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樹立人生目標,合理計劃未來(2 / 3)

但是你也要明白,如果你樹立多個目標,你指引的這種力量將被分散,每個目標都會平等地獲得這種力量的一小部分,從而使作用變小,甚至根本不會產生任何作用。你是否有一個偉大的最終目標要去完成?而且在完成這個最終目標的過程中,你必須先完成一些較小的目標?那麼讓這些較小的目標靜止不動,選擇最近的或是第一個目標,在其中運用你的力量,一旦你完成了第一個目標,再繼續完成第二個,如此繼續。

曾國藩曾說:“想要獲取成功,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簡而言之,就是說人應該有一個堅定的目標,然後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就能獲得成功。

將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隻要能夠正確地確立目標並積極地去實現它,我們就會獲得成功的人生。其中“確立目標”可以說是比較容易的,但是最難的就是去如何實現目標。

很多人有著許多遠大的理想,但是等到最後卻沒有去實踐,這是因為他們已經被龐大目標的困難度給擊敗了,實現目標所需要的勇氣已經被心中的恐懼所擊碎,所以,他們的目標很難實現。事實上,有很多目標看似很難實現,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目標多杈樹分解法”來實現它們。

那麼,什麼是“目標多杈樹分解法”呢?在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而解釋這個詞組之前,我們先來看這麼一則寓言故事。

一隻新安裝成功的鬧鍾和兩隻已經工作了很多年的鍾放到了一起。

兩隻舊鍾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它們一分一秒地按時走著。

新鬧鍾很好奇地問道:“我們的工作很好做是不是?”

一隻舊鍾對新鍾說:“非常艱難,我甚至對你有點擔心,擔心你走完了3300萬次後,就已經吃不消了。”

“天啊,3300萬次,太不可思議了!”新鍾吃驚地說道,“要我完成這麼難的事,恐怕我做不到。”它非常絕望地站著。另一隻舊鍾對它說:“別聽它亂說,你一點兒都不用害怕,你隻要每秒鍾‘滴答’一聲就可以了。”

“原來是這樣簡單!”新鍾高興地喊了起來,“隻要這樣做,那就簡單多了,好吧,我現在就開始滴答了。”新鍾非常輕鬆地每秒鍾便“滴答”地擺一下。轉眼之間,一年多過去了,它擺了3300萬次。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通常在一個很大的目標麵前,人們經常會因為目標的艱辛而感到失望,甚至懷疑自己有沒有能力完成,自律性更是無從談起。可是,當我們麵對一個小目標的時候,我們卻總是會充滿信心地實現它。

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可有的人喜歡把目標定得過高過大,因為不切實際,非但實現不了,反而會對自己造成傷害,讓他們陷入失敗症候群中無法自拔,甚至拖累自己一生。因此,一切從實際出發,冷靜分析自己的強項和弱勢,不好高騖遠、不貪多求大,才能作出明智的選擇,才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在英國的國會大廈西南側聳立著英國最古老的建築物——威斯敏斯特教堂,在這裏長眠著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等20多位國王,憩息著牛頓、達爾文、狄更斯等科學家、文學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不列顛之戰”犧牲的皇家空軍將士。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的一塊墓碑上刻著一段非常著名的話: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過限製,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隻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會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通過這段充滿懊悔的文字,我們應該懂得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因此,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正確估量自己、正視自己。如果你是一棵小樹,那就一心一意地把根紮進沃土;如果你是一隻船,那就揚起高高的風帆;如果你是水,就要成為一股奔騰的活水去投奔大海……

相反,如果我們將每一個大目標分成若幹個小目標去實現,那麼隻要我們實現了每一個小目標,那麼大目標距離我們也就不遠了。

的確,目標是一步一步地實現的,想要實現目標就應該由小目標到大目標、一步一個台階地去前進。如果我們在設定目標的時候將大目標轉到小目標,一層一層地分解,再將每一個小目標轉換成很多更小的目標,那麼,當我們在實現每一個小目標之時,我們就能備受鼓舞,而且我們會很清楚自己現在該去做什麼。

所謂“目標多杈樹法”又叫“計劃多杈樹”,就是指用樹幹代表“大目標”,用每一根樹枝代表那些“小目標”,用葉子代表現在就要去做的目標。這是一種很有條理的劃分方法,能把一個個寬泛的目標分解成具體的目標,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去工作。

那麼,我們如何運用“目標多杈樹分解法”呢?

將那些大目標寫出來,然後問問自己:實現這些目標需要什麼樣的條件?然後列出實現目標的相關條件。而這些需要完成的條件就是我們達成這一目標之前必須實現的小目標。因此,每一個小目標都是大目標上的樹權。

緊接著再問問自己:要實現這些小目標的相關條件是什麼?然後,寫出實現每一個小目標所需要的“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找到這些小目標上的“杈樹”。依此類推,等我們畫出了所有的“樹葉”,我們就算是完成了該目標的“多杈樹”的分解。每一個目標到最後都可能被描繪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所以,一棵完整的“目標樹”就是一套完整的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行動計劃。

檢查“目標樹”的分解是否具體,隻需反過去從葉子到樹枝,再到樹幹不斷地去數,然後不斷地問:如果這些小目標都沒有實現,那麼這些大目標就一定會實現嗎?如果“是”,那麼就表示這個分解是具體的;如果是“不一定”,那麼就表明我們所列的小目標還不夠充分具體,需要繼續補充被忽略的小目標。

