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人皆有委屈,看得開才能活得痛快
世人皆有委屈,看得開才能活得痛快,如果一受委屈就放棄自己努力已久的事情,那就永遠不可能有成功的一天。成功者的胸懷都是委屈撐大的,在他們光鮮亮麗的背後總有鮮為人知的辛酸故事。當你受到委屈時,應該像那些強者一樣去和命運抗爭,把心變豁達,把所有的不平看淡。
讓委屈成為激勵自身蛻變的轉折點
在這個充滿溫暖又不乏狂風暴雨的世界上,沒有誰能夠始終無憂無慮地走過漫漫一生。不管多麼強大、多麼幸運的人,在深邃、深沉的生活麵前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委屈。
委屈到底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明明自己是對的,卻受到了指責、怒罵或是嘲笑,此外就是沒有做錯任何事,卻生來就活在困苦裏,總是難以翻身。
委屈麵前人人平等,世上誰人無委屈呢?誰都會有受委屈的時候。一些人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幹最累、最煩瑣的工作,盡管這樣還是處處遭人白眼,被人看不起。而另一些人雖然擁有大把的金錢,但站得越高,欲望越多,他們為了賺取更多的錢,整日在外麵忙碌,今天在中國,明天便飛去了國外談生意,這就使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陪在親人身邊,這何嚐不是一種委屈?
當被人誤會時會委屈,當朋友和自己不再那麼親近時會委屈,當付出努力卻沒有得到收獲時會委屈,當無法滿足身邊人的期望而被埋怨時會感到委屈,當一直活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的自己突然淪為孤家寡人的時候也會感到委屈。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委屈,上天對自己不公平,不妨來看看下麵這篇寓言故事。
寺廟裏運來一塊巨大的大理石,經過雕刻工匠們的加工後,它被切割成大大小小好幾塊。工匠們挑出了最大的一塊,將其雕塑成佛像,使其享受人間香火,受人們的頂禮膜拜,而那些小塊的大理石被簡單切割後,被鋪在了佛像前麵,供香客們行走、踩踏。
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被鋪成台階的大理石終於忍不住內心的委屈,對著佛像抱怨道:“真是太不公平了!我們都是石頭,為什麼天天有人給你上香、膜拜你?而我們卻日日受眾人踩踏?”佛像說:“當初工匠們隻動了6刀,就讓你變成了台階;而我卻是在忍受千刀萬剮後才變成佛像的。”
所謂“天本公平,不公是人心”,每個人付出的努力不同,作出的犧牲不同,收獲自然也不同。任何人想要站在一定的高位上,都要付出代價,誰也別指望天上會無端地掉餡兒餅。
也許你會說,委屈已經讓人十分難受了,誰還去管付出和收獲的問題?那些勸說自己把委屈當動力的人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誠然,委屈讓人心裏很不舒服,但如果把心放寬一點兒,壓在心中的委屈就會變小。想要讓委屈不再那麼折磨人,最有效的方法不是還擊,而是要把心放寬,凡事看開一點兒。
一場重要的長跑比賽就要開始了,有好幾十個選手參加,他們都是從幾千萬人中選出來的,各個都絕對是高手。然而,比賽隻給前3名頒獎,這就使比賽變得格外激烈。
比賽中,一名選手以一步之差落在了後麵,成為第4名,他為此受到了比倒數第1名還要多的責難。眾人紛紛嘲笑道:“真是個倒黴的家夥,跑成這個樣子,跟倒數第1名有什麼區別?”
一般人聽到這樣的嘲笑多半會感到委屈,憑什麼身為前幾名的自己會被說成是倒數第1名?但這名選手卻若無其事地笑著說:“我雖然沒有得獎,但是在所有沒得獎的選手中,我是第一名。”他說得多好,誰說跑第4名跟跑倒數第1名沒有區別?
