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唇槍舌劍的嘴上功夫
——激辯講話
1.儒家“亞聖”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1
背景資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戰國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在戰國時代,各式各樣不同派別的思潮在當時的士人和士大夫的腦海當中萌芽。有了思想,自然就有思想之間的碰撞,本篇演講詞就是作為儒家思想代表的孟子與代表農家思想的陳相之間爆發的一次論戰。
講話實錄(節選)
有一位研究神農氏學說的學者叫許行,他從楚國到滕國去,上門拜謁文公,說:“我這個遠地來的外地人,聽說您施行仁政,所以請求您允許我得到一個住處,在這兒做您的臣民。”文公聽說後,就給了他一處住地。許行的弟子有數十個,都穿粗麻布衣服,靠編草鞋織席子賣維持生計。陳良的弟子陳相和他弟弟陳辛,扛著農具從宋國到滕國去,也去拜謁滕文公並說:“聽說您施行聖人之政,這樣做的人,也就是聖人了,我們希望做聖人的下民。”陳相認識許行後,非常高興,把以前所研究信奉的學問全部拋棄,轉而向許行學習。陳相去見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國君主的確是個賢慈的君王,但即使如此,也還是沒有掌握真理。真正的大聖賢人,應當和勞動人民一樣耕作、吃飯;既親自下廚,同時又處理好國家事務。現在呢,滕國有儲糧的倉庫,有積存財物的官府,這種狀況就是損害人民而奉養自己,怎麼可以稱為‘賢明’呢?!”
孟子回答說:“許行他一定要自己耕種才吃飯嗎?”陳相說:“是的。”“許行非要自己紡織才穿衣嗎?”陳相說:“不,他穿粗麻布衣服。”孟子又問:“許行戴帽子嗎?”陳相回答:“戴。”“戴什麼樣的帽子呢?”答:“戴白綢帽。”孟子再問:“自己織布做的嗎?”陳相回答:“不是,是用糧食換的。”孟子追問:“許行為什麼不自己織布做帽子呢?”答:“怕耽誤了農活兒。”孟子最後問:“許行做飯用的是鍋甑,耕田用的是鐵器嗎?”答道:“是的。”“都是自己製造的?”陳相說:“不,是用糧食去換的。”
於是,孟子議論道:“農民拿糧食去換甑和農具,不能認為是有損於鐵匠、瓦匠;鐵匠、瓦匠也用他們的產品去換糧食,難道就可以認為他們是損害了農民嗎?而且許行為什麼不自己製造鍋甑和農具,什麼東西都自己家備齊而隨時取用呢?為什麼許行要這樣那樣一件件地和各種工匠做買賣呢?許行為什麼如此不怕麻煩呢?”
陳相回答說:“各種工匠都有自己的專職工作,當然不可能既從事農耕,又同時將那些工作幹好。”
於是孟子開始長篇大論。
孟子說:“那麼,管理國家的人,就單單可以既耕種莊稼,同時又管理好國家嗎?官吏有官吏的工作,平民有平民的工作,而且隻要是一個人,各種用品都是不可缺少的。如硬性要求必須親自製造然後才有使用權,這是引導所有的人走上自顧不暇的絕路啊!所以,我認為,有的人進行腦力勞動,有的人進行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管理社會,體力勞動者被人管理。”
“在堯那個時代,天下還不太平,洪水泛濫,草木茂盛,鳥獸大量繁衍,各種農作物都沒什麼收成。飛鳥走獸危害人類,它們的蹤跡在人煙稠密的地方都隨處可見。堯一個人為此擔憂,選擇舜來掌管全麵治理的工作。舜任用伯益管火政,伯益就將山野沼澤等地的草木用烈火焚毀,使各種鳥獸都逃到別處躲藏。禹又疏通了九條河,治理好濟水和漯水,使它們流向大海;並挖掘汝水漢水,使淮水泗水排泄通暢,流入長江。如此,中原才具備了從事農耕養活人民的條件。在那個時候,禹在外治理洪水八年之久,三次路過家門卻無暇回家看看,這種情況下,他即使想自己耕種莊稼,但做得到嗎?”
