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輯一個人的成就,絕不會超過他的心理寬度
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成熟,這種修養表現出來的不是軟弱,而是力量,是魅力,是過人的目光與胸懷,是對於人性的深度理解,是對於利益的整體把握,是對於個性的充分尊重,是對於共存原則的貫徹與實施。
我們必須牢記,一個人的心有多大,他的舞台就會有多大。
寬恕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沒有寬容就沒有友誼,沒有善待就沒有朋友。寬容和理解是一種力量,是友誼的橋梁,是和煦的陽光。我們要想擁有不離不棄的友誼,就必須學會包容。
莎士比亞忠告人們說:“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結果卻燒傷了你自己。”這是在告誡我們,做人要寬容,待人要寬恕。
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他人,實際上就是善待自己。一個人不能容忍別人的缺點,就不可能擁有真正的朋友,而他的人生也難以成功。
寬容也是一種自我解脫,生活中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是是非非,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爭?為了權利,地位,還是金錢?可這樣的快樂又能維持多久?也許你確實有“理”,也許你也爭到了“理”,但現實中有很多事僅靠一個“理”字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爭“理”不如爭“禮”!
做事要給自己留有餘地,若將他人逼到絕路,自己也就沒了退路。這樣“冤冤相報何時了”?其結果隻能是糾紛不斷、兩敗俱傷。
趙睿和李美是一對情侶,交往已經有三年了。趙睿的個性很強勢,但脾氣還算溫和。李美的個性也差不多,但她卻是個情緒化嚴重的人,一點兒小事就能把她惹怒。兩人為此也經常爭吵,不過李美的嘴皮子比較厲害,所以每次爭執的時候,不管誰對誰錯,趙睿總是“輸”給李美,肚子裏憋著氣卻發不出來。久而久之,他心裏就開始厭煩李美了。
一次,兩人約好去聽音樂會,途中卻一件小事吵了起來。趙睿因為每次都無力招架,就隻好沉默以對。可李美卻不依不饒,不僅抱怨趙睿這不好那不好,還死死地追問他“沉默”到底是何“用意”,甚至不顧趙睿的麵子,在路上對他大發脾氣。這時候,趙睿終於忍不住了,他說:“你有完沒完了?我已經忍你很久了。你每次都這麼咄咄逼人,我實在受不了了,我們分手吧!”
李美也是個個性很強的人,當時就同意分手了。兩人的音樂會沒有看成,反倒是分道揚鑣了。實際上,這樣的結果並不是李美想要的,但她一直都不知道是她的咄咄逼人讓她失去了自己的愛情。
李美的咄咄逼人,讓趙睿始終在一種壓力下生存。無論什麼事情,李美總是逞口舌之強,非要占個上風,麵對趙睿的沉默,李美不是捫心自問,而是窮追猛打,終於逼出了“分手”二字,這恐怕都不是李美渴望的結果。
麵對一個得理不讓人、無理辯三分的人,恐怕任何人都難以容忍,說不定趙睿早就忍無可忍,分手的念頭早就存在,隻是沒有合適的時機表達而已,終於在李美緊逼的狀態下,說出了分手的話,使得李美無路可退,隻得答應分手。
其實,人與人之間,尤其是摻雜感情因素時,誰是誰非,有時很難說得明白。如果硬要在這上麵“辯爭”得一清二楚,恐怕另一方就會被言語傷害到。因此,得饒人處且饒人,沒有必要把對方逼到牆角,這樣於人於己都有益。
“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可一旦真正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往往糾纏不清。可是,真正的智者,不管在什麼情況之下,都能做到無限的包容與寬恕,因為他們的胸懷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寬以待人,正是以廣闊的胸懷、包容的氣度去創造一種和諧的人際關係。大度豁達地待人,使自身的人品得到大家尊敬和傾慕,使我們的人格魅力得到不斷的提升。如一束仁愛的光芒,對他人的釋懷,也給自己帶來了無上的福分;如一個指南針,在濃重的迷霧中,給人們指明了方向,使人際之路、生活之道不再複雜。
一個人若想成就大事,就得要有寬闊的胸懷,隻有養成了包容一些人和事的習慣,才能夠取得事業上的成功與輝煌。
寬容,往往會讓結果變得更好
西晉文學家潘嶽在《西征賦》中寫道:“乾坤以有親可久,君子以厚德載物。”人生在世,要學會寬容。
