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丞威就是“海待”中的一員,他已經在家中待了快一年了。他一直想去東部發達城市謀求一份好工作,但總是高不成低不就,父母很替他著急。一天,父親對向丞威說:“新聞上說東部沿海城市就業已經過於飽和,特別是像IT和MBA行業,西部則需要各種人才開發建設。拿雲南來說,尤其缺少農村實用型技術人才。有的牲畜患上一點小病,打一針喂點藥就能好,但由於沒有技術人員指導,農民隻好眼睜睜看著牲口死掉。到西部工作,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一些,但能充分施展才華,個人的發展也大有前途。”
向丞威上網得知,西部各省普遍需要三類人才,一類是觀念新,經營辦法多的工商管理人才;第二類是生物資源開發技術人員;第三類是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像農業機械、醫療保健等專業去西部就特別吃香。向丞威正好學的是生物技術的,得知了相關信息後,他下定決心去西部發展。
幾年後,向丞威憑著自己的專業,為當地鄉親們謀得了福利,真正為老百姓們所擁戴,向丞威也覺得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而相比之下,自己的一些“海歸”朋友,因為不願放棄大多數人看好的發達城市,有的幹著不太如意的工作,有的則待業在家。[HT][HK]
與眾不同才是高明的智者,獨具慧眼的人往往過得比別人好。因為他們喜歡標新立異,不往人堆裏紮,隻有這樣,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
[GK2!2][HTK]在多年的供銷生涯中,鄭曉超總是選擇一些質量信得過的產品推銷給用戶。然而當外界普遍對溫州低壓電器持否定態度時,鄭曉超毅然決定結束這個利潤極高的供銷行業。
鄭曉超開始思考自己今後的道路,他首先想到的是與他推銷的產品有直接關係的行業,然而鄭曉超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想法。因為這個行業的規模已經相當大了,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具有冒險精神的他想另辟一條新路!於是鄭曉超開始市場調研,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項目。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朋友拿出兩個銅鋁接線端子讓鄭曉超看,他說:“兩個產品外形雖然相似,但製造方法卻完全不一樣。這個接口端,一種是用鋁澆鑄的,一種則是摩擦焊接的。前一種工藝在溫州多如牛毛,但質量不太好,後者是一種新科技,這種方法的接口質量穩定,廣泛應用於國家電網建設,所以這種產品肯定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朋友還表示由於這種零件太小,投資成本高,所以想找個工廠生產。鄭曉超邊聽,邊琢磨著進軍這個行業的可行性,稍作思考後,他堅定地說:“我幹!”
不久,在低壓電器生產廠家林立的柳市鎮,出現了一個別具一格的加工廠。鄭曉超傾其所有投資工廠的建設,還貸款購進了大型設備。由於鄭曉超狠抓產品質量,加上又做的是獨門生意,利潤相當可觀,所以他的事業蒸蒸日上。
正是鄭曉超具有超前的意識、冒險的精神和應變的智慧,才讓他開辟了屬於自己的一方熱土。[HT][HK]
有時,趨之若鶩未必就會像其他人那樣賺的盆滿缽滿。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隻想著某一條路。適當的時候,我們不妨遠離人群,到別處去尋找沒有人搶的大餐。
[BT1]善於迂回戰術,更易完成目標
有些事情處理起來不能隻憑規矩和原則,做事不妨圓滑一些,不從正麵入手,試著采用迂回的策略,從側麵打開缺口,完成任務才是最終的原則。
[GK2!2][HTK]象征沙皇反動統治的皇宮被革命軍隊攻占後,俄國偉大的十月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可是對待這座皇宮,俄國的農民們充滿了仇恨,他們打著火把叫嚷,要點燃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將皇宮付之一炬,以解他們心中對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識的革命工作人員出來勸說,都無濟於事。
有人把這情況報告給列寧,他立即趕到現場。麵對著那些義憤填膺的農民,列寧很懇切地說:“農民兄弟們,皇宮是可以燒的。但在點燃它之前,我有幾句話要說,你們看可不可以?”
因為列寧並沒有反對他們燒皇宮,所以農民們的抵觸情緒就弱了下來,他們答應聽列寧說話。列寧問:“請問這座房子原來住的是誰?”
“是沙皇統治者。”農民們大聲地回答。
列寧又問:“那它又是誰修建起來的?”
農民們堅定地說:“是我們人民群眾。”
“那麼,既然是我們人民修建的,現在就讓我們的人民代表住,你們說,可不可以呀?”
農民們點點頭。
列寧再問:“那還燒嗎?”