“後稷指導百姓種莊稼,栽種各種農作物。穀物成熟了,便可以養育人民。人之所以稱為人,就是因為人有行為規則和道德觀念,不然的話,吃飽穿暖,舒舒服服地生活著卻不接受教化,那和禽獸也差不多。聖人為這種狀況憂慮,便讓契做司徒,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教育人民——父子之間應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應講禮義,夫妻之間應相愛且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應有尊卑的秩序,朋友之間應講誠信。堯說過:‘應讓他們勤奮努力,監督糾正他們,扶持幫助他們,使他們像一個人那樣自立,然後再使他們的思想境界得以升華。’聖人為老百姓的成長,而如此煩苦憂慮,費盡心力,還有多餘的時間去親自從事農耕嗎?”
“堯把得不到舜這樣的治國人才當做自己的心病,舜把得不到大禹、皋陶這樣的人才當做自己的心病。那些因為百來畝土地耕種不好而有心病的,是農夫。把錢財分給別人叫做惠,把善的道理教給別人叫做忠,替人民選出傑出人才叫做仁。所以我認為,替天下物色傑出的人才非常不易,而自己退位將天下讓給別人,倒是件容易的事。孔子因此說:‘堯做君王真是了不起嗬!隻有天最偉大,隻有堯能遵循天的規則。堯的胸懷真是坦蕩啊,老百姓都找不到恰當的詞來讚美他。舜也是一位好君主啊,那麼令人敬愛地統治天下,卻不牟取私利!’堯和舜治理天下,難道就不費心力嗎?隻不過,無法在親自耕種莊稼上耗費心思而已。”
“我隻聽說過,用中原的文明去促進落後鄰國的進步,從沒聽說過用落後國家的野蠻來改造中原。陳良這個人,本是楚國人,崇敬周公、孔子的學問,從南國北上中原學習。北方研習周、孔學問的人,還沒有誰比陳良學得好,陳良真可以說是一位豪傑!你們兄弟,追隨陳良幾十年,老師一逝世,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去世,他的學生都為他守孝三年。三年後,學生們各自收拾東西,準備回去,到子貢的住處作揖告別,麵對麵地痛哭失聲,然後才分手。而子貢又獨自回去,在墓地重新建起一間房子,一個人待了三年,然後才回家。有一天,子張、子夏、子遊三個人,認為有若(曾子)各方麵都像孔子,就準備像尊敬孔子那樣去尊敬他,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說:‘不能這麼做。孔子曾經在江、漢那樣的大河中洗濯過,曾經在夏日的陽光下曝曬過,已經潔白無瑕,誰也比不上了,誰能和孔子相當呢?’現在,許行這個巧舌如簧的南蠻子,竟然毀謗我們祖先的聖賢之道,而您背叛自己的老師轉而投入許行的懷抱,和曾子那種毅然的態度比,就完全不同了。我隻聽說過鳥兒從幽深陰暗的山穀飛出,遷移到高大樹木上去的事,從沒聽說過從明亮敞豁的高大樹木上飛入陰暗山溝中去生活的事。《魯頌》裏說‘攻擊戎狄,懲罰荊舒’,周公那樣的聖人尚且要攻擊荊舒那樣的國家,你卻向南蠻子學習,真是越變越壞了!”
陳相說:“如果依照許行的理論去做,那麼市場上就會物價一致,國家當中就沒有欺詐;縱然是小孩子到市場上去買東西,也沒有誰哄騙他。布匹絲綢的長短一樣,價格就一樣;麻線絲綿的輕重相當,價格也一樣;糧食的重量一樣,價格就一樣;鞋的大小一樣,價格也一樣。”
孟子反駁道:“各類東西,質量和用途都不一致,這是很自然的事;它們的價格有的相差一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甚至千萬倍。你卻不顧這些差別,使他們完全一樣,這完全是擾亂天下的行為。好鞋與質量差的鞋價錢一樣,鞋匠還肯幹嗎?采納許行的理論,就會引導大家都弄虛作假,怎麼能夠治理好國家呢?!”
