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醜女”的氣場
魏明帝時,官員阮伯玉之女嫁給名士許允為妻。阮女擅長吟詩作賦,善良賢惠,可謂是德才兼備,但她樣貌奇醜。許允在行完婚禮入洞房時,才知自己娶了醜妻,一怒之下離開了洞房,搬到書房居住,聲稱不會再進阮女的房。盡管家人百般勸告,但許允仍舊不肯。
幾日後,阮女在窗前讀書時,忽然聽說有客人拜訪相公。使女查看後稟報,是許允的好友沛郡桓範相公,兩人經常書信來往。使女擔心地說:“如今,老爺獨居書房,視您如陌路,實在沒有道理。此次,桓相公又來見老爺,倘若再言論夫人,恐怕老爺更不會進屋了。”
阮女處變不驚地說道:“不必擔心,桓相公不是那樣的人,他定會勸老爺進來看我。”使女並不相信。果然,桓範聽了許允的訴苦後,勸道:“阮家肯將女兒嫁給你,自然對你有情義。聽聞阮女樣貌雖醜,但才德過人,你千萬不能因為小疵而看不到大德。”無奈之下,許允隻好進了新房。
阮女看到丈夫進來,心中大喜,正準備起身迎接的時候,卻看到許允沉著臉要走。這時候,她心裏又痛又氣,卻還是耐住性子拉住丈夫的衣襟,低頭說道:“既然你我已成婚,就是百年夫妻,理應朝夕相處,相敬如賓。怎可長居外屋,剛來即走呢?”
許允本就很生氣,看到阮女拉住自己不讓出門,更加生氣:“德容工言,婦有四德,你具備了哪樣呢?”阮女抬起頭來,從容答道:“我所缺的唯有容貌,其他的我皆無所缺。請問,世上有百行,君又具備了哪樣呢?”許允毫不猶豫地說:“百行皆備。”阮女聽此,正色地說:“百行之中,以道德為首。你以貌取人,好色不好德,第一行就不符,能說百行皆備嗎?”阮女的義正詞嚴讓許允啞口無言,倍感慚愧。阮女見丈夫有悔悟之意,心中暗喜,便請他入座,吩咐下人擺酒取菜,與其對飲。許允發現夫人言語溫柔,德才兼備,漸漸有了轉意,當夜就宿房中。
後來,許允為官時,被皇帝冤枉結黨隱私,幸好阮女提醒他“明主可以禮奪,難以情求”,才讓許允贏得了皇帝的信任,保住了官位。許允對夫人的才德愈發佩服,再不嫌棄她樣貌醜陋了。
阮女最終能夠贏得許允的認可和佩服,全在於她獨特的氣場!她的氣場從何而來?絕不是因為顯赫的家世而流露出的蠻橫驕傲,麵對丈夫的刻薄和“羞辱”,她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憤怒和狂癲;她也沒有閉月羞花的容貌,無法令丈夫一見麵就拜倒在石榴裙下。她所具備的,是一種氣度和品質,是一種內涵和韻味。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的學識不亞於丈夫,甚至超越了當時的諸多男人。麵對丈夫的質問,她能夠對答如流,她所說的每句話都無法讓人挑出一個“不”字,這種氣場震懾力十足。
對於氣場的認識,對於自身形象的改變,我們不能夠隻停留在表層,比如片麵地認為外在的裝扮要與眾不同,行為舉止不能太過小家子氣。的確,氣場強的人,在這些方麵都能夠做得很好,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說有了這些表現就有了氣場。不久前,朋友曾經給我講述過他在咖啡館遇到的事,並感慨一個人有了外在的魅力還不夠,內在也很重要。
朋友走進一家咖啡館,看到門口的沙發上坐著一個身材高挑且相貌出眾的女人,她的衣著與她的氣質剛好吻合,朋友在潛意識斷定這是一位知性女人。朋友買了咖啡坐在她的身後,不多時她的電話響起,當她一開口說話,朋友卻失望到了極點。原來,又是一個“花瓶”女人,所有美好的印象都煙消雲散了。
一個文化知識淺薄的人,沒有內在修養的人,無論外形多麼出眾,充其量是個軀殼。想要擁有真正的吸引人的氣場,還需要在學識、才能、品性、涵養及道德等方麵下功夫。就如莊子所言:“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氣場不是靠造型或是端著架子做出來的,真正的氣場需要一種底蘊,而這種底蘊是再多外部的修飾都無法凝聚的。有句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指,一個人書讀多了,他的氣質自然會很好,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不能否認,有學識的人總是給人一股奇妙的感染力,我們會敬佩他們知識淵博,也會崇拜他們對文化的不斷鑽研和累積。當一個人用知識豐富了內在,培育了品質,提高了素養,才可能對事物的認識有獨特的見解,才可能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質。當具備了這一特質之後,他才能夠與他人在言行上彰顯出自己的不同,才可能散發出非凡的氣場。可以說,氣場就是學識的沉澱。
皮克·菲爾博士曾經提出一個“氣場訓練”課程,在幾個階段的訓練中,他以自己豐富的經驗,幫助一些人增加了提升自我形象的勇氣和智慧。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他們變得開始重視內在的品質和學識。體驗過該課程的人表示,他們在參加此次訓練後,精神氣質簡直就像變了一個人,充滿自信,光彩照人,眉宇間活力四射。他的言談舉止開始受人關注,人們開始樂意與他們聊天,被他們的學識和大膽新穎的觀點所折服。
如果你不是天生麗質,沒有關係。持久的氣場源自內心的充盈和強大。氣場有先天的成分,但絕非不能夠培養。除了麵容上的魅力,言行舉止更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觀、個人修養和心態;反過來,這些內在的東西也會充盈一個人的外在形象,讓你的氣質更加飽滿,最終形成屬於你自己的風格和氣場。
06. 不斷更新內在的你
麥特·海默維茨是美國著名的大提琴家,他15歲的時候就舉行了人生中的第一場音樂會,而該場演出的樂團則是由梅塔擔任指揮的以色列愛樂樂團。當時,演出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一年之後,海默維茨獲得了艾佛裏·費瑟職業金獎。一家知名的德國唱片公司與他簽約。之後,他多次獲得唱片獎和金音獎等各項著名獎項。然而,就在他名聲大噪的時候,這位大提琴神童卻突然“消失”了。他在人們的視野中淡淡消失,而他的名字也漸漸被人遺忘了。