“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菜根譚》上的這句話可謂警世之言,學會寬容,是處世的需要。世間並無絕對的好壞,而且往往正邪善惡交錯,所以我們立身處世有時也要有清濁並容的雅量。因為我們太過於計較,所以我們經常不開心。如果我們心存寬容,能夠容納和理解世上的對錯、是非,那就自然可以避免許多煩擾,沒有煩擾的介入,我們的內心就自然能夠獲得平靜和快樂了。
荷蘭的斯賓諾沙說過:“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的。”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有碰撞,即便是心地最和善的人,也難免會傷害到他人。如果過於計較,不僅會使自己陷入無盡的煩惱之中,也會置旁人於痛苦之中。
所以,我們要以寬容之心多去諒解別人,理解別人。寬容是一種博大的情懷,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寬容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它能使人活得大方磊落。隻有寬容,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創傷;隻有寬容,才能消除人為的緊張與痛苦。寬容如一束溫暖的陽光,親切且明亮,溫暖的寬容也確實讓人難忘。
在一個寺院裏有一個老法師,他是這個寺院裏最德高望重的人。
一天傍晚,他在禪院中散步。突然看到牆角邊有一個凳子,他一看便知道是有人違反寺規越牆出去了。
發現這個情況,老法師也不作聲,悄悄地走到牆邊,慢慢地移開凳子,就地而蹲下來。一會兒,果真有一個小和尚翻牆而入,黑暗中睬著老法師的肩膀跳進了院子中。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現剛才自己踏的不是凳子,而是自己的師父。見狀,小和尚驚慌失措,張口結舌,想著這下該被趕出寺院了,心裏非常恐慌難過。
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師父非但沒有厲聲地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氣說:“夜深天涼了,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
小和尚聽了很受感動,這件事以後,他再也沒有違犯寺規了。
故事中的老法師是個寬容的人,發現小和尚違反寺規,他以寬容的心態去處理這件事情,就使雙方都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小和尚也因為感恩而不再違犯寺規。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當時老法師對其大加斥責,小和尚最終可能會被趕出寺院,痛苦自然少不了,寺院可能也會生出許多煩惱出來。
寬容對於改善人際關係與身心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果你都以寬容之心去對待你周圍的人,就自然會忽略他們在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的一些過失,能夠有效地防止事態擴大而加劇彼此之間的矛盾,避免產生嚴重的後果。事實證明,不懂得寬容的人,隻會使煩惱和痛苦殃及自身。過於苛求別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會使自己處於極為緊張的心理狀態之中,也不容易感受到快樂。
哲學家說,寬容是一個人的修養和善良的結晶;心理學家則說,寬容是家庭生活的一劑調味品。所言極是。
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麵對別人的錯誤、過失,聰明的做法就是以寬容待之。寬容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寬容自己,是在解脫自己。倘若人與人之間沒有寬容,恐怕我們的生活將會充滿仇恨與報複,人們也感受不到幸福的滋味。
這天,是她的60周年金婚紀念日,她很幸福地向前來祝賀的朋友道出了保持幸福婚姻的秘訣。
她說:“從我結婚的那天起,我就準備列出丈夫的10條缺點,為了我們的婚姻能夠幸福,我向自己承諾,每當他犯了這10條錯誤中的任何一條,我都會原諒他。”
這時候,人群中則有人問:“那你列出的這10條錯誤是什麼呢?”
她聽了,笑了笑說:“老實告訴你們吧,這60年來,我始終沒有將這10條缺點具體地列出來。每當我丈夫做錯了事情,冒犯了我,讓我氣得直跺腳的時候,我就會馬上提醒自己:算他運氣好吧,他犯的錯誤都是我可以原諒他的那10條錯誤中的一條!”
