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傑克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永遠也不到海裏去。”
水手隻是笑了笑,對傑克問道:“那你願意告訴我你父親、祖父他們都死在哪兒嗎?”
“啊,他們都死在床上。”傑克理所當然地說。
“這樣說來,如果我是你,”水手說,“我就永遠也不到床上去!”
一位哲人曾說過:“在懦夫的眼裏,幹什麼事情都是危險的;而熱愛生活的人,卻總是蔑視困難,勇往直前。”
冒險意味著嚐試新的、未知的事物。我們無法預測結果如何,那麼恐懼就是麵對未知時的正常反應;但心裏恐懼卻依然冒險,這就是冒險的真諦。最佳的冒險者隻會問:“我有什麼可損失的呢?”他們的心態是:就算不能成功,但至少我已嚐試。法國作家紀德曾說過:“若不離開海岸,是永遠不可能發現新大陸的。”這句話的本質意義就是——冒險就是放手去做。你應該大膽些,再大膽些!隻有大膽才敢於冒險,敢於行動,才能將自己的目標完成得更好。
果斷行事的品質是日積月累培養起來的,它是你自身優秀的品質。當然,挫折與失敗存在於開拓人生的每一過程中,光有勇氣也並不能完全確保成功,但盡力而為後失敗了的人,總比那些不去努力坐等失敗的人好得多。
美國一位非常成功的經理斯蒂芬是一個行動能力很強的人。有一次,有人問他是否相信“三思而後行”這句話時,他答道:“不,這個公理的麻煩之處就在於你考慮得太久、太多,你就永遠也行動不了了。”有人聲稱,人們對安定舒適生活的過分依賴,是人們抓住機會的障礙,積極創造,起因於人們缺乏物質享受而作出本能的追求的反應。一位哲人說:“我相信人們會致力於尋找新的、更具挑戰的事情去征服世界。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一位先生參觀我們班級後說了幾句永遠不會讓我忘記的話:‘許多天才因缺乏勇氣而在這世界消失。每天,默默無聞的人們被送入墳墓,他們由於膽怯,從未嚐試著努力過,他們若能勇敢地行動起來就很有可能功成名就’。行動起來,你會發現你的能力比你想的要強得多。”
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的研究課題是烈性炸藥。在一次次的實驗中,他的弟弟獻出了生命,父親變成了殘疾人,哥哥也身受重傷,隻有他還幸免於難。在這些代價麵前,他從未退縮,而是大膽放手去做。一旦機會光臨,他仍然會死死抓住不放。
製作烈性炸藥需要硝酸甘油,但它的穩定性差,與空氣接觸極易發生爆炸。說來也巧,有一天,諾貝爾意外地發現從有裂縫的甘油罐中流出來的液體,和罐子縫隙裏的矽藻土混合成固體後卻沒有發生爆炸。這個有益的線索對諾貝爾啟示很大。他抓住這一點進行實驗,證明矽藻土是一種能吸附3倍於自身重量的硝酸甘油仍保持幹燥的土壤,在它吸附硝酸甘油後還能將其模壓成型,但它的爆炸力和純淨的硝酸甘油相等。這樣,他就發明了一種既有強大威力又安全可靠的烈性炸藥,從而使烈性炸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揭穿雷電秘密的富蘭克林也是一個勇敢的實踐者。
一個電閃雷鳴刮著大風的雨天,富蘭克林冒雨在野外進行捕獲雷電的實驗。他的實驗道具是一隻頂端安了鐵針,握在手裏的繩子的末端還拴著一把鐵鑰匙的風箏。他對風雨和即將到來的危險毫不在意,而是全神貫注於他的手。當閃電劃過的瞬間,他感到自己的手麻麻的,他意識到這是天空的電流通過濕繩子和鐵鑰匙導到了自己的手上。他高興地大叫:“天電捕捉到了!”
我們縱然有成功的欲望,如果不敢冒險,不敢去嚐試,又怎麼能夠成功?
成功者不光有著異於常人的眼光與膽識,並且勇於行動。古人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在美國,福特看到500美元的平民T型車的市場,台灣的王永慶先生以長庚醫院進入醫療體係以及他投資石化工業的做法,這些都是最好的實例。人類文明的發展與科學的進步總是由少數人開創出來的,因為他們有膽識和並且勇於行動。
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當年開發隨身聽亦有同樣的經驗。當初,他看到人們為了能時時聽音樂,而不得不手提笨重的錄音機和一副標準配備的耳機到處走。他靈機一動,為什麼不設計一款小巧方便的、有助於人們隨身攜帶的音響產品呢?
