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古老、神秘的成功智慧 ※
世間萬物都有氣場,不同的氣場帶給人不同的感受。也許你曾經認為人的命由天定,認為運道是種玄乎微妙的東西。可是,當你了解了氣場,知道了它的存在,那麼過去一切看似神秘和不可思議的事情,都有了一個科學的解釋。
01. 氣場是“生命之源”
氣場,並不是今人的發現,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甚至宇宙萬物都具備獨特的“氣”。從古至今,對於五行的說法屢見不鮮,但很少提及五行中的“行”字。古人行文作詞,每一個字都有講究,“行”在古代是一種動態的描述,而“五行”即闡述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之間的運行關係。
世間萬物,我們無法一一列舉,甚至根本就無法逐個認清,隻能夠借助於物質的某些共性將其進行分類。為此,在討論金、木、水、火、土之前,我們不妨以人對事物的感覺為基準,將自然界的萬物分類,借助集合的形式表現出來:
A集合:讓人心生柔軟或感受到生長的氣息的感覺
B集合:讓人覺得熱,像接近火一樣的感覺
C集合:讓人產生潮濕的感覺
D集合:讓人覺得幹燥的感覺
E集合:讓人感覺到清涼舒爽的感覺
上述的五個集合,能夠將自然界的萬物都容納其中。比如,看到涓涓流淌的小溪,我們必然會感覺到清涼,那麼小溪屬於集合E;再如,初春時節,小草從地上冒出,人們會感到喜悅,甚至體悟到一種生命不息的感覺,那麼小草屬於集合A。
為什麼我們看到不同的物體,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呢?
皮克·菲爾在其著作《氣場》(Charisma)一書中也曾提到過:宇宙的運轉產生氣場變化,氣場又影響物質的產生,驅動著它們的運行,東方古老的智慧與西方科學都在交叉證明著這樣的事實。中醫認為,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氣”,而這種氣息會從物質的表麵發散出來,使人產生各種不同的感覺。而物理學也經過試驗證實,不同的物質周圍存在不同的磁場,中醫將這這種人能夠感覺到的物質周圍的場統稱為“氣”。不僅如此,中醫還認為,不隻物質的周圍存在氣,物質的內部每一個細小的部分也都存在“氣”,因此每一種物質都存在特殊的“氣”,並帶給人特殊的感覺。
既然每種物質帶給人的特殊感覺都是氣的效用,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上述的五個集合是按照物質的“氣”進行分類的,即A集合具有柔軟或生長之氣;B集合具有火熱之氣;C集合具有潮濕之氣;D集合具有幹燥之氣;E集合具有水一樣的清涼之氣。可以說,自然界的任何一種物質都必然屬於上述的某一個集合,而這五個集合也描述了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質。
世間萬物存活於自然界中,不僅有自己的氣性,還會與其他物質產生某種關聯。無形的氣場讓物質相互作用,並且隨之產生一係列的基本定律、生命發展演化的根本性規律。比如,一枝含苞欲放的花插在裝滿水的花瓶中,會慢慢開;若是將其扔在火盆裏,很快就會死亡,化為灰燼。若是從氣的角度來看,這說明屬於集合A的鮮花與屬於集合E的水與集合B的火之間的氣存在某種關聯:水對花的存活有利,而火對其無益。
從本質上說,五行理論中的金、木、水、火、土就是上述集合的名稱,而這些元素的共性就是“氣”。無論什麼樣的氣,時刻都處於動態中,並與其他的氣相互作用。為此,人們將五種元素間相生相克的關係稱之為“行”,而這種理論就是五行。
時間與空間始終處於不斷的運行變化中,致使地球上的氣場有了陰陽五行之分,並產生風、寒、濕、暑、燥、熱,即六氣。五行六氣的相互作用,又使世間萬物具備了特殊的氣性。人與物的區分也正是從這裏開始,人的氣場以此為基礎並包容在整個物的氣場裏麵,同時人的氣場又彼此交叉影響。
回顧一下,我們周圍的一些人,帶給我們的感受,的確有如不同的物質一樣,讓人產生不同的感覺。有的人低調深沉,有的人趾高氣揚,有的人你一眼看上去就很想接近,有的人你接觸了很久卻仍舊心生厭惡。在與這些不同氣場的人交往時,我們勢必也會與他們的氣場發生“反應”,或變得成熟,或變得熱情,或變得親切,或變得冷淡。
說到這裏,我們能夠得出一個結論:世間萬物都有氣場,氣場對生命運動產生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生命之源”。
02. 命理學與氣場
可能有些人對命理學知之甚少,實際上它並不難理解。古時算命先生常用“八字命理”以及“占星術”等推測未來發生的事,其實這都屬於命理學的範疇。
有人提出:“命”這個概念並不大,“命”隻要大過於本人,即“我”,就足可以稱為“命”。因為,它能夠成為左右“我”的力量。然而,這裏有一個問題:到底誰能夠左右“我”呢?
天命不是“一切天定”這麼簡單和絕對,再者,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甘願聽從“天命”,即便是算命算出了災禍,他也絕不會坐以待斃,而是要求破解,甚至要求做些“法術”扭轉乾坤。
孔子把對“命”的理解提高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的高度,不僅對“命”有所敬,且有所畏。這是一種科學的態度,一種信仰的態度。如果人基本上能夠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了,這是一個自然循環的係統,那麼內心就有一種力量去對抗外界,這才是所謂的知命;而能夠達到此般境界的人,內心往往都有一股強大的定力。
莊子的《逍遙遊》中,也有過類似的描述:“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這就是說,全世界都在誇你的時候,勸你往前走一步的時候,你卻能夠說我不會;當全世界都在苛責你,甚至說你做錯了的時候,你卻依然能夠保持不沮喪的心情。很顯然,這也是一種內心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