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宅與水
流水的形態
中國的陽宅大多建立在河水旁邊。河水的走向形態對人們的生活有重要影響。因此,先哲很注意流水,劃分成不同類型。
1.幹水成垣
大江大河由上而下流過來,直瀉而不回頭,這樣的地點,風水術認為不宜建城鎮。當流水環繞如套,方是好地形。有訣雲:“龍落平陽如展席,一片茫茫難捉摸。平洋隻以水為龍,水纏便是龍身泊。”江河的主幹回繞,垣內即可修建陽宅。回繞越大,明堂就越大,得到的陽宅麵積就越大。
2.枝水交界
右前一條大江自右向左,右後一條大江亦自右趨左,兩江合流,屈曲而去。龍虎交鎖,左右朝抱,束氣結咽,似仙人仰掌,如一盞杯。俗語雲:水要有分有合,氣要方洽方真。
3.曲水朝堂
宅前有曲水綿延而至,三五周匝,雙雙回頭,朝顧宅地,重重結咽,兜收形勢,繞青龍,纏玄武,水聚氣秀,吉。但是,水太深太闊則氣蕩,水太窄則氣促。
4.順水曲勾
有曲水橫來到頭,卻於盡處作仰勾。不疏密,不牽拽,摺摺整肅,抱纏宅地,宜於居住。
5.遠水幸秀
曲水朝堂,彎彎就身。又有客水從遠處流來,似朝拜之形。這樣的宅地能從多方受益。
6.水城反跳
凡真氣所聚,砂水必然歸向宅地,如拜如揖,回頭如勒馬,俯伏如眠弓。反之,如果左來而右去,右來而左去,前來而後反,後來而前反,前來如倒書人字,後來如順書人字,源頭水尾並無兜收勾回之勢,則為水城反跳,這樣的地形不太好。
7.水山逸秀
秀峰聳立在前後,綠水環抱宅在前,風景優美,宜於養生。
8.常見的十二種水形
這十二種水形各有利弊。
前抱水實際是玉帶水,吉。
兜抱水,水由西而東,由上而下,由東而西,村民用水很方便。水如城垣,村民很安全,陌生人不容易進入村中。
重抱水在宅前,可以調節氣候,增多負離子,空氣清新,還可發展養殖業、魚業。
鉗水,宅兩端有水注入幹水,居者安定,飲用便利,生態很好。
乙字水,如果住宅在流水的下端,容易受到洪水潰堤的危害。應當把宅基選在水道彎曲之地,或者在水北建宅。
直流水,風水師認為“氣”走了,其實不然。流水直行,民宅在水邊,隻要安排適當,仍可以得“氣”。有水就有“氣”,水給人帶來很多好處,交通和資源都依賴於水。
橫水,同直流水。一般情況下,在水北居住為宜。古代稱山南水北為陽,陽宅宜於在陽。
拖腳反水,水由東而西,由上而下,折頭無情而去。居者能夠受益於水,但沒有最大限度的受益。
反弓水,對居者沒有什麼不良影響,隻是受益不多。且水道反叛而去,給人以“無情無義”的感覺。
交流水,水道容易發生變化,應當加強防洪治水。由上而下的流水可能吞占大片土地,甚至可能衝垮堤防,流水的輻射對居者有無形的影響。
十字水,四方都可安宅,應當根據地勢,把宅基設置在台地。
井字水,井中的地基可能會縮小,並且要用很多精力對付水患。但是,住在中間的人也可以受到很多益處。
風水觀點告訴我們,具體情況應當具體對待。看風水,貴在實踐,不能僅僅限於紙上談兵。對待水形也是這樣,應當要考慮河流的寬窄,水的流量及四季變化,水質的清濁,還有周圍的山丘和良田,都應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
五行與水形
風水術按照五行理論,把流水形態牽強地分為金形、木形、火形、水形、土形,又創造了水形的生克關係,“金水泛濫”、“水木交流”、“火水相射”等等,完全是胡編亂造。老百姓不知道這是風水師的臆造,把五行水形當作神秘的東西,其實,水形沒有克化關係,不可能對人施以吉凶。何況,也沒有哪一條河像五行。河在流動時變化無常,我們不應當把水形絕對地歸於五行中。
水向
看水向,應當知道水從何處來,水向何方去,然後,以羅盤確定方位,便可知道應在何處點穴。如果火局山自南方丙來,而水出於戌方,向西北而去,則知是乙木陰龍,點穴必定坐子方,立向必定朝午方,蓋乙木生在午。陽龍立向宜朝長生方乃陰龍逆行之帝旺方,陰龍立向宜朝長生方乃陽龍順行之帝旺方。水流為龍,高處為地,在水之大彎大曲處立穴立向。
中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江河的流向一般由西北到東南,這是大的態勢。但是,各個地區的水向有所不同,不論水向如何,隻要對住宅有利,都是好水向。風水術主張水向的來去應當呈環抱狀,團團圍住宅地,以便流水澤惠於民。但是,風水師危言聳聽,把簡單的道理複雜化、公式化,我們如果恪守風水教條,隻會適得其反。
油位建宅
訥,據《辭源》解釋:“河流彎曲處,又水北日訥。《書·禹貢》:‘訥之言內也,蓋以皆南麵望水,則北為訥也。且涇水南入渭而訥,知水北日油。”’涇水在陝西鹹陽從北向南彙人渭水,古人稱渭水北為訥。周朝初年,周公營建洛邑,派遣殷族的眾多百姓在洛水的隈曲地帶營建宮室,史稱“庶殷攻位於洛訥”。
風水注重在河道的兩旁選址,以水流環抱之地為基(不論是水北還是水南),為什麼河訥建宅為佳呢?因為流水在由上而下衝擊時,在灣內淤積沃土,使地基不斷擴大,陽宅可以獲得寬廣的麵積。流水澤惠陽宅,百姓便於食用。而河灣的外側,由於受水的衝擊,河基不斷被掏空,麵積縮小,水流帶來的風直衝其址。從倫理上看,河灣外側有“離經叛道”“反目而去”的形態。因此,訥位為吉,如果在訥位以北有山更吉。大山擋住北風,使油地藏風得水,最適合居住。
考古發現,古代的村莊和宮殿大多選擇在訥位,說明先哲已經注意到風水,訥位原則已經實行了二三千年。
水口
晉代陶淵明在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描述了一處神秘的水口,說是晉朝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漁民劃著一條小船沿溪而行,忽然逢到了一片桃林,桃林夾岸而生,貼近兩山之間有一水口,水口狹窄,過了水口,突然豁然開闊,出現了平曠的土地,整齊的房屋、肥沃的良田,人們生活得很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