後來,有一篇以貝多芬《第二大提琴奏鳴曲》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在哈佛大學傳開,並獲得了最佳論文獎。文章中詳盡的論述,闡釋了作者對音樂的獨特見解,而這篇論文的作者,正是海默維茨。原來,幾年前他的消失,正是為了到哈佛大學進修。
不管從事什麼行業,在自己身處的領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必須不斷地學習,為自己充電。隻有隨時吸取知識,才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隻有豐富了內在的學識,才能夠讓外在的氣場變得更有力量,更能夠吸引人。
學識改變氣場,氣場改變命運。想要從一個平庸無聞者成為人群中的焦點,僅僅憑借著自身現有的知識是不夠的,更多的是靠不斷地更新。無論身處何業,都要孜孜不倦地有效學習,不失時機地充實自己、更新自己,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氣場穩固、強大。同時,如果是真正有誌向、渴望充實並造就自己的人,他們大都懂得隨時隨地積累知識,對於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都留心觀察、研究,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地汲取,使自己的視角更加開闊、思維更加全麵,從而對各類問題應對自如。當他們能夠從容不迫、處變不驚地應對各種事物時,他的氣場自然就是強大的,因為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不僅僅是讓頭腦裏的知識變得豐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智模式”。什麼叫“心智模式”呢?很簡單,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怕你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憑借著自己認為的方式去做事,結果事倍功半或是失敗,這種行為往往會給人帶來一種盲目、衝動、不理智的感覺,當然它所傳遞出的氣場也不是具有凝聚力的。通過學習,思考,再學習,再思考,就能夠讓我們清楚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逐步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繼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以及外在的氣場。
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曾經勸誡愛將呂蒙:“如今,你身兼要職,不可不去學習。”呂蒙聽後,則以軍中事務繁忙為借口,加以推辭。孫權說:“你以為我是讓你去鑽研儒學,日後做一個專門傳授經學的學官嗎?你錯了。我是希望你粗略地了解一些曆史罷了。你說你事務繁忙,整個國家還有誰比我更忙呢?我經常讀書,真是受益匪淺,所以希望你也能夠從書中多學到些東西。”於是,呂蒙開始悉心學習,而他的進步也日益明顯。
一日,東吳的名將魯肅同呂蒙一起商議國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之後,非常驚訝:“你如今的才幹和謀略,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呂蒙能夠相比的了。”呂蒙聽後哈哈大笑,說道:“對於有誌氣的人,分別了數日之後,就不能再用老眼光來看待了。”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魯肅後來看到的呂蒙,氣場變了,而這種氣場的轉變則源於內在學識的積累。如果你也正為改變自己而苦惱時,不如學學呂蒙,省下時間來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到底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別讓自己因為固有的經驗而停下腳步。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外在的環境以一種驚人的速度變化著,甚至是完全無規則的變化。老馬識途的故事隻能是曆史,因為那時候可能隻有一條路可走。而今天呢?老馬也未必能夠識途,可能昨天你剛剛走過一條路,明天它就不見了。這時候,你該往哪兒走呢?世界是個變幻的模仿,每一刻都在進行排列組合。在這樣的環境下,你必須改變自己,必須不斷地學習。隻有不斷地更新自我,才能不被淹沒。
其次,吸取他人的意見。剛愎自用的人,往往不會有好結局,這種人的氣場雖然強硬,卻難以服眾,因為他們聽不進他人的意見。其實,真的想要增加學識和見識,就必須善於傾聽,從他人的觀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完善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多聽一次別人的意見,就等於增加了一份學識。
再次,把書當成必備的食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夠親自嚐試每件事並從中獲取經驗,但可以通過書來實現這個目的。讀書能夠明理,讀書能夠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書中的智慧和思想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維,書讀得多了,學識自然就淵博了,有了這厚重的底蘊,勢必能展現出你非凡的氣質。
試著不停地更新自己吧!讓自己永遠都是全新的。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你的氣場將會變得越來越強。
修煉 凝聚超強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