“不燒了!”農民們齊聲答道。
皇宮終於保住了。[HT][HK]
麵對激憤的群眾,列寧循循善誘的問話,理清了群眾的思路,保住了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遷怒於物往往是情感樸直、思維簡單化的一種表現,這時關鍵在於合理的疏導。列寧采取的步驟是,尊先,理解和讚同群眾的觀點,這樣可以爭取到引導群眾的時間和機會;其次,正本清源,使農民們懂得,皇宮原來是沙皇統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卻是人民群眾,如今從沙皇手中奪過來回歸人民群眾,就應該讓人民代表住,這個道理是可以服人的,因此農民們點點頭;最後一問,是強化迂回誘導的結果,讓群眾明確表態“皇宮不燒了”,從而完全達到了目的。
[GK2!2][HTK]泰諾是個服裝商,他的生意一直紅紅火火,但是做人卻有些不道德。布商梅克西批發給他1200馬克的布料,他卻一直沒付錢。梅克西叫夥計收了幾次賬,泰諾每次都溜掉,避而不見;給他寄催款單,泰諾又不理不睬。為此,梅克西束手無策,除了大罵泰諾外,還要找他算賬。
梅克西的夫人也非常氣憤,但是她沒有發火,反而冷靜了下來,她對丈夫說:“我有一個討債的秘方。您不妨先寫一封催款信給泰諾,叫他盡快歸還1800馬克的債,瞧瞧他有什麼反應,再作打算。”
梅克西采納了夫人的辦法,給泰諾去了一封信。果然,才兩天,泰諾回信來了,信中說:“梅克西,你怎麼訛我1800馬克?隨信附上1200馬克,以後再也不來你這兒批貨了——要打官司嗎?你準輸。”
梅克西還有必要同他打官司嗎?[HT][HK]
梅克西夫人的這個討債秘方,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巧妙的迂回戰術。如果梅克西硬碰硬,去找泰諾算賬,那麼很可能問題就被僵化,不是對簿公堂,就是雙方“刀兵相見”,最後導致兩敗俱傷。
但反過來,從泰諾避而不見上可以看出,他對這筆債務倒還是承認的,隻是想拖著不還,而不是徹底賴賬。這就使夫人的訛詐之計有了心理基礎:拖欠1200馬克不還的泰諾,可以高枕無憂,盡讓梅克西一個人著急,要打官司也可以先讓他忙乎,大不了到時候還給他,並沒有額外的損失。
而現在1200馬克突然變成了1800馬克,這就由不得泰諾不出來辯解了,因為仍然像對待催單那樣置之不理,就意味著默認了梅克西開出的催單,次數多了,日後果真打起官司來,再要證明隻拖欠1200馬克就麻煩了,何況就是拖欠1200馬克也好做不好說。原先是想占別人的便宜,哪能讓別人把便宜占了去。占了理的泰諾不能不說個清楚,可這樣一來,原先主動的泰諾變成了純粹的被動,他不能再避而不見了。隻要他一露麵,1200馬克也就露麵了。
[GK2!2][HTK]明朝的狀元楊庵,執法無情,剛直不阿,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還屢次上書直諫,因而又得罪了皇帝。受到奸臣挑撥的皇帝,對楊庵非常不滿。楊庵再一次“觸犯龍顏”時,皇帝非常震怒,把楊庵充軍到玉門關外。
楊庵知道皇帝和一幫奸臣欲置自己於死地,便對皇帝說:“臣之罪,罪該萬死,皇上要將我充軍,這是對微臣的寬恕,不過請陛下答應我一個小小的請求。”“你有什麼請求?”皇帝問。“寧去關外三千裏,不去雲南碧雞關。皇上有所不知,那碧雞關蚊子四兩重,跳蚤有半斤,您切莫把我充軍到那裏。”
皇帝怒火中燒,他正恨意難消,心想,哼!你不想去碧雞關,我偏要你去,讓你嚐嚐四兩大的蚊子和半斤重的跳蚤咬人的滋味。於是,這邊楊庵剛到家門,那邊皇帝就傳下聖旨,把他發配到雲南充軍。
楊庵暗自笑起來,其實,這不過是他“欲擒故縱”的策略而己,他知道皇上不會饒恕他,發配充軍已不能幸免。一幫奸臣更是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如果從正麵請求,其結果會完全相反,碧雞關即現在的昆明市,離楊庵的家鄉很近,楊庵想回到離家鄉較近的雲南,他知道皇上和一幫奸臣會和他對著幹,你請求向東,他偏讓你向西,而自己又無法與之抗衡,於是楊庵就利用對方的逆反心理,提出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請求,結果歪打正著,遂了自己的心願。[HT][HK]
《孫子兵法》裏說“知迂直之計者”可以常勝。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是數學常識;但在為人處世中,看似最直接、最便捷的線路未必是最“短”、最有效的線路,有時可能恰恰相反,因此,迂回戰術就顯得比較重要。
采用迂回戰術往往是因為問題複雜,或對方居心不良、深懷敵意,不便用一般手段對付。對方提出問題明顯,你不能如實答複,也不便直接否定,不妨借用對手的選擇做出“迂回”的表象。若對方的論證沒有道理,使你難以接受其觀點,不妨也非理性地提出對抗性的命題,對方必然要質疑,於是你就可以借他來求證,以反駁他原來的結論。
在說服的過程中,不能隻講大道理,但並不是就可以不講“理”,如果將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引人思索,讓他們覺得是這麼個理兒,就能一步步循序漸進地將道理說明白。需要提醒的是,在使用“迂回論證”法時,切忌不可簡單的反唇相譏。
