅源於外表,也源於內心,張惠就憑借著自己的賢良淑德在所有人心中留下了一個極其美好的形象,贏得了丈夫的敬重,贏得了子嗣的孝順,也贏得了將士們的擁戴。雖然張惠生前沒有母儀天下,但或許在很多人心目中,她卻早已是至高無上的皇後了。

既是賢妻又是良母

盡人皆知,後梁太祖朱溫起家於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後又效忠唐朝,與唐大將軍李克聯手鎮壓黃巢起義軍,同年又將宦官全部殺死,控製了唐昭宗。這樣一個無情無義、濫殺無辜又背叛變節的人是怎麼當上皇帝的呢?

可以說,朱溫除了有足智多謀的高參敬翔輔佐外,還得力於他有一個“賢內助”妻子張惠,而且張惠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

張惠為人賢明精悍,敢做敢言,動有法度。嫁入朱家後,由於她處事明智得體、剛柔並濟,在她的耳濡目染之下,朱溫的火暴脾氣也收斂了不少,從而為其以後的帝王生涯杜絕了諸多的後患。

她不僅改善了丈夫暴躁的性格,而且還成就了朱溫在軍事上的輝煌。據說,有一次,朱溫用兵不當,幸虧張惠提前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毫不猶豫地阻止了這次軍事行動,才最終避免了軍隊的損失。此舉讓朱溫對張惠在軍事謀略方麵的能力心服口服,同時也對張惠多了幾分敬重和欽佩,此後凡事都喜歡找張惠討論,並對她提出的做法和策略深信不疑。

由此可見,張惠在嫁給朱溫後,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能夠幫助自己的丈夫排憂解難,因此稱其為賢妻的典範似乎一點也不為過。與此同時,張惠在為人母方麵,也做到了盡善盡美。她生前僅育有一子,即後梁的末帝朱友貞,但張惠並沒有獨寵這唯一的兒子,而是對朱溫其他妻子所生的孩子也同樣視如己出。

有一次,朱溫派長子朱友裕帶病去討伐想要獨立的朱瑾。這場戰爭雖然最終以朱友裕的勝利結束,但由於朱友裕沒有派兵追捕落敗而逃的朱瑾,再加上奸人的迫害,使朱溫懷疑朱友裕與朱瑾私通,所以才故意放跑了他,於是朱溫便以此為由收回了朱友裕的兵權。這時,還沒有返回到家中的朱友裕因擔心會遭到父親更多的責罰,便逃到了隱蔽之處,不想再與父親相見。

張惠得知這件事後,深信朱友裕是無辜的,於是便派人四處尋找他的下落,並在找到其後就要求他返回家中,向朱溫負荊請罪。朱友裕聽從了張惠的話,回到父親麵前,但憤怒的朱溫卻不肯接受兒子的解釋,執意要將其賜死。

情況萬分緊急,為了挽救這個孩子的性命,張惠甚至來不及穿好鞋子,就赤腳跑到朱溫麵前,哭著為朱友裕求情。她對丈夫朱溫說:“他今天能夠回來向你請罪,就證明沒有謀反之心,你為何還要將其殺掉?”聽到妻子的這句話,朱溫也覺得自己沒有理由將長子賜死,於是便免除了朱友裕的死罪。

從這些事情上,都可以看出張惠為人善良,懂得息事寧人。她對每個人的好都是出自內心的,沒有半點的虛假。除了對家人付諸真情以外,張惠對待其他人時,也始終保持著賢良淑德的態度,從而使她得到了更多人的敬佩和擁戴。

悲天憫人,深受擁戴

由於朱溫生性多疑,且性格粗暴,因此時常對他的部下濫殺無辜。同時,其治理軍隊的方法也甚為苛嚴,在與其他軍隊進行交戰時,如大將戰死,其屬下的所有士兵也會被全部斬首,人稱“跋隊斬”。

這種方法雖然可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但從另一方麵卻也破壞了軍隊的團結,容易令將士們對朱溫產生不滿情緒。所以,每當朱溫想要斬殺部下之時,張惠都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用溫柔的態度和令人心服口服的道理來平息丈夫的憤怒,避免他因濫殺無辜而腹背受敵。

這樣一來,被張惠所救的將士也都紛紛感恩於心,並且極力擁戴朱溫的這個賢妻,更多的將士對張惠十分崇敬。如果沒有張惠,因害怕被殺逃跑的兵士絕對不少;有的也許會揭竿而起,發生嘩變。