由此,“隨身聽”的構思產生了。當產品設計好後,公司竟然以它不具備錄音功能擔心會賣不出去,不讚成上市。盛田反駁說:“汽車音響也不能錄音,但卻有上百萬人買它。”而後事實證明,隨身聽很受歡迎,幾年間的銷量就達到了2000多萬台。經過這次寶貴的經驗,盛田深深體會到成功者應有膽識,要勇於冒險。
盛田認為,進入市場重要的不隻是市場調查,而是想辦法開發創造市場。隻有勇於冒險,放手去做的人才有可能建立偉大的事業。
◎ 最大的危險不是冒險 ◎
最大的危險不是冒險,而是因懼怕冒險而停滯不前,放走機遇,甘於平庸,把自己局限於牢籠,一生不能卓越的危險。
著名冒險家利奧·巴士卡利雅說:“希望就有失望的危險,嚐試也有失敗的可能。但是不嚐試如何能有收獲?不嚐試怎麼能有進步?不做也許可以免受挫折,但是也失去了學習或者愛的機會。一個把自己限於牢籠中的人,是生活的奴隸,這無異於喪失了生活的自由。隻有勇於嚐試的人,才擁有生活的自由,才能衝破人生難關。”
這正是他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小時候的他常被人們告誡一旦選錯行,夢想就不會成真;還說他永遠不可能上大學,勸他把眼光放在比較實際的目標上。但是,他沒有因這些人的恐嚇而放棄自己的夢想,他不但上了大學,還拿到了博士學位。當他決定拋棄現有的教職工作去環遊世界時,人們說他最終會為此後悔,並且失去拿到終身教職的機會。但是,他在環遊世界回來後不但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還拿到了終身教職;當他決定在南加州大學開辦“愛的課程”時,人們警告他會被當作瘋子。但是,他還是開了這門課結果改變了他的一生,他不但在大學中教“愛的課程”,還被邀請到各大廣播台、電視台舉辦愛的講座,從而家喻戶曉,被美國公眾稱為“愛的使者”。他說:“每件值得的事都是一次冒險,怕輸就會錯失遊戲的意義。冒險當然有可能帶來痛苦,可是不去冒險的空虛感更痛苦。”
我們試與不試,時間都不會停下它前進的腳步。不試,什麼也沒有;試,雖然有風險,但總會有收獲。這裏有一個讓我們能鼓起勇氣來嚐試的思維方式,即:可能發生的最壞的結果是什麼?當你經曆後就會發現最壞的結果也不過如此。如果你不去嚐試則一無所有。
柯德特在紐約市一家公司裏有一個舒適的職位,但是他想自己當老板,去做生意。他問自己:如果失敗了,最壞的事情是什麼?他立馬想到了傾家蕩產。繼而他又想:傾家蕩產後會怎麼樣呢?答案是:他不得不幹任何能得到錢的工作。之後,最可能的結果又是他厭惡這種工作。最終,他還是會擺脫這種工作,選擇去經營自己的生意!既然跳不出這個圈子,那為什麼不大膽一試呢?柯德特打定主意之後就立馬行動起來,最終在自己生意上獲得了成功。
他總結說:“你的生活不是試跑,也不是正式比賽前的準備運動。生活就是生活,不要讓生活因為你的懦弱而白白流逝。無論你選擇怎樣的歲月,它終將過去。隻有大膽選擇了你想要的,你才配說你已經活過了這些歲月。”“隨波逐流也是一種選擇——但絕不是最好的一種選擇。”
當我們選擇嚐試時,就會有危險,但最大的危險不是冒險,而是我們不想去冒險從而選擇平庸。一位名人說過:“我們必須去做自以為辦不到的事。”這樣才能不斷發掘自己的潛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事業,並衝破人生難關邁向輝煌。
成功者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冒險實踐的意願。有進取心的人和普通人最明顯的差別就在於:進取的人在態度上勇於冒險,且具新觀念;而普通人趨向於玩些安全的遊戲。如果一切都在計劃之內、意料之中,也就不是“冒險”了。“冒險”隻有在無法確定的複雜情勢下才發揮它本身的神奇魔力。
說到冒險精神,人們就會聯想到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哥倫布,冒險精神在他的一生中都不曾被遺忘。
在求學時哥倫布從畢達哥拉斯的著作中知道了地球是圓的這一學說,他就牢記在腦子裏並長時間思索和研究這個理論是不是正確的。最後他大膽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圓的,他便可以經過極短的路程而到達印度,為此他決定親自冒險一試。
然而,當時有許多自以為有常識的大學教授和哲學家都嘲笑他,他們覺得,他想向西方行駛而到達東方的印度簡直就是癡人說夢。他們認為地球不是圓的而是平的,如果哥倫布一直向西航行,那麼他的船將駛到地球的邊緣而掉下去。
哥倫布雖然對這個問題很有自信,但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讓他去實現這個理想。那些曾許諾會借錢幫他的人,沒有一個兌現自己的諾言,他們讓一心想要實現自己理想的哥倫布空等了17年,最終還是失望。當時將近50歲的哥倫布痛苦至極,隻想進西班牙的修道院了卻殘生。