這名運動員最讓人感動的就是他豁達的心態,這種心態遠比拿獎要珍貴得多。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一個心胸寬廣、贏得起也輸得起的人,勢必會在將來的賽場上取得世人矚目的成績。
凡事看開一些、堅強一些,委屈就會變成一個契機。曆史上,很多性格堅定、抱負遠大的人都會在受盡委屈後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司馬遷在《漢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修列《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著《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古人在受盡了委屈後,並沒有在委屈中埋沒自己,作為平凡人的我們,也可以把委屈看作是一個激勵自己蛻變的轉折點。
被人誤解,幹著急不如找機會澄清
被誤解是一件很委屈、很令人頭疼的事,如果是小的誤會倒也罷了,若碰到大的、會影響生活或是工作的誤會就麻煩了。然而人生在世,難免有被人誤解的時候,這個時候,隻知道哭鼻子或者生悶氣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不要指望誤會總有一天會真相大白,在現實生活中,有些誤會如果你不主動去澄清,有可能永遠也“清白”不了。
所以,在被人誤會時,應該趕快跳出來為自己解釋清楚,不要讓誤會越來越大,不要讓自己背著沉重的黑鍋一路走到黑。
班長新買的德國進口鋼筆不見了,找了大半天都沒找到,學習委員偷偷告訴他,小亮的鉛筆盒裏有一支鋼筆,和他那支一模一樣。這話一傳十、十傳百地就傳遍了全班,小亮隔天才知道同學們都在懷疑他偷了班長的鋼筆。
小亮覺得自己很委屈,他家雖然沒有多少錢,可這支鋼筆確實不是他偷的,是在國外留學的姑姑送給他的,他昨天上學時剛放進鉛筆盒裏。小亮很想告訴班長他沒有偷東西,可是又覺得,別人還沒問,自己就主動去說,有點兒不打自招的意思,便忍了下來,這樣,大家就更懷疑他了。小亮每天都生活在掙紮中,隻希望事情能早一點兒真相大白。
小亮這樣傻乎乎地等著真相自己大白,要等到什麼時候啊?若是偷東西的人永遠沒被發現,或是班長自己不小心弄丟了鋼筆,小亮豈不是要永遠背著這個恥辱的黑鍋?小亮太軟弱了,他做事不夠主動,溝通能力也有所欠缺,這勢必會為他帶來各種麻煩和委屈。如果他能勇敢些、主動些,就完全可以為自己洗刷“罪名”。
在解釋誤會時,如果單靠我們自己的一張嘴或許還有些不夠分量,想要讓解釋更加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可以借助第三方來為自己作證。
由於品學兼優,湯姆被一家皇家學院破格錄取了。在皇家學院讀書的大多是富有人家的孩子,隻有湯姆的家境貧窮。當他穿著一身破爛的衣服,拖著一雙比他的腳大很多的破舊大皮鞋從校園裏走過時,有幾個富家子弟圍住他,誣陷他說他那雙大皮鞋是偷來的,事情傳到學校管理員的耳朵裏後,湯姆被叫到了辦公室。
看到管理員一直盯著自己的皮鞋看,聰明的湯姆很快就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了,他飛快地去了趟教室,之後把一封信遞給了管理員,那封信是湯姆的爸爸寫的,上麵隻寫了幾句話:親愛的湯姆,我感到十分抱歉,家裏太窮,無法給你弄套像樣的衣服,連給你的鞋子都是我穿了好幾年的。但願再過一兩年,我那雙破皮鞋穿在你腳上不再顯得那麼龐大。當有一天你事業有成了,我也會備感榮耀的,因為我的兒子是穿著我的皮鞋而奮鬥成功的。”這封信讓管理員深受感動,他第一時間向湯姆道了歉,並訓斥了那幾個惡意誣陷的學生。
湯姆不愧是個聰明的孩子,他頭腦很清楚,不會讓“偷竊”這項“莫須有”的罪名扣在自己頭上。當管理員懷疑自己時,他沒有麵紅耳赤地急於為自己辯解,而是把父親的信呈了上去,他知道信裏的內容足以說明一切。事實也確實如此,那封飽含深情的信就是洗刷湯姆清白的最好證據,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聰明的湯姆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個卓越而成功的人。
有誤會,在第一時間解釋清楚是很有必要的,不過在我們錯綜複雜的生活中,有些事不能丁是丁、卯是卯的分得那麼明了,有些誤會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解釋清楚的。