此外,張惠對於朱溫的其他妻妾也是以禮相待,從不忌妒或與人爭寵。她不會隨意地去幹涉和擾亂丈夫的私生活,但是對於朱溫貪戀美色一事,她卻時常會加以勸誡,以避免丈夫被美色所害。

據說,為了獲得更多的權力和領土,朱溫在軍師敬翔的建議下對兄弟朱瑾開戰,最終借助火攻的戰略打敗了朱瑾大軍,占領了其所在的領土,控製了黃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大片地區。戰後,朱瑾逃亡,但他的妻子卻被朱溫捕獲,並帶回家中,想要據為己有。

對於朱溫的想法,張惠甚是了解,她覺得丈夫這樣做太有失道德了,不過她沒有直接指責朱溫的行為,而是派人將朱瑾的妻子帶到自己的宮中,當著朱溫的麵對她說:“你我原本都是朱家的媳婦,本該和睦相處,現在卻因為他們兄弟之間的戰爭而導致你落難,如果有一天朱溫的大軍也不幸失敗,那麼我恐怕也要得到和你一樣的下場了。”

這句話一語雙關,一方麵重申了朱瑾的妻子已是他人之婦的事實,也提醒了朱溫貪戀美色的下場不容樂觀。朱溫聽完張惠的話後,茅塞頓開,他不僅覺得不能愧對妻子,同時也明白了自己奪取了兄弟朱瑾的領土,現在又想霸占他的妻子的做法十分不妥,況且朱瑾還曾對他提供過軍事上的援助,所以於情於理,他都該收回色心。於是,朱瑾的妻子最終被送到了寺院之中,出家為尼。

此後,張惠多次帶著衣服和食品親自前往朱瑾妻子所在的寺院對其進行探望,可見她當初在朱溫麵前所說的那番話,既是出於對自己的丈夫的保護,也是出於真情實意,如此悲天憫人的善心,不得不讓人敬佩不已。

臨終遺言“戒殺遠色”

張惠和朱溫共同生活了20餘年,對朱溫的建國大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就在朱溫滅唐建後梁前夕,張惠卻因染病去世,她的一生似乎沒有明確的目標,丈夫的目標就是她的目標,她辛苦了一輩子,沒能享受到丈夫所給予她的榮華富貴,真是可悲可歎。

臨終前,張惠基於對朱溫的深刻了解,勸道:“既然你有這種建霸業的大誌,我也沒法阻止你了。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難。你還是應該三思而後行。如果真能登基實現大誌,我最後還有一言,請你記下。”

由於是臨終遺言,朱溫忙表示自己會銘記於心。張惠緩緩說道:“你英武超群,別的事我都放心,但有時冤殺部下、貪戀酒色讓人時常擔心。所以‘戒殺遠色’這四個字,千萬要記住!隻有這樣,我才能放心地離開。”

張惠的遺言,可謂是一針見血,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女人,尤其作為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張惠沒有一味地對丈夫進行順從和遷就,而是勇敢地提出丈夫的缺點,提醒他加以改正。這份明智和膽識似乎是令其他後宮紅顏所望塵莫及的。

張惠死後,朱溫悲泣而言:“敬翔為我左膀,亡妻為我右臂。現在我成獨臂之人,如何了得?”不僅朱溫難過流淚,就連眾多將士也是悲傷不已,有些人甚至比朱溫還要更加痛心和難過,可見張惠在無形中降服了眾多人的心。

張惠去世後,朱溫為了懷念這個妻子,在登上帝位後很久都沒有冊立皇後,隻是追封張惠為賢妃。但是,朱溫卻忘了張惠臨死時的忠言,三妻四妾放縱聲色不說,還公然讓兒子朱友珪的妻子服侍自己。

公元912年,朱友珪趁父親病重之時發動了政變,最終結束了朱溫的生命,並登基稱帝。但由於朱友珪的性格荒淫無度,加之他當上皇帝後胡亂收買人心,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一年後,宮廷政變再度上演,朱友珪的統治被推翻,張惠的兒子朱友貞取而代之。

朱友貞即位,是為後梁末帝,張惠被追封為“元貞皇後”和“元貞皇太後”。此時,距離張惠去世已經有長達9年的時間了。

張惠出身於一個富有且地位顯赫的家庭,按常理說性格應該是嬌慣任性、盛氣淩人的,但她卻完全沒有這些惡習,而是賢良淑德、謙遜大度,並且陪伴在丈夫朱溫的身邊,盡自己所能去協助他實現自己的理想。即使到了臨終之際,她所考慮的也完全是丈夫的前途。這種夫唱婦隨、順從天命的生活態度,實屬罕見。

