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友誼不是三月桃花一現,而是鬆柏四季常青(1 / 3)

第十章 友誼不是三月桃花一現,而是鬆柏四季常青

——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朋友

“朋友”是一個溫暖的字眼,它為我們的內心注入汩汩暖流,讓我們感受友誼的珍貴和生活的美好。同時,朋友身上所具備的種種優良品行,更值得我們去欣賞和學習。同時,也隻有懂得欣賞朋友,我們才會更懂得欣賞生活,欣賞自己,欣賞世間一切值得欣賞的東西。

用傾聽告訴對方“他很重要”

一位著名教育家說過:“做個聽眾往往比做一個演講者更重要。專心聽他人講話,是我們給予他人的最高的尊重、嗬護和讚美。”

我們每個人兩隻耳朵,一張嘴,或許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吧。

實際上,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話是最重要的,認為自己的聲音是最動聽的,為此人們都有表達自己的願望。在這種情況下,友善的傾聽者自然成為最受歡迎的人。而那些不善於傾聽的人則往往錯失良機,或者和同事們產生誤解、衝突,作出拙劣的決策,或者因為問題沒有及時發現而導致職場危機。

因此,要想在社交活動中取勝,傾聽的力量可不能小覷。

幾年前,李誌剛大學畢業後,來到北京郊區的一個旅遊景區上班。由於他在學校時讀的是文秘專業,所以對旅遊業感到十分陌生。

直到現在,李誌剛還記得去景區報到前夕,縣旅遊局局長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剛畢業,在學校發表了不少文章,到景區後可以發揮你的專長,多為景區發展提提點子,多寫些旅遊宣傳管理方麵的文章。同時要虛心學習,不懂的地方要多請教領導、同事。做到多聽,多學,多思考,多做事,隻有這樣才能有所進步。”

當時,旅遊開發在那個區縣城還剛剛起步。縣旅遊局成立接待站對景區進行管理。接待站站長姓顧。顧站長為人豪爽耿直,是個性情中人。他來到景區已經好幾年了,對景區的情況比較熟悉。對李誌剛的到來,他是十分高興的。那時,李誌剛是第一個去景區的大學生。為了使李誌剛能盡快適應景區管理,他被安排到票務部工作。那時,景區管理範圍不大,前來參觀的遊客也不多。當然誰也不曾想到,在短短6年內,景區一躍成為國內旅遊知名品牌,接待眾多的中外嘉賓。

每天早晨,李誌剛的任務是打掃衛生,然後開始上班。景區工作人員不多,大都在票務部上班。顧站長每天會到票務部檢查工作。他是個熱情的人,也是個善談的人。每當李誌剛遇到困難時,他總是及時幫助他解決。但是顧站長也有缺點。有時交辦一件事情,本來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完的,他卻要仔細地交代,生怕你不清楚。有時,他批評人也是比較嚴厲的。再加上他時常表現出來的固執,所以在單位裏,喜歡他的人也有,不喜歡他的人也有。但是李誌剛和他相處一貫很好,他對李誌剛也很信任。原因很簡單,李誌剛尊重他,多聽多做少評論。

在後來的工作中,李誌剛又接觸了幾任景區領導,也深得他們的信任,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認真傾聽。同時他在傾聽中也學到了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故事中的李誌剛用傾聽為自己贏得了和領導之間融洽的關係。即使對一個嚴厲、固執、囉唆的領導,他也能夠贏得對方的好感,那麼如果是其他的領導就更不在話下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欲望,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存在能被別人注意,自己的聲音能被別人聽到,似乎隻有在表達之中,才能獲得一份滿足。但在這樣的表達中,我們可能並不會取得自己所希望的效果,自己一味傾訴,最後發現對方根本不感興趣。甚至因為過度地表達,還會引起反感。適當的時候,給予對方表達的機會,也許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要舍棄自己表達的機會,就需要一份內在的涵養,在尊重他人的同時,自己才會被尊重。

可以說,在人與人的交流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傾聽,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經典法則。自己並不需要多說什麼,對方卻能完全心領神會。富有涵養的人,總會以最為得體的方式,以最恰當的方式,將自己的意願表達給別人。在需要表達的時候,他們從不推諉,他們也不吝嗇於自己的真誠,在需要停止的時候,他們又總能收住自己的欲望,不會再有過多的語言。

相反,如果不懂得聆聽,動不動就隨意插言,妄加評論,則可能引起他人的不滿,甚至招來禍害,使自己的人際交往陷入真空之中。

★聚精會神,保持好狀態

對於說話的一方而言,對方能夠專心地聽自己講話,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的尊重和認同。所以,在傾聽別人談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讓自己聚精會神。如果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狀態委靡不振,從而產生一種你對他的話毫無興趣,或者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的錯覺。

所以,我們在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要盡量保持大腦的警覺,讓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做到專注、機敏地傾聽。

★運用恰當的動作和表情給予呼應

從寬泛的意義上來看,溝通不僅僅局限於語言,我們的表情、姿態、手勢等同樣是溝通中的語言,隻不過是“非口語”化的語言。如果在人際交往中時,我們能夠恰當運用自己的這些“無聲”的語言,比如微笑、點頭等,都會使談話的氣氛更加融洽。

★有時候要善用“沉默是金”的“鐵律”