目標多杈樹分解步驟如下:

(1)寫出一個很大的目標。

(2)寫出實現這一目標所有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再將這些條件作為小目標,即我們所說的第一層樹杈。

(3)寫出實現每一個小目標所需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這些條件就是我們所說第二層樹杈。

(4)如此類推,直到畫出所有的樹葉之時就表示實現了目標,這才算完成了這一目標。

(5)檢查“多杈樹”的分解是否具體,就應該不斷檢查,如果小目標都沒有實現,那麼大目標肯定就沒有實現。如果小目標都已完成,那麼所列的條件已經足夠充分,大目標也已經實現。

(6)評估目標。所謂的目標評估可以分為“目標合理性評估”與“計劃可行性評估”兩大類。這兩種評估的核心就是對於目標大小的正確評估。

①評判標準之一:當目標被完全分解後,發現在單位時間無法完成“樹葉”顯示所有的工作量,那麼就表明這一目標太大,還需要繼續分解。

②評判標準之二:當目標被完全分解之後,發現在單位時間內可以輕易完成“樹葉”顯示的所有工作量,那麼表明這一目標太小。

(7)判斷目標能否實現。將目標“多杈樹”分解完後,如果列出的條件全部是“必要條件”,那就表明即使這些小目標全部達成,那麼大目標也不一定能夠實現。如果列出的條件是“充分條件”,就算除了“必要條件外”還有充分的條件,那就表明隻要小目標全部實現,這一大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假如小目標全部實現了,但是大目標卻不一定達成,那麼則表明分解時忽略了其他輔助條件,這時候我們就應該立即予以補充,直到所有的條件完全充分為止。

以上是目標管理的幾個原則,而這些原則的實施必須依賴人的自律精神。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在於可以自律,動物的一切行為皆源自本能,而人的行為卻要控之、製之、律之,隻有這樣才能有德。人有德才稱之為人,隻有最簡單的行為而無德,與動物有何異?誠然,自律不易。正如柏拉圖所說,自律是對於快樂與欲望的控製。每個人在紛繁複雜又充滿誘惑的世界中前行,勢必會受到各種各樣的誘惑。這時,阻礙自己前進,破壞自己艱苦努力的敵人,往往不具備足夠堅定的意誌,沒有頑強意誌力的支撐,自律隻是一紙空文,你必須時刻強迫自己做不願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上操時挺拔的軍姿是必需的,但你卻筋疲力盡、大汗淋漓,如果你隨便亂動,就是在放縱自己的行為;如果你克服疲憊、堅持到底,就是你自律的表現。

自律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麵對來自各方麵的一次次對自我的挑戰,不要輕易地放縱自己,哪怕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一次放鬆似乎是茫茫人生大海中的一片浪花,而一時的懈怠似乎隻是漫漫機遇中的一粒沙礫,但一次次放鬆與懈怠的累積就會演變為頑固不化的惡習,最終在自己的鬆懈散漫下將會慘烈地敗給自己。

製訂計劃並按照計劃一路向前

與其緊張地工作,不如輕鬆地前進。要想能夠輕鬆地前進,就應該有一個完善的計劃以及按照計劃一路向前的自律精神。

很多計劃是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在事前對相關的措施和步驟進行了部署,因此,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須要有計劃,如果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那麼就表明計劃失敗。

伊索寓言中有個《螞蟻和蟬》的故事。

冬天的時候,螞蟻在晾曬受潮的糧食。這時候,一隻饑腸轆轆的蟬向它乞討,螞蟻對蟬說:“為什麼你不在夏天的時候為自己儲存點兒糧食呢?”

蟬回答說:“那時候,我還正在唱著悅耳的歌曲,根本就沒有工夫做這些事。”螞蟻笑著說:“如果你在夏天的時候吹簫,那麼冬天的時候就去跳舞吧。”

從這個寓言故事中,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出利用時間的態度不同,我們命運的境遇自然也就不一樣。有了計劃,我們做工作時才會有方向和重點,工作起來才能有條理。作為一個整日都非常繁忙的職業人士,為了擁有更多的時間,就必須養成製訂計劃的優良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會使我們每做一件事就向我們的夢想靠近一步。

根據馬肯基氏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計劃上投入較多的時間的人和沒有投入很多時間的人相比,前者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實現計劃,而且效果非常不錯。這表明,有效的計劃能成為高效利用時間的奠基石。有的人可能會抱怨自己總是沒有時間製訂計劃,可以說,這樣的做法根本就是借口,這樣的人別想得到預期的效果。馬肯基氏對此提出了警告:“一流的企業員工做事必須在計劃的指導下進行。我們與其緊張地工作,不如輕鬆地前進。花一點兒時間全部安排好計劃,就能夠讓我們在行動的過程中節省很多的時間。”

前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是一個注重計劃的人,他總是會把自己該做的事全部記錄下來,然後去擬定一個整體的計劃表,規定自己要在某些時間內做某些工作。正因為此,他總是按照自己的時間計劃去做事情。通過他的日程表就可以看出:上午9點鍾的時候,他與夫人在白宮草地上悠閑地散著步,等到晚上的時候再去招待客人吃飯,一天的時間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條。等到他該睡覺的時候,因為所有該做的事都完成了,所以他可以放心地去睡大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