除了賢惠以外,張惠還應該算是一個很好的預言家,她能夠洞察各種事態,生前預先權衡事情的利弊,多次向朱溫獻出良策。臨終前,她所考慮的也完全是丈夫的前途,要求朱溫戒殺遠色,後來朱溫因色斷送性命,正反映出張惠對於事態的洞察與預測高於常人。

史書上對與張惠的記載十分稀少,但字裏行間卻都明顯體現出對她賢德與善良的讚譽。後人在提起後梁太祖之時,也會順理成章的想起張惠,並指朱溫能夠建立後梁,完全得益於兩個人,一個是他的軍師敬翔,另一個就是他的妻子張惠。

雖然張惠生前沒有母儀天下,但她憑借著自己的賢良淑德在所有人心中留下了一個極其美好的形象,贏得了丈夫的敬重,贏得了子嗣的孝順,也贏得了將士們的擁戴。雖然張惠生前沒有母儀天下,但或許在很多人心目中,她卻早已是至高無上的皇後了。“五代”第一賢妃,她可謂是當之無愧的。

“太祖元貞皇後張氏,單州碭山縣渠亭裏富家子也。太祖少以婦聘之,生末帝。太祖貴,封魏國夫人。後賢明精悍,動有禮法,雖太祖剛暴,亦嚐畏之。太祖每以外事訪之,後言多中。太祖時時暴怒殺戮,後嚐救護,人賴以獲全。太祖嚐出兵,行至中途,後意以為不然,馳一介召之,如期而至。”——(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十三·梁家人傳第一》

3 後唐明宗李嗣源淑妃(王氏)

——天生麗質“花見羞”

王氏(?~公元951年),邠州(今陝西彬縣)人,為五代十國時期的第一美女,人稱“花見羞”。出生在依靠賣燒餅為生的小販家庭,自幼被嫁給梁將劉鄩作小妾。劉鄩死後,她無家可歸,流寓汴梁,被後唐明宗李嗣源納為妻室。

由於深受寵愛,王氏被後唐明宗冊封為德妃,後又進號為淑妃。公元933年,李嗣源去世。王氏被冊封為太妃,相繼目睹了後唐和後晉這兩個朝代的興衰,並多次化險為夷,死後被追諡為賢妃。

在動蕩、混亂的五代時期,王氏的存在無疑是個傳奇。她被譽為五代十國的第一美女,擁有“花見羞”的美譽。同時,她還是五代時期多個朝代興衰的見證者。麵對這一切,王氏始終淡然而視,所表現出的沉著與冷靜,令人訝異與欽佩。唯一讓人覺得遺憾的是,因為生不逢時,王氏最終成為了朝代更替的犧牲品。

才貌雙全惹人愛

據《新五代史》記載:“淑妃王氏,邠州餅家子也,有美色,號‘花見羞’。”據說,少女時期的王氏在料理自家的燒餅店時,時常被年輕男子圍觀,其受歡迎的程度不亞於豆腐西施。更難能可貴的是,王氏沒有因自己的美貌而自視清高,她認為一個女人僅有非凡的容顏是不夠的,還要有很好的文化底蘊。於是,王氏充分利用閑暇時間來學習,從而積累了很多文史方麵的知識和經驗。

古代女子的婚姻,通常無法由自己做主,王氏也是如此,她在17歲時,被賣到了後梁名將劉鄩的家中,成為了一名妾侍。雖然劉鄩比王氏大30多歲,但王氏卻沒有任何的怨言,反而全心全意地對待自己的丈夫。

麵對如此年輕貌美,又十分乖巧的小妾,劉鄩自然也是百般疼愛,使這對老夫少妻過上了神仙眷侶般的生活。而在此期間,王氏依然沒有擱置自己的學習,仍在閑暇之餘博覽群書,將她對學習的興趣發揮到了極致。

作為後梁的一名大將,劉鄩久經沙場,最終戰死,僅與少妻王氏生活了兩年就撒手人寰。劉鄩死後,他的家庭也隨之解散,陪伴在王氏身邊的隻有一個婢女和一個老仆人,以及劉鄩的大量家產。王氏與兩個下人一起為丈夫舉行了葬禮,然後又獨自為劉鄩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