朋友們聽了,都不禁為她鼓掌。
有人說,聰明的女人要學會“裝傻”!為了幸福,女人的“裝傻”,既是一種策略,又是一種境界。有人調侃,婚前睜大眼睛,婚後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謂的閉一隻眼睛,大約就是“裝傻”吧!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模糊地帶,婚姻也不例外,太較真兒了,隻能使婚姻產生裂縫。倘若不想對婚姻放手,那麼不妨試試“裝傻”。這樣說並不是讓誰去忍氣吞聲,而是換一種思維方式,把生活中的小事兒模糊處理。在漫漫人生旅途中,人與人之間都難免會出現矛盾和摩擦,如果我們都能像她那樣,學會去寬容和忍讓,你就會發現,幸福和快樂將會時刻圍繞著你。
具有寬容的心,意味著你不會再患得患失。我們在學會寬容別人的同時,也要學會寬容自己。當自己有了過失,亦不必灰心喪氣,一蹶不振,也不必為之痛苦,隻要能從中吸取教訓,便可以重新揚起工作和生活的風帆。隻有寬容地對待自己,才可以讓自己心平氣和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
學會寬容不僅有益於身心健康,而且能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滿。因為寬容中包含有理解、同情和諒解,夫妻之間如果沒有寬容,再堅固的愛情地基也有動搖的時候。生活需要寬容,歡樂之花離不開寬容之水的灌溉。
學會寬容,人的心胸就會變得開闊。當你被人誤解,或者你誤解了別人時,寬容會在時間的流逝中撫平一切傷痕,調和一切苦楚,會讓結果朝向最理想的方向發展。
容人之量是成功的基石
常言說,“宰相肚裏能撐船”,能撐船的肚子,一定能夠包容一切。包容需要空間,這個空間就是胸懷!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要有容人之量。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大海能包容每一滴水,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大山不拒絕每一粒塵土,所以才能巍峨高聳;聰明的管理者不會拒絕各路人才,所以能形成他的大眾之勢。心胸狹窄的人,隻容得下芝麻,容不了西瓜;目光短淺的人,隻看見眼前,看不到將來;自私自利的人,心裏隻裝得下自己,裝不下別人。隻有胸懷坦蕩、誌存高遠、公而忘私的人,心裏才能容得下難容之事和難纏之人。
做學問成大器,要好學不倦、博采眾長;做管理成大業,更要海納百川、包容一切。包容才能帶來合作;各盡其能,既是互補,又是一種雙贏。容可容之人所帶來的工作動力和激情,遠比費盡心思製定出的繁複規章更加高效。可以說,容人之度,成就企業家之風。隻有容得下別人,才能成全自己。
在森林王國裏,動物們都在為了能夠更容易地捕獲食物而極盡所能。唯獨野驢和獅子聰明,選擇了互利合作,還專門締結了條約。
條約規定了雙方的明確分工:因野驢有耐力,跑得遠,所以專門負責尋找食物;而獅子的爆發力成就了它天生獵手的屬性,因此負責捕捉食物。分工之後,二者結合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因為獅子在百獸之中的地位,野驢同意每次捕獲到食物後由獅子來實施分配。
果然,它們總能比其他任何動物更加迅速地捕捉到肥美的食物。這樣的合作讓雙方都嚐到了甜頭。
然而,時間一長,雙方就慢慢暴露出自己的缺點:野驢脾氣不好,經常頂撞獅子;獅子秉性霸道,因此常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這一次,他們合作獲得了大量的食物後,按照以往的慣例由獅子來分配。可獅子卻把食物分成了三份,並且霸道地說:“我拿第一份,因為我是獸之王;第二份也應歸我,因為這是我們合作中我所應得的,至於第三份嘛,我們可以公平競爭,不過你要是不趕緊滾開,把它讓給我,你恐怕就要大禍臨頭,成為我的第四份美餐了。”
野驢又氣惱又羞憤,終究還是離獅子而去。把野驢趕跑後,美食很快就吃完了,獅子不得不開始了它獨自的狩獵之旅。因為沒有了野驢的幫助,獅子再也不能輕鬆地捕獲像以前一樣可口的肥美之物了。當獅子饑腸轆轆的時候,才不由地又一次想起了野驢。
獅子善於捕捉,野驢善於尋找,本來二者的合作可謂是相得益彰,完美無缺,隻可惜獅子沒有容人之量,為了眼前的利益,把野驢趕跑了,最終自己也吃不上肥美的食物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團隊之間也難免會出現不一致的、不合諧的行為和聲音,而有些管理者則容不下這樣的反對者。尤其是在樹立自己的權威時,更不願出現一個才壓群雄的人在自己麵前指手畫腳。往往,管理者最後的選擇和寓言中的獅子一樣,把這樣的人炒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