正在這時候,羅馬教皇卻幫哥倫布向班牙王後伊莎貝露建議資助哥倫布。他送給哥倫布路費讓他去拜見王後。哥倫布自覺衣服過於襤褸,便用這些錢買了一套新裝和一頭驢子,然後啟程去見伊莎貝露。當他到達王宮時已窮得以乞討為生。王後讚賞他的理想,並答應賜給他船隻,讓他去從事這種冒險的工作。
沒有水手,哥倫布就鼓起勇氣跑到海濱,捉住了幾位水手,先向他們哀求,接著是勸告,最後用恫嚇手段逼迫他們去。另一方麵他又請求王後釋放獄中的死囚,並許諾他們如果冒險成功,就可以免罪恢複自由。
1492年8月,哥倫布終於率領3艘船和約90名水手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出發開始了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航行。
剛航行幾天,就有兩艘船破了,接著他們又在幾百平方公裏的海藻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險境。當他們終於衝出海藻,得以繼續航行時,船上的水手卻不想繼續下去了,他們要求返航,否則就要把哥倫布殺死。哥倫布兼用鼓勵和高壓兩種手段,總算說服了船員。
天無絕人之路,在浩瀚無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69天以後,他們終於跟著一群向西南方向飛行的飛鳥,到達了旅途中的第一個陸地,就是現在的巴哈馬群島。當他們起航返回歐洲的時候,又遇上了四天四夜的大風暴,船隻麵臨沉沒的危險。在這十分危急的時刻,哥倫布為了不把這一新發現同自己陪葬於大海,他將航行中所見到的一切寫在羊皮紙上,用臘布密封後放在桶內,準備在船毀人亡後,將這一發現告知於世人。
哥倫布他們最後總算幸運地返航,向世人公布了這一偉大發現。哥倫布的探險成功了。
古人崇尚“穩中求勝”,認為“凡人世險奇之事,絕不可為。或為之而幸獲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視為常然也。可以為常者,必其平淡無奇,如耕田讀書之類是也”。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思想已明顯落伍。機遇與成功往往存在於危險之中,隻有敢於打破傳統框架,敢於冒險,才能發現機遇,如果一味求安求穩,不去冒一點風險,那才是最大的危險,永遠不會取得人生的成就。
◎ 敢於冒險是智者的特質 ◎
藺相如完璧歸趙,傳千古佳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玄奘西天取經,弘揚佛法;李時珍嚐遍百草,終著醫典《本草綱目》。這些大智大勇之人敢於冒險,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中國古代有一個“完璧歸趙”的故事。說的是趙國惠文王得到價值連城的美玉“和氏璧”後,事情很快被秦國昭襄王知道了。秦王想得到美玉,於是就派使者帶了國書去見趙王,說情願拿出15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便召集大將軍廉頗和其他大臣商議此事,可商量了半天也沒有結果。事情之難在於,趙國弱小,秦國強大。如果答應秦王,多半是上當而得不到城池;若不答應,又怕秦軍以此為借口來攻打趙國。趙王不想失去美玉,又不想因小失大。此外,也沒有人能擔當答複秦王的使者。就在趙王左右為難之際,宦官長繆賢的門客藺相如說話了:“吾王,秦國說用城換璧,如果我們不答應,那麼錯在我們,他們就會借口來攻城;如果我們交了璧而秦不給城,那麼錯就在秦國,即使我們把玉拿回他們也沒有攻城的理由。依我之見,答應秦國,讓他們擔當‘因不交城而不守信用’的惡名。”
於是趙王問:“那你願意出使秦國嗎?”
藺相如說:“可以。”並向趙王許諾:“秦若交了城,我就把璧留下;秦若不交城,我就把璧完整地帶回來。”
於是,藺相出使鹹陽,在偏殿向秦王獻了和氏璧。
秦王非常高興,自己看完璧後,又把它傳給左右的美人和臣子們觀賞,大家都讚和氏璧乃天下奇寶,卻無一人提“交城”之事。藺相如在一旁等了半天,知道秦王沒有交城的誠意,於是,心生一計,就上前去說:“大王,此璧雖天下無雙,卻有一塊不易覺察的瑕疵,請讓我指給大王您看。”秦王不知是計,以為玉真有瑕疵,於是就把璧交給了他。
藺相如拿到璧後,後退幾步,背靠殿中的石柱,怒發衝冠地說:“當初,大王派使者送信來,說是情願拿15座城來換這塊璧,於是趙王誠心誠意地齋戒了五天,然後叫我送來玉璧。可是,大王卻態度傲慢,先是不在朝廷正殿接見我,接著又拿了璧傳給美人看,故意戲弄於我。我看大王您根本沒有交換之誠意,所以不得不把璧拿了回來。如果逼我,我就將腦袋和璧同時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完低頭舉璧,對著柱子就要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