沉默似乎隻是一種狀態而已,而實際上有時候這種看似與外界無關的狀態,卻蘊涵著豐富的信息。有人把沉默比作樂譜上的休止符,如果運用得當,就可以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當然,沉默一定要和語言相輔相成,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

★給對方適時適當的提問

為了向對方表示我們的專注和興趣,在對方談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適時適度地提出問題,這對於溝通的效果也是會起到積極作用的。

總而言之,傾聽作為溝通中的重要因素,將直接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果。如果我們善於傾聽,並且能夠熟練駕馭傾聽的技巧和方法,那麼獲得良好的溝通效果則不是什麼難事了。

生活中,最有魅力的人一定是一個傾聽者,而不是滔滔不絕、喋喋不休的人。傾聽,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一種讚美。在社會交往中,最善於溝通的高手,是那些善於傾聽的人。也許在交談過程中他並沒有說上幾句話,但是他卻更容易得到對方的認可和肯定,認為他是善於言辭的人,也是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記住對方的名字,是一種巧妙而有效的讚美

西諺裏有這樣一句話:人對自己的名字比地球上所有名字的總和還要感興趣。不難理解,對每個人而言,記住別人的名字,並且能輕而易舉地叫出來,無異於給人一個很巧妙而又有效的讚美。

連任4屆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就很善於運用記住別人姓名這一“招數”。比如,在一次宴會中,羅斯福看見席間坐著許多不認識的人。於是,他特意找到自己熟悉的一名記者,從那位記者哪裏打聽到了在場的很多人的姓名和大致情況,然後主動去接近他們,並叫出他們的名字。

在場的人們當知道眼前這位平易近人,而且了解自己的人竟然是著名的政治家羅斯福時,都深為驚訝,也非常感動。

由此可見,記住別人的名字,是一種起碼的禮貌。不妨想一想,對那些能夠輕而易舉地記住自己名字的人,我們怎能不覺得親切呢?仿佛雙方是老友相逢,我們怎麼忍心不竭盡全力地幫助他們呢?

我們對享譽全球的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名字都不陌生,但卻少有人知道安德魯·卡內基成功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卡內基對鋼鐵的了解並不比一般人多。他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知道如何為人處世。還在童年時期,他就表現出超強的組織才華和領導才能。到他10歲那年,他就有了一個重大發現,那就是人們把自己的姓名看得非常之重要。而他利用這項發現贏得了別人的合作。

一次,卡內基在蘇格蘭小鎮玩耍的時候,逮到一隻母兔子。後來他又發現了一群小兔子,但讓他為難的是,自己並沒有可供兔子們享用的食物。

沉思了一會兒,卡內基想出了一個很絕妙的法子,他對小夥伴們說:“如果你們能找到足夠的苜蓿和蒲公英,讓那些兔子吃飽肚子的話,那麼我就用你們每個人的名字來給這些兔子命名。”結果他的這個辦法非常靈驗,小夥伴們趕緊積極地投入尋找苜蓿和蒲公英的勞動中。這樣,所有的小兔子都沒被餓死,健健康康地活了下來。

這件事一直影響著卡內基。幾年後,他又采用同樣的方法賺了好幾百萬美元。

一次,他想把鐵軌出售給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當時該公司的董事長是艾格·湯姆森。為此,卡內基在匹茲堡建立了一座巨大的鋼鐵廠,將鋼鐵廠命名為艾格·湯姆森鋼鐵廠。

誰知,當艾格·湯姆森得到這一消息後,他興奮極了,激動得手舞足蹈,因為他覺得自己受到了很高的重視,得到了至高的榮譽和尊重。接下來,艾格·湯姆森很痛快地和卡內基簽訂了購買鐵軌的合同。

莎士比亞說過:“還有什麼能比我們自己的名字更悅耳、更甜蜜。”的確,對每個人來說,最動聽的莫過於自己的名字了。在社交場合,如果我們能夠牢記別人的姓名、生日、各種喜好等細節,就會給對方傳達一種我們很在乎對方的信息。這不但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且對個人事業的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每個人都需要來自別人的尊敬,當我們能夠喊出別人姓名的時候,那麼對方會油然而生一種被尊敬的感覺。

也許你會說,記住那麼多人的名字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吧?事實並非如此,隻要我們用心,至少善於運用一些方法,我們也能夠像上述案例中的主人公們一樣,輕而易舉地喊出別人的名字。下麵這些小方法,就可以幫到我們這一點:

★通過照片辨認

當你手握新朋友照片時,可以通過照片把對方的相貌和名字一起熟記。每天你隻需花5分鍾看幾眼照片,不用多久就能熟記。下次見麵,就能輕易喊出對方的名字。

★找到陌生人的特點

在沒有照片的情況下,你可以在與對方交談的過程中,觀察對方身上的特征。比如身材高大、頭發稀疏、眼大如牛、鼻梁高挺……這些都是能與名字結合起來的特征。當你一再反複辨識後,就自然不易忘記了。

★泰然自若地道出名號

當你記住別人名字後,下一步就是當場辨認。在你喊出對方名字的整個過程中,神態必須自然,不要仔細端詳,露出正在努力辨認的心虛表情。

毫無疑問,對於每個人而言,自己的名字都非常的重要。許多善於交際的人,往往都是記住別人名字的高手。見到對方後,他們總能輕而易舉地叫出對方的名字,使對方瞬間產生一種被尊重、被重視的感受。這樣,不管是溝通還是合作,對方自然就樂於配合,交往本身自然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