經典解讀
孟子的大名每個人都很熟悉了,關於孟子能言善辯的評價也已經是老生常談,而這次與陳相之間的辯論式演講正是孟子的雄辯口才體現得最淋漓盡致的一次,堪稱中國辯論史和演講史上的經典之作。
這篇演說詞,嚴格意義上講不是獨立的,而是截取《孟子》敘事的一段。全文大致分兩個層次,在孟子長篇大論之前,是他與陳相之間的對話。這些對話並不激烈,一問一答,為後麵孟子激情昂揚令人讀來熱血沸騰的大段演講提供了預熱。後麵一個層次,孟子全麵係統地闡述自己的政治立場,宣揚自己信奉的儒學思想,邏輯嚴謹,論證綿密,氣勢逼人,感人肺腑,絕對稱得上是激蕩人心。孟子的演說論辯技巧,達到了先秦時期的巔峰,成為我國演講史上不可多得的典範,值得我們後人進行仔細的揣摩和學習。
名句賞析
“堯把得不到舜這樣的治國人才當做自己的心病,舜把得不到大禹、皋陶這樣的人才當做自己的心病。那些因為百來畝土地耕種不好而有心病的,是農夫。把錢財分給別人叫做惠,把善的道理教給別人叫做忠,替人民選出傑出人才叫做仁。所以我認為,替天下物色傑出的人才非常不易,而自己退位將天下讓給別人,倒是件容易的事。”
善用排比和對比,語氣慷慨激昂,這是孟子在進行辯論時最顯著的特點,也是孟子的演講中最值得別人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上麵這段話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孟子的特點。一方麵把堯舜禹和農夫作對比,以此來證明陳相所支持的許行的觀點並不高尚也不偉大,另一方麵用排比的方式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何為惠,何為忠,何為仁,一目了然,一清二楚。陳相在孟子如此犀利的雄辯和演說口才之下,自然很快就招架不住,敗下陣來了。
2.儒家“亞聖”孟子:外人皆稱夫子好辯6
背景資料
戰國時期,在各家各派之間,論戰幾乎從來都沒有停息過。而孟子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自然是這場曆時百年的大論戰的主要參與者。在戰國那個年代,孟子的雄辯智慧和演講口才絕對是一流的,因此很多學派在論戰當中都被孟子駁得體無完膚,被孟子的強勢壓得抬不起頭來。但是令孟子沒有想到的是,正是由於孟子的口才實在太過出色,他所宣揚的儒家學說反而被他雄辯的光芒而漸漸掩蓋了,世人隻知道孟子擅長演說和辯論,他所持的觀點反而淪為了他絕世口才的附屬品。因此才有了孟子的弟子公都“外人皆稱夫子好辯”的這一問。
講話實錄(節選)
公都子問孟子:“世人都說您好強辯,我冒昧地請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我哪裏是喜好辯論啊,我是不得已啊!”
孟子說:“人類誕生已經很久了,總是一時太平,一時又混亂。在堯那個時代,大水橫溢,在國土上泛濫,於是廣大地域都成了毒蛇和蛟龍的活動場所,人們無處安身。低地方的人們因為洪水隻好在樹上築巢,高地的人們便鑽洞相連以求生。《尚書》上說‘洚水警告我們’,洚水,就是指洪水。讓大禹來治理洪水,他挖掘河道,使洪水流入大海,把蛇和龍等危害人民的東西都趕到了草澤。洪水依順河床流瀉,長江、淮河、黃河、漢水,就是這種情形。危害人們的艱險已被消除,害人的野獸也沒有了,人們才有條件在平原上生活。
“堯、舜去世以後,聖人培育的良好風氣逐漸衰落,殘暴君主不斷出現,他們毀滅民宅,構築逸樂的深池,老百姓便沒有安身立命之地了。將良田改變成私家園林,老百姓便無從生產、生存必需的衣服和食物。荒誕不經的各種理論和殘暴行為,都隨之興起。園林、草澤和深池多起來了,各種野獸也就隨之而來。到商紂執政的時候,天下又大亂起來。周公輔佐武王誅滅紂王,又征討奄國,三年後消滅了奄國暴君,並把飛廉趕到海邊殺掉,把大小五十多個國家消滅了,把虎、豹、犀牛和大象都趕到邊遠的地方,天下的老百姓都非常高興。《尚書》裏說過:‘文王的計謀多麼光耀,武王的功績多麼偉大,幫助我們,啟迪我們,直到後世,使大家都不犯過錯。’”
