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個小九妹(1 / 3)

拐過彎不到百米,就出了小山穀,但出乎辛生明的意料,仍然看不到一個人影。山穀外是一個狹長平原,地上綠色的好像全是和小山穀中一樣的草坪草,這麼大麵積的人工草坪,是哪個土豪的手筆?又不是牧草,維護成本且不說,稍一疏忽,這地方就會變成荒漠。作為農學學士,看到這辛生明很想不通。不遠處白白的一片是什麼,已經開始荒漠化的地方?辛生明幹脆把箱子扔下,推著小九往前走。寬度幾乎一樣,長度沒有盡頭,好像是一條路。但路有這麼寬?足足五十多米,隻要路麵夠結實,任何型號的飛機都可以起降,這裏不會是個試飛場吧。

終於走到跟前,辛生明發現那就是普通的黃土地,雖然平得過分像是夯過似的,看起來挺硬實,但肯定當不了試飛跑道,這地方最多能當備用機場。想想也是,試飛場是什麼地方,能讓盛棠所在的劇組借去拍戲?自嘲地搖頭笑笑,辛生明覺得自己現在越來越愛胡思亂想了,失憶後遺症之妄想症?

藍天,白雲,青山,草地,一條不知道通向哪裏的大路,隻有他和小九,和之前在小山穀中不同,平原過於遼闊,更讓人感到孤獨。辛生明心裏很清楚,以前哪怕在人潮人海的都市街頭,他也是孤獨的,因為他找不到自己的來路。

辛生明是烈士遺孤,父母都是烈士,至於是什麼樣的烈士,隻有極個別人知道但“不能說”,因為解密期沒到——辛生明甚至不知道父母的名字,也從來沒見過父母的照片,辛生明猜測父母是軍方的,因為他寄居的每個家庭都至少有一個成員有軍方背景,不是現役軍人或曾經是軍人,就是在與軍事有關的研究機構上班。

雖然是孤兒,而且父母兩邊都已經沒有任何親人,但辛生明從有記憶起就覺得世界充滿愛,許多爺爺奶奶伯伯叔叔阿姨搶著把他接回家去,每個家庭對他的態度用“視如己出”都遠不足以形容。就是——太折騰了些,辛生明記得自己小時候很少在某個家庭連續住一年以上,最不可思議的是,每次還都要遷戶口。

“錦城雖好不如歸”,隨著年齡的增長,辛生明其實有些厭倦這種寄人籬下居無定所的生活。有時甚至幻想父母其實沒有死,隻是執行一項重大的國防任務,需要隱姓埋名二十年。

楊阿姨家的小姐姐李抑揚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秘密——小時候她領著辛生明逃學去青城山拜師學藝的秘密計劃總是被楊阿姨提前發現,如果解密期五十年,如果足夠優秀也許四十年就可以獲得資格,早一年是一年。為了盡早知道父母的信息,辛生明從小就很努力,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不放過在任何領域提高自己的機會,跟著小姐姐李抑揚,辛生明竟然真的在青城裏山的天下第五大洞天“寶仙九室之天”拜師成功,而且身手被稱當代第二人——李抑揚讓他打敗其他所有人然後向她認輸。醫武不分家,順便學了中醫。

楊阿姨是民樂大家,但李抑揚隻願意偶爾打打鼓敲敲揚琴,楊阿姨隻好逮住老實聽話的辛生明使勁灌輸,所以辛生明會演奏絕大部分的民族樂器。當然,按照楊阿姨的標準也隻是會,楊阿姨說工科男太難教,早知如此不應該讓他學木匠,匠氣太足。是的,辛生明會做木匠活,手藝還相當不錯,身邊的旅行箱和小九睡的嬰兒車都是他親手做的。

辛生明寄居過的所有家庭都對他很好,但總有親疏,最親的肯定是楊阿姨一家。說是李伯伯跟他爸是鐵杆,楊阿姨跟他媽是閨蜜,有著雙重關係,所以上麵指定他們作為辛生明的第一監護人。辛生明最早的記憶就是在楊阿姨家住的——楊阿姨說辛生明那時在他們家住了兩年,上小學後被別的家庭接走,當時李抑揚還大哭了一場。楊阿姨家一直有他的房間,青城裏山有一棟他自己建的小木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楊阿姨家就是他的家,青城裏山也是他的家,李抑揚是他的雙料親姐姐。

但還是那句話,“錦城雖好不如歸”,辛生明一直在尋找終極三問第二問的答案。從小到大填表格,楊阿姨說籍貫那欄填“青田”,所以辛生明高考後沒選擇京城的大學,非去了臨安。因為除了籍貫姓氏,辛生明隻有一條尋根線索:他們家男孩成年前都要學一門老手藝,他準備從這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