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要外出辦一件要緊的事,要搭著火車去上海。當他走到火車站的時候,由於遲到了兩分鍾,火車已在兩分鍾前開走了。
他望著遠去的火車上的煤煙,對自己說:“今天走跟明天走,也還差不多,那就明天再走吧。可是火車公司也未免太認真了吧,遲兩分鍾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麵說,一麵慢慢地走回家,實在搞不明白,為什麼火車就不肯等他兩分鍾。
有一天,差不多先生得了一個急病,叫家人去小鎮上去請張大夫。家人急忙地跑去,結果一時找不到張大夫,隻好把小鎮上的牛醫李大夫找來了。
“差不多先生”看到李大夫出現在自己的床邊,他知道請錯人了。但是由於病急了,身上痛苦,他等不了,心裏就想:“張大夫和李大夫也差不多,讓他看看也無妨。”於是,獸醫李大夫就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醫治。一會兒,“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死的時候,還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他說完這句格言,方才絕氣。
差不多先生就這樣走完了一生,難免有些淒涼。然而,現在很多人卻在跟差不多先生學習:衣服洗得不幹淨,“差不多就行了”;工作總結沒寫好,“就這樣吧,差不多就行了”;考試之前沒有複習好,“差不多了,考過60分完全可以”……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差不多,所以出現很多的悲劇。
張欣是一個能力很強的女孩子,但是她有一個毛病:對自己要求不高,隻求把事情完成就行了,做得好不好她不在意,總覺得沒必要多花精力跟時間把自己搞得太累。
在學校的時候,張欣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每當有考試或是測驗,她隻是拿著課本翻一翻,把幾個大概會考的題目稍微看看就算了,並不想要認真去背。憑著她的小聰明,每次都能考到六七十分,她也不在意,因為隻要及格就行了。看到其他同學認真埋頭苦讀的樣子,她心裏還會想:“幹嗎這麼辛苦?反正到時候大家還不是都一樣可以畢業!像我這樣根本不需要那麼累,隻要保持在及格邊緣就好了。”
遇到學校專題製作的時候,她更是保持一貫作風。當同學們到處找資料作報告時,她還是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一點也不緊張,直到上交報告期限快到了才開始動工,她告訴自己:“老師才不會那麼認真看內容呢!應該隻要上交就能及格了吧!那麼努力做什麼?還不是都一樣!”所以最後的專題做出來,雖然每一個項目她都做了,但是都隻是做一半且沒有充實的內容,跟其他同學所做的根本無法相比。
老師對張欣的製作結果顯然很不滿意,他對張欣說:“你那麼聰明,怎麼就不用點心呢?”張欣其實明白老師的意思,也知道自己要拿高分應該不難,但是她的心態跟習慣已經根深蒂固,所以依然維持原狀,沒有任何進步。
“差不多”是惡果的溫床,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障礙。為了幸福,我們需要主動拒絕這種差不多的心理出現。對待每一件事情,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羅伯特是一個凡事都力求做到最好的人。在上學時,他每次考試都能拿到第一;工作後,他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盡管這樣,羅伯特仍然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他覺得有些地方需要再改進一些。
羅伯特這種凡事力求做到最好的態度,引起了總裁的注意。他問羅伯特,為什麼要對自己要求這麼嚴格,羅伯特說:“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後來,羅伯特成了總裁的秘書。
從羅伯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優秀與否,在於他是否滿足現狀,是否在做好的基礎上力求做得更好。
那些隻追求“差不多”完成任務的,會習慣地說:“要求太高了!”即使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他們也可能這麼叫嚷,他們希望要求越低越好。當任務完成得不理想時,他們又習慣說:“已經做得夠好的了。”這樣的人,早晚會遭受到淘汰。
對待生活和工作,還是主動地追求最好為好。當然,我們追求最好,但不是苛求完美。追求最好是告訴自己,對待每一件事情,要盡全力做到令自己滿意,而不是自欺欺人。
就算是小事也要把它做好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老板也真是的,總是讓我做些芝麻大的小事,我可不是來打雜的。”“這樣的小事情你都做不好,這日子你讓我怎麼過啊。”“上司真有毛病,明明這不是我的任務,卻讓我幹。”……
很多年輕人都認為,生活中的小事不會影響自己的幸福生活,自己也不應該把精力放在這些小事上,而應該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對於那些沒有多大價值的東西,自己沒有必要去耗費什麼精力。但是,究竟什麼事情,才能算得上是“大價值”?
看了下麵這個故事,也許你會有些啟發。
一個下著傾盆大雨的午後,一個衣著十分簡樸的老太太,步履蹣跚地挪進了費城百貨公司。她身上全都是雨水,從進百貨公司的那一刻起,幾乎所有的營業員都對她愛答不理,甚至避而遠之。
“太太,您需要什麼幫助嗎?”正在這時,一位年輕的營業員正笑容可掬地向她走了過來,並親切地問候道。
“謝謝,不用了,”老人莞爾一笑,“我就在這裏躲會兒雨,馬上就走”。話一話剛說出口,她就覺得有些不安,心想不買東西光在人家屋子裏避雨,這似乎有點不近情理。於是,她準備在用10美分在這裏買一個小飾品,於是就開始在店裏轉起來。
這時,那位年輕人搬了把椅子,站在她的身邊畢恭畢敬地說:“太太,您別不好意思,您坐在門口休息就是了。”雨沒下多久,就停了。老婦人向年輕人道謝,並向他要了張名片,這才緩緩地走出了商店。
這隻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所以年輕人並沒放在心上。如果不是後來發生的一切,可能所有的人都會永遠把這件事忘記。
一晃幾個月過去了,一天,費城百貨公司總經理羅布特接到一個電話,電話裏請求他讓一位年輕的營業員前往蘇格蘭,收取數家跨國公司下兩個財政年度辦公用品的所有采購訂單。羅布特驚喜萬分,匆匆一算,就這一項的收入,就相當於公司2年的利潤總和!
原來,打電話過來的是鋼鐵大王卡內基的秘書,而那位避雨的老太太,就是卡內基的母親。當那位售貨員——年輕的費勒前往蘇格蘭的時候,他已經成了這家百貨公司的合夥人。那年,他才22歲。隨後的幾年,費勒以其過人的認真與細心,獲得了卡內基的賞識,並且成為卡內基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成了美國鋼鐵行業僅次於卡內基的富可敵國的重量級人物。
年輕的費勒從一個普通的營業員成為公司的合夥人,又在卡內基的麾下迅速發跡。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的成長史,那就是“一步登天”。但這僅僅隻是巧合嗎?當然不是。費勒並沒有一雙把人看透的“火眼金睛”,他隻是憑著一股“進門就是客”的認真勁兒,讓他的成功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