“太平盛世衰微了,仁義之道得不到倡明,各種邪惡理論和殘暴行為又泛濫起來了。有臣下犯上作亂殺掉君王的,有兒子不孝殺掉父親的。孔子對這種狀況很憂慮,就寫了《春秋》這部書。寫《春秋》這樣的史書,本該是天子做的事,孔子不得已做了。因此,孔子說:‘理解我的,恐怕就是因為我寫了《春秋》這部書;責罵我的,恐怕也是因為我寫了《春秋》這部書。’”
“從那以後,聖明的君王再也沒有出現,各諸侯肆無忌憚,一般閑居家中的士人也亂說亂道,楊朱、墨翟的言論到處流傳。於是,普天下所有的學說,不屬於楊朱那一派,就屬於墨翟那一派。楊朱的學說提倡為自己,這是藐視君主;墨翟的學說提倡不分親疏的泛愛,這是否定子女對父母盡孝的美德。目無君主,目無父母,這是沒有人倫的禽獸!公明儀說過這樣的話:‘廚房裏有肥肉,馬圈裏有膘馬,但老百姓滿臉饑色,野外橫陳餓死者:這樣的政治,簡直就是帶領野獸來吃人啊!’如果楊朱、墨翟的荒唐學說繼續流行於世,孔子的學說無法發揚光大,那便是邪惡理論欺騙了百姓,阻塞了仁義的正常發展。仁義的道路被阻塞,那就等於帶領野獸來吃人,人與人也就會互相殘害。我是因為很擔憂這種現狀,才挺身而出,捍衛先聖的正確思想,反對楊朱、墨翟的邪說,批駁各種荒唐言論,使那些胡說八道的人無法得逞。那些奇談怪論,從心裏產生出來,便會損害工作;危害了工作,也就擾亂了政治。即便聖人再生,也不會反對我這個觀點的。”
“從前大禹製服了洪水,天下才得以太平;周公兼並了夷狄,驅逐了猛獸,老百姓才得以平安;孔子寫下了《春秋》,亂臣賊子才有所忌憚。《詩經》上說:‘攻擊戎狄,懲罰荊舒,那樣就沒人敢抗拒我啦!’我也是想端正人心,消除異端邪說,反對偏激行為,批判奇談怪論,以繼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聖人的事業。哪裏是我喜好論辯,我是重任在肩,無法不挺身而出進行辯論啊!能夠用言論來排斥楊朱、墨翟反動理論的人,才是聖人的門徒啊!”
經典解讀
這一篇演講辭,其實是孟子的自辯狀,聽眾也隻有孟子的弟子公都一人而已。孟子之所以要自辯,是因為原始儒家從孔子開始,都一直在倫理上強調“行勝於言”、強調“君子訥口少言”、“敏於事而訥於言,就有道而正焉”。這對於晚於孔子150餘年出生,口口聲聲自命孔子學生的孟子,的確是很為難、很尷尬的。但在這篇演說詞中,孟子雄辯的風格得到絕好的體現。在自辯中,孟子特別注意發揮他演講的長處,運用豐富的曆史事實和截取偉大人物的動人細節,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不特大肆渲染儒家推崇的三代聖賢的偉大功績,同時也大力宣揚周公、武王的文治武功,站在曆史之巔,總覽全局,氣勢宏大,力量逼人,從曆史的高度站在儒家學說保衛者和為民請命的仁人誌士的角度,來對自己做出儒家學說向來譏諷的“巧言令色”的行為的原因進行辯護。我們發現,貫穿全篇演說的,正是孟子曾經自謂的“浩然正氣”,至大至剛,充塞天地。這樣的內在精神所凝聚成的氣勢,在演說中,很好地捍衛了演說者的觀點,摧枯拉朽,橫掃一切,勢不可當,令每一個讀者心情激蕩,不能自已。
名句賞析
“從前大禹製服了洪水,天下才得以太平;周公兼並了夷狄,驅逐了猛獸,老百姓才得以平安;孔子寫下了《春秋》,亂臣賊子才有所忌憚。《詩經》上說:‘攻擊戎狄,懲罰荊舒,那樣就沒人敢抗拒我啦!’我也是想端正人心,消除異端邪說,反對偏激行為,批判奇談怪論,以繼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聖人的事業。哪裏是我喜好論辯,我是重任在肩,無法不挺身而出進行辯論啊!能夠用言論來排斥楊朱、墨翟反動理論的人,才是聖人的門徒啊!”
