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22 在弱者麵前,謙卑是一種風範(3 / 3)

態度謙卑,獲得友誼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說:“當我們最為謙卑的時候,是我們最接近偉大的時候。”謙卑可以讓一個人獲得很多,可以讓一個人結識到更多真誠的朋友。有人說,謙卑就是放任自己,隨波逐流,這麼說就偏離謙卑的正確方向了。謙卑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自己,不僅讓自己滿意,更要讓別人滿意,這樣才能做好我們最受歡迎的自己。

朋友之間就需要知音,但是知音難覓,越是如此,我們就越需要謙卑。知心朋友最是難求,並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成為我們相交一生的朋友,我們要學會謙卑地對待身邊每一個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展現出自己的風範氣場,把身邊的朋友吸引過來。

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說:“至音不合眾聽,故伯牙絕琴;至寶不同眾好,故卞和泣玉。”這段話為我們講述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相傳,最初的時候,俞伯牙在山上彈琴怡情,不管他彈奏什麼樣的曲子,鍾子期都能心領神會,就這樣,他們兩個人成為了至交好友。兩人相約,第二年此時,再在此相會。但是沒曾想到,第二年,俞伯牙苦等鍾子期不到,最後,才得知鍾子期已然重病故去,無奈之下,悲痛萬分的俞伯牙隻好在鍾子期墓前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然後斷弦而去,自此言道,知音已歿,從此不再撫琴。

第二個故事說的是:最初的時候,卞和發現了一塊璞玉,他把這塊璞玉兩次獻給了楚王,但是楚王和他的臣子卻說,此乃頑石,說卞和是來誆騙的。楚王一怒之下,就砍掉了卞和的雙腳。後來,楚文王登基,卞和捧著玉石在楚山腳下放聲大哭,楚文王聽聞之後,找來工匠,反複打磨,最後,終於發現這塊玉是稀世寶玉,也就是後來的“和氏璧”。

陳繼儒的這番話道出了友誼中最真的聲音,茫茫人海,我們不知道誰會成為我們的朋友,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謙卑地對待每一個人,因為,我們不知道哪一個人會成為我們的朋友,會成為我們的知音。不要等到事後,才去追悔莫及。

人生何其短暫,能夠在短暫一生中找到同行的朋友是一種幸福。有人說,人生很痛苦,那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人生中最至美的友誼。我們不需要自己的友誼可比伯牙子期,但是我們也要期待劉關張那樣的友誼。謙卑地對待每一個人,我們才能收獲到人生中最真的友情。千金易得,摯友難求。當我們每次出現危難的時候,是我們的朋友在不停地聽我們訴苦,和我們站到一起麵對失敗,正是這樣的朋友,才是我們未來所需要的。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宰相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東方的霸主。管仲有一個從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叫鮑叔牙。由於兩人親密無間,後世將管仲和鮑叔牙合稱為管鮑。

在管鮑年輕的時候,他們曾經合夥做生意。鮑叔牙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而管仲則出身貧寒。於是在出本錢的時候,鮑叔牙出了一大半;而在分紅利的時候,鮑叔牙又總是拿一小半。認識他們的人都覺得鮑叔牙糊塗,吃了大虧:“鮑叔牙你可真糊塗啊!你跟管仲兩個人合作買賣,表麵說是合作,其實本錢多數是你出的;那麼,賺了錢,管仲憑什麼多分呢?至少也應該一人得一半啊!”而鮑叔牙卻回答說:“你們不明白,管仲的家境不好,他有老母親要奉養,多拿一些是應該的。”這番話,讓那些在兩人背後說三道四的人再也無話可說。

管仲和鮑叔牙也曾經一同上過戰場。在打仗的時候,管仲總是躲在最後麵,表現得一點兒都不勇敢,人們都對管仲很不滿。鮑叔牙知道這件事之後,就為管仲辯護道:“管仲之所以不肯拚命,是因為他的母親年紀大了,他又是家裏的獨子。萬一他有個三長兩短,他的母親可怎麼辦啊!”

後來管仲也曾經做過幾次官,每次都因為表現不好而被免職,招來大家的恥笑。而鮑叔牙知道後,就對人們說:“其實,管仲並不是不能幹,隻是運氣不好,沒有碰到能夠賞識他的明主。這些小事不適合他來做,他可是一個做大事的人啊!”

再後來,管仲輔佐公子糾又失敗了,而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卻接掌了齊國的政權,公子小白就是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後,立刻請來鮑叔牙,想要任命他為丞相,但是鮑叔牙卻拒絕了,並且推薦管仲為丞相。

經過鮑叔牙的一番遊說,齊桓公接受了他的建議,以最隆重的禮儀請管仲來做宰相。管仲被齊桓公不計前嫌的誠意打動了,爽快地答應了他。果然,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將齊國逐步治理成了富足強大的國家。

後來,管仲曾對人說:“生我養我的是父母;可是了解我、幫助我的,卻是鮑叔牙啊!”

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裏麵的“道”也可以看做是一種謙虛的態度,你越謙卑,你身邊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他們就會更願意幫助你;相反地,你越高傲,你身邊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甚至他們會背叛你。

管鮑之交自古相傳,我們都向往有這樣真心的朋友,如果全世界都背叛你,他就會站在你身後背叛全世界。古人有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們需要的朋友,就是在我們出現困難的時候,奮不顧身伸出援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