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19 在榮譽麵前,謙讓是一種風範(1 / 3)

輯19 在榮譽麵前,謙讓是一種風範

酸甜苦辣鹹,人生中的這五種滋味,我們都會徹徹底底嚐個遍。當我們失敗的時候,要學會釋懷;當我們成功的時候,要學會謙讓。榮譽麵前,我們都想當仁不讓,但是我們要知道,榮譽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是屬於一個集體的。隻有認清這一點,我們的風範才能展現出來。

在榮譽麵前,謙讓是一種風範。謙讓是一種大度的表現,在這時,越是謙讓,就越容易贏得人心,就越容易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進而成就屬於自己的一番偉業。

謙虛退讓得天下

《易經·謙卦》中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謙虛是一種低調處世的智慧,人生處處都有危險,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從風口浪尖上拉下來。我們隻有放低姿態才能保全自己,才能更好地借勢發力,取得一番作為。

無論是麵對別人還是自己,都要做到謙和有禮。既不畏懼自卑、低聲下氣,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囂張。謙和有禮是一種優秀的處世態度。明朝詩人朱之瑜曾雲:“聖賢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驕不謅,何得如此也!”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此之謂大丈夫也。”所謂謙和而有禮,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不但不能過傲,而且更不能過卑。遇事淡定,有主見的同時不能頑固不化,謙虛為人的同時不能有低人一等的自卑;堅持自己為人處世的標準,做到不隨波逐流,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贏得風範,贏得天下。

漢朝時期,公孫弘家境貧寒,等到後來,公孫弘位居宰相的高位,依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公孫弘每次吃飯隻吃一份葷菜,睡覺時也隻蓋一張再普通不過的棉被。

但是,就是如此深居簡出的公孫弘也會遭到大臣們的忌憚。了解到公孫弘如此做法之後,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公孫弘一本:“公孫弘位列三公,俸祿豐厚,但是他每天隻是蓋普通棉被,吃普通飯食,明顯是在沽名釣譽,就是想為自己贏得清正廉明的名聲。”

漢武帝聽完之後,就傳召了公孫弘,問道:“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

公孫弘說:“沒錯,汲黯說得都對。滿朝文武,隻有他和我交情最好,也隻有他最了解我。我位列三公卻隻蓋普通棉被,確實是我的錯,我確實是想沽名釣譽,贏得清正廉明的美名。但是汲黯今天能指責我,是為皇上分憂,如果他不是對皇上忠心耿耿,皇上又怎麼能聽到他對我的批評呢?”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話,覺得他非常正直、謙讓,就更加器重他了。

公孫弘深知汲黯這個指責對自己的分量,如果去辯解,漢武帝就會真的覺得他在使詐,就是在沽名釣譽。為此,公孫弘采取了非常高明的一招,選擇了逆來順受,主動承認自己的過失,而主動承擔責任就會讓漢武帝覺得公孫弘非常坦誠,根本不可能沽名釣譽去博得清正廉明的名聲。這樣一來,文武大臣就會感覺到公孫弘的氣量,認為公孫弘宰相肚裏真的能撐船。

人們都喜歡在彼此尊重的狀態下交往,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不僅會喪失自己的人格尊嚴,而且也會傷害別人,甚至形成人際交往的鴻溝。如此,便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也很難有所作為,更不要去談修煉什麼風範了。

隋朝後期,天下動亂。蘇世長原來是江都郡丞王世充的手下,但是後來王世充兵敗,蘇世長就投靠了高祖李淵,被封為玉山屯監。

有一次,李淵在玄武門見到了蘇世長,就問他:“你說你是屬於喜歡阿諛逢迎的人還是正直不阿的人?”

蘇世長回答說:“我是特別愚蠢又特別正直的人。”

李淵又問他:“你如果像自己所說的那樣正直,那為什麼還要背叛王世充而歸順於我?”

蘇世長回答說:“現在洛陽已經平定,天下一統。微臣智窮力短,這樣才歸順陛下。如果王世充還在,微臣占據漢南,那麼,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敵人。”

李淵笑道:“名長意短,言行不一。你對鄭國放棄忠誠,對我卻是背信棄義。”

蘇世長回答說:“我承認名長意短的確是像陛下所說;但言行不一我卻不敢認同。以前,大將竇融率領河西投降漢朝,從而十代封侯;而臣率領山南歸順唐朝,卻隻得到屯監的職位。”

原來,蘇世長是嫌封賜的官職太小。於是,李淵當天便下令,提升蘇世長為諫議大夫。

還有一次,蘇世長在披香殿陪同李淵喝酒時,發現殿堂修建得奢侈堂皇,蘇世長就勸諫說:“這殿堂如此富麗堂皇,一定是隋煬帝建造的。”

李淵生氣地說:“你實在是狡詐,明明知道這殿堂是我造的,為什麼反而說是隋煬帝呢?”

蘇世長回答說:“臣實在不知道,隻不過看到這裏如此奢華,實在不像受天之命的帝王愛民節用的行為。如果宮殿是陛下建造的,確實不應該。臣過去看過陛下的房屋,能夠遮風擋雨就足夠了。如今天下一統,陛下理應居安思危,不忘節約。”李淵聽後,覺得蘇世長的話也有幾分道理,就虛心接受了他的建議。

蘇世長是降將,地位比較特殊。在麵對李淵提問的時候,他既沒有表示出對李淵的過分尊重,也沒有表示出過分的謙卑。而是從容自若,淡定如水。正是因為蘇世長在這兩者之間掌握好了分寸,才得到了高祖的賞識。

我們都喜歡謙和有度、有涵養的人,人生無常,需要的就是我們不斷奮鬥,不斷在人生路上奔跑。有人認為謙虛退讓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其實則不然,謙虛退讓是一種大度的表現,是我們人生境界的一種體現。尤其是在榮譽麵前,能夠做到謙和禮讓的人就更少了,這就要求我們要展現出自己的大度,做最好的自己。

一個人能否做到謙和禮讓,關鍵就要看他的誌向,如果一個人有大誌向,他就不會在乎眼前的榮譽,我們要學會變換角度去看待問題,隻有把目光放得長遠,我們才能展現出風範,贏得更大的成功。

讓一步,天高海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