在人生的旅途中,常常會高山擋路、有亂石林立,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想辦法繞過去,或動腦筋另辟蹊徑。這就是不走直線走曲線,在迂回中前進,有時看似曲折的路,往往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BT1]有一種智慧叫避實就虛
人生雖然美好,但有些事情總會有亦真亦假的時候,一個想成大事的人,要懂得避實就虛。
羅納爾迪尼奧是著名的足球明星,即人們說的小羅,他在足球場上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動作,可以稱之為“避實就虛”。小羅在自己得到球以後,往往吸引了至少三個人來爭搶,這個時候小羅經常一個漂亮而準確地分球,把球傳給比較邊遠的一個隊友,而這個隊友身邊往往一個防守的人也沒有,於是,就有了一次進攻的機會。
孫子兵法雲:避實就虛。隻有如此,才能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關於避實就虛,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傳說。
[GK2!2][HTK]某地百姓很崇拜關羽,新上任的縣官為了籠絡民心,修造了一座關帝廟。廟落成後,縣官覺得,既然那關羽義重如山威武如神,想必有個極不錯的賢夫人賢內助,就下令在關羽廟邊加蓋了一座關夫人廟,還下令征集對聯讚之頌之,可是,這廟聯如何對呢?因為《三國演義》和曆史中都沒有任何關於關夫人的情節記載,豈不是無言以對?縣官一下犯了難,覺得自己弄巧成拙,後悔不迭。
就在沒法收場之際,有一個秀才給縣官解了圍,秀才給縣官送來了一副對聯,聯曰:生何年歿何日皆弗可考,夫盡忠子盡孝豈不謂賢。
妙!此聯即出,果然人人稱讚!且看上聯,不知就是不知,這才稱“生何年歿何日皆弗可考”——此乃“實話實說”;再看下聯,既然其夫大忠其子大孝,就理應名之曰“賢”,這才有了“夫盡忠子盡孝豈不謂賢”一說——此乃“避實就虛”。 [HT][HK]
這樣一來,一切都顯得即自然又完美。有人說,這“避實就虛”在很大意義上乃是一種巧妙的“無中生有”,但是正因為從“無”中“生”出的“有”是“有據可考”的,是“有情可待”的,這才“曲柱通幽”,硬是把“山窮水盡”變成了“柳暗花明”。
現實生活中,很多地方我們都能夠用到避實就虛。比如有一些謊言,為了讓聽的人心裏不那麼尷尬,就會采取避實就虛的方式,說的都是真話,但是隱藏重點,突出無關緊要的東西,擾亂視線。
避實就虛的方法更多地應用在談判中。避實就虛策略是指你方為了達到某種需要和目的,有意識地將洽談的議題引導到相對次要的問題上,借此來轉移對方的注意力,以求實現自己的談判目標。
[GK2!2][HTK]1993年8月,我國的一家進出口公司從國外進口200萬噸DW產品,該產品質優價廉,頗受消費者歡迎,該公司通過經營該商品獲利頗豐。在交易的過程中,對方延期交貨,使該公司失去幾次展銷良機,蒙受了一定量的經濟損失,但因為損失不是很嚴重,中方為了將雙方的合作維持下去,在外商鄭重道歉後,並未對外商提出製裁。
不久,DW產品在國內供不應求。這家進出口公司決定繼續大量進口這種產品。為了降低進口商品的采購成本,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該公司準備進一步同外商洽談重複進口該產品事宜時提出降低價格10%的要求。然而,在國際市場未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對方是很難在降價上就範的。
於是,中方代表就采取了“避實就虛”的策略。談判伊始,中方就上次200萬噸貨物延期交貨一事大做文章:“由於你們上次延期交貨,使我方失去了幾次展銷良機,從而導致我方遭受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對方以為中方會提出索賠要求,忙不迭地對延期交貨加以解釋,再一次表示歉意。中方趁機提出希望上次延期交易的損失能通過這次減價10%來彌補,對方無奈,隻好表示同意。中方又乘勝追擊,提出由原來預定的200萬噸增加到500萬噸,對方最終不得不在合同上簽字。[HT][HK]
在談判過程中,中方最關心的是價格問題,但是卻不能單刀直入,直接談價格問題,那樣的結果隻能是一個,那就是對方為了自身的利益毫不讓步。相反,從對方的失誤處入手,則很輕易地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避實就虛重點在於克敵之短,著重於利用對手的弱點,其側重點在對手。運用這一技巧時必須注意兩點:一是必須以一定的“實”作為神聊妙侃的出發點,如果沒有“實”作為基礎,空穴來風無中生有,操作起來將沒有“依據”。二是必須既出於“實”而又擺脫“實”,切不可被“實”圈死,這才能“虛實結合”、“以虛代實”。
避實就虛,是一種做人的智慧。人需要老老實實,規規矩矩,但也需要這種克敵製勝的智慧,當我們麵臨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時,不妨避實就虛,圓滑一點,使事情變得簡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