大禹、周公、孔子、《詩經》,孟子引用這一係列名人和著名典籍的事跡和觀點隻為了證明一件事,那就是:作為孔子的門徒,我有義務來掃蕩世界上其他的異端邪說,而辯論,正是我最有力的武器!這才是我“好辯”的根本原因。
3.中國古代智慧的化身諸葛亮:智駁張昭9
背景資料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是無數中國人心中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去世後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的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更有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傑出發明。
曹操在打敗了袁紹,統一了中國北方之後揮軍南下,進攻荊州。原本鎮守荊州的劉表剛剛病死,他的小兒子劉琮不戰而降,歸順了曹操。在統合了荊州的降兵之後,曹操大軍的人數已經達到了83萬,號稱一百萬,駐紮在長江北岸的赤壁,隨時準備對東吳發動進攻。就在這時,劉備派遣諸葛亮來到東吳,準備和東吳結盟,孫劉兩家共同對抗曹操。東吳的大臣們分為主戰和主降兩派,張昭就是主降派的代表人物。這段辯論是著名的《舌戰群儒》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講話實錄(節選)
張昭等人看見諸葛亮豐神俊朗,氣宇軒昂,料想這人一定是來江東遊說的。張昭首先用言語試探他道:“我張昭是江東一個身份低微、見識淺薄的人,長久以來就聽說諸葛先生您高臥在隆中,將自己比作春秋時的良相管仲、良將樂毅。這話當真有嗎?”
孔明說:“這不過是我諸葛亮生平一個尋常的比喻罷了。”
張昭問道:“近期聽說劉備到隆中草廬之中三次拜訪先生,有幸請來先生,認為好像遊魚得到了活水那樣暢快,本想要占據荊州、襄陽一帶。現在這些地方卻全部歸屬了曹操,不知道您有何見解?”
孔明自己尋思:這張昭是孫權手下第一謀士,如果不先難倒他,又怎麼能說服孫權呢?於是答道:“以我看來要奪取漢江上的城池,真是易如反掌。我的主公劉備親作表率施行仁義,不忍心奪取同宗劉表大人的基業,所以極力推辭。劉琮這小子,聽信奸邪的讒言,暗地裏私自投降曹操,才使得曹操得以占領荊州、襄陽,猖狂肆虐。現在我的主公在江夏駐紮,另外有好的計劃,並不是等閑之輩可以知曉的。”
張昭說:“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先生的語言和行為相違背了。先生將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管仲任齊桓公的相國,稱霸諸侯,以一國之力駕馭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攻取七十多座城池:這兩人,實在是救濟天下的大才啊。先生在草廬之中,隻是談笑風生,聽風賞月,雙手抱膝,正襟危坐。現在已然跟隨了劉備,應當為天下百姓謀利除害,剿滅亂賊。然而劉備沒有請來先生之前,尚且縱橫天下,割據城池;現在得到了先生,人人都抬首仰望期盼著。即使連身高剛滿三尺的小孩,也說劉備得到您諸葛亮之後猶如猛虎生出翅膀,漢室的複興、曹氏的覆滅也應該馬上給將要實現。朝廷中的舊臣、山林中的隱士,沒有不拭目而待的:他們都認為拂去天邊的烏雲,仰望日月的光輝,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帶領天下人民走向安定,就在此時啊。為什麼先生自從歸順了劉備之後,曹兵一旦出擊,劉備的軍隊就棄甲拋戈,望風而逃;這樣向上不能報答劉表來安撫庶民百姓,向下不能輔助劉表的孤子而據守疆土;隨後放棄新野,退走樊城,敗逃當陽,奔竄夏口,簡直沒有容身的地方:這樣看來劉備得到先生之後,反而不如從前了。管仲、樂毅,果真是這樣的嗎?這是我愚昧直率的言論,希望您不要見怪!”