一次小學語文課上,老師讓同學們以“我的夢想”為題目寫一篇作文,阿明在寫的時候覺得才思泉湧,好句子一個接一個冒出來。作文交上後,阿明喜滋滋的,覺得自己的作文成績一定能排在前幾名。但是,事與願違,作文在第二天發下來了,阿明的分數並沒有列入前幾名,也沒有在中間,而是被排在最後一名。
阿明很不解,懷疑是不是自己寫偏題了,於是,下課後,他問語文老師是怎麼回事,老師說:“你這篇作文應該是從哪本雜誌上抄的吧?你的作文根本就不像是一個小學生寫的。”阿明趕緊解釋那篇作文的確是他寫的,但老師說什麼也不信,還要他拿出證據來,阿明拿不出證據,委屈地大哭了一場。
阿明的語文老師並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他的思維出了問題,如果他認為是阿明抄襲,應該由他拿出證據來,但他沒有這麼做,他的行為更像是對學生的故意刁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有這麼多人,我們不能奢望每一個人都能公平地對待別人,由於受思維、環境的限製,很多人明明不壞,但就是會做一些錯事,比如阿明的故事中的老師。
因此,事情的真相隻能讓時間去證明了,如果阿明在以後寫作文時始終能將自己的最好水平發揮出來,那麼真相也就不言而喻了。
當然,不是所有的誤解都要費盡心思地去解釋清楚,如果是小的、微不足道的,或是因別人的無心而引起的誤解,就沒有必要立刻證明自己是清白的。把所有事都放在心上,會讓心變得很沉重。
別怕受委屈,受得了委屈的心會更強大
在人際關係中,大多數人偏向於和胸懷寬廣的人交朋友,因為這樣的人往往是樂觀、友好、優秀、好說話、令人心情愉悅的。不少人認為,一個人的心胸是天生的,是無法改變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著名企業家馬雲曾說:“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多一點兒委屈,少一些脾氣,你會更快樂。”關於這句話,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臏作了很好的詮釋。
孫臏是戰國中期齊國人,少時受盡顛沛流離之苦,成年後有幸跟隨鬼穀子大師學習兵法,卻遇到了心腸狠毒的師弟龐涓。
龐涓表麵上一團和氣,跟孫臏以兄弟相稱,內心卻十分忌妒孫臏的才能。兩人學了幾年兵法後,忽聞魏惠王招賢納士的消息,這讓身為魏國人的龐涓蠢蠢欲動,並最終決定下山應招。離別時,孫臏淚眼婆娑地送了師兄一程又一程,並囑咐他萬事小心。
龐涓的軍事才能雖比不上孫臏,但比一般人還是好上很多,所以他很快得到了魏惠王的賞識,被封為將軍。在接連打了幾場勝仗後,龐涓更得魏惠王的寵信,成為魏國上下皆知的人物。
然而,事業如日中天的龐涓卻沒有因此而感到開心,他始終有一塊心病,擔心有一天孫臏會搶了自己的風頭。日思夜想很久後,龐涓終於想出一條治愈心頭病的計策。
一日,孫臏收到龐涓的來信,信中,龐涓稱已說服魏惠王任命孫臏為軍師,孫臏感激師弟的恩情,立即奔赴魏國的都城大梁。到達大梁後,龐涓對他禮遇有加,卻絕口不提封官之事。
孫臏不便多問,隻好耐心等待。可是到最後,他等來的不是魏惠王的重用,而是殘酷的刑罰。那天,凶狠的小吏們不由分說地將孫臏拉到一間暗室,脫掉他的衣褲,剜去了他的兩個膝蓋骨,並在他的臉上刺上罪犯的標誌,這一切都是龐涓害的,龐涓向魏惠王進讒言,冤枉孫臏有背魏降齊之心,若不給以顏色,勢必會成為魏國的勁敵,魏惠王思索再三,認為有必要收拾一下孫臏。
成為殘疾人的孫臏不久後便“瘋”了,不吃飯、不睡覺,甚至把糞塞到嘴裏大嚼起來。龐涓認為孫臏真的瘋了,對他的看管也鬆懈了下來。實際上,孫臏隻是裝瘋,他一直在尋找逃脫的機會。最終,借齊國使臣來大梁之機,他藏身於使臣的車子裏,秘密地回了齊國。
回齊國後,孫臏很快見到了齊國的大將田忌。在田忌的引薦下,孫臏順利地見到了齊威王。盡管孫臏身有殘疾,但由於他有出色的軍事才能,便深得齊威王的賞識。
公元前354年,魏國將軍龐涓發兵八萬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抵擋不住,派使者向齊國求救,身為軍師的孫臏提出了“圍魏救趙”的作戰方針,這不但化解了邯鄲的危機,還沉重打擊了魏軍,並活捉了龐涓。但最終,孫臏沒有殺掉龐涓,而是將他訓斥了一番,並放他回了魏國。
盡管十幾年後,龐涓還是死在了孫臏的手上,但對於孫臏來說,他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對好朋友推心置腹,卻慘遭陷害,並為此成為了殘疾人,孫臏的委屈可謂大過天,但委屈沒有將他打倒,沒有將他變成一個狹隘自私的人,相反,他的胸懷因為委屈而變得更加寬廣,他的一生因為委屈而變得精彩又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