孔明聽完,啞然失笑,說道:“大鵬遠飛萬裏,他的誌向又哪是群鳥所能知道的?好像一個人深染重病,應當先給他喝稀粥,並給他服用緩和的藥劑;待到病人的腑髒調和,形體稍稍恢複,然後再給他進補肉食,服用猛藥,則病根就能全部祛除,病人才能得以痊愈。如果不等病人的氣脈和緩,就給他服用猛藥肉食,想要求得保全,真是太困難了。我的主公劉備,往日在汝南戰敗,寄居在劉表這裏,士兵不滿一千,將領隻有關羽、張飛、趙雲而已:這正如身體孱弱、病入膏肓的病人那樣,新野是偏遠山區裏的小縣,人口稀少,糧食不足,我主公劉備不過是暫時借用來容身罷了,哪裏是真要在這裏鎮守?盔甲兵器不完備,城郭不堅固,軍隊沒有經過良好的訓練,糧草少到不能滿足隔天的需求,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在博望用火攻,在白河用水攻,使夏侯惇、曹仁這樣的將領都心驚膽裂:我私下認為管仲、樂毅的用兵之道,也不過如此。至於劉琮投降曹操,我主公劉備實在不知情;況且又不忍心乘亂奪取同宗的基業,這真是大仁大義啊。我軍當陽失利,是由於劉備眼見有數十萬因大義相隨的百姓,扶老攜幼跟在後邊,不忍心拋棄他們,一天才走十裏,不考慮進取江陵城,心甘情願與他們一起失敗,這難道不也是大仁大義嗎?寡不敵眾,勝負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漢高祖劉邦數次敗在項羽手下,然而垓下一戰成功,這不是韓信的妙計嗎?況且韓信長期侍奉漢高祖劉邦,也並非每次都勝利。那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應當是有主謀的人來談論。並不是像那些誇誇其談、巧言善辯的人,虛慕榮譽而欺騙眾人:坐著議論站著博談,沒人能比;到臨機應變時,卻沒有一點能耐。這樣的人,才真該被天下人恥笑啊!”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經典解讀
在這次辯論當中,張昭處處進逼,諸葛亮見招拆招,一攻一守,守中帶攻,精彩無比。張昭的關於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反倒不如從前的問難不可謂不毒辣,但是諸葛亮答得更漂亮。他先是以大鵬自況,誌在萬裏;將張昭比作群鳥,胸無大誌。接下去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人染沉屙,當先用溫和的藥劑滋補,然後再用猛藥根治病症,說明劉備取勝尚需時日。進而用博望之火、白河之水的事實論證說明自己的觀點。對“自比管仲、樂毅”之說予以論證,在鑿鑿事實麵前張昭的非難不攻自破。接著話鋒一轉,將矛頭直指張昭,說他“坐著議論站著博談,沒人能比;到臨機應變時,卻沒有一點能耐”,張昭固然問得極其刁鑽,而且辯才無礙,也被諸葛亮犀利的反擊弄了個大紅臉,最終敗下陣來。
名句賞析
“那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應當是有主謀的人來談論。並不是像那些誇誇其談、巧言善辯的人,虛慕榮譽而欺騙眾人:坐著議論站著博談,沒人能比;到臨機應變時,卻沒有一點能耐。這樣的人,才真該被天下人恥笑啊!”
“誇誇其談”、“巧言善變”、“ 虛慕榮譽而欺騙眾人”指的自然是張昭,但這還不是最厲害的。後一句“坐著議論站著博談,沒人能比;到臨機應變時,卻沒有一點能耐”直指張昭的痛處,說他作為東吳的元老重臣,當曹操大兵壓境的時候卻想不出一點退敵辦法,隻知道誇誇其談地勸自己的主公投降。這是張昭最致命的弱點,諸葛亮死死地抓住這一點,張昭自然也就無言以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