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感謝孩子折磨你——孩子是上帝送給你最好的禮物
成為孩子的快樂天使
相信每個父母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對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夠按照自己規劃好的方向成長和發展。但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自己的思想和意識,有時候,他覺得父母給的壓力太大了,他承受不了了,他就會逃,會反抗……於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了一種叫做代溝的東西。其實,我們在關心孩子成長的時候,更應該注重心靈上的引導,而不是精神上的約束。
有一個孩子,功課差極了,老師說他的智力有問題。看上去,孩子的確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個人坐在屋前的花園裏看著花草小蟲很長時間。他的父親教訓他:“除了喜歡打獵、養狗、捉老鼠以外,你什麼都不操心,將來會有辱你自己,也會辱沒我們整個家庭。”
他的姐姐也看不起這個學習成績平平、行為怪異的兄弟。他在家庭中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但是他的母親愛他,她想如果孩子沒有那些樂趣,不知道他的生活還會有什麼色彩。她對丈夫說:“你這樣對他不公平,讓他慢慢學會改變吧。”丈夫說:“你這不是教育,你會毀了他的一生。”但她卻固執己見,他是她的孩子,需要她的安慰和鼓勵。
她支持孩子到花園中去,還讓孩子的姐姐也去。母親耍了一個小心機,她對孩子和他的姐姐說:“比一下吧,孩子,看誰從花瓣上先認出這是什麼花?”孩子要是比他的姐姐認得快,媽媽就吻他一下。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事,他回答出了姐姐無法回答的一些問題。他開始整天研究花園裏的植物、昆蟲,甚至觀察蝴蝶翅膀上斑點的數量。
對於妻子的做法,她的丈夫覺得不可理喻,認為那種憐愛是無助無望的,除了暫時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無益處。
但是,就是這位醉心於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後成了有名的生物學家,創立了著名的“進化論”。他就是達爾文。
如果說父母是太陽,那麼孩子就是向日葵,他總是渴求陽光的方向,所以把父母當成了自己情感依托的天堂。但是,如果父母沒有很好地把握自己對孩子的教導,就可能將孩子引入歧路。
所以,為人父母,請盡量做一個孩子心目中快樂的天使吧。即使他不愛說話,也要積極與他交流;即使他變得很自卑,也要讓他意識到這個世界還有陽光;即使他不再懂得愛了,也要將他懵懂的意識喚醒,讓他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你的心引領著他的心,你的快樂感染著他的快樂,千萬不要將自己思想的陰霾傳染給孩子。那樣,等於你將一顆毒瘤注入了另一個健康的靈魂裏。
任性是孩子的天性
任性是大多數孩子的天性。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還是個孩子。其實,孩子的任性並不可怕,隻要我們換位思考,從孩子的真情實感出發,與孩子像朋友般地交流、溝通,就能在任性中體味到育兒的無限樂趣,喚醒你沉睡已久的童心。
“天下沒有不任性的孩子”,相信每個養育過兒女的人都能體會到,一旦小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會變得非常任性。你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還經常“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大人的惱怒之上”。比如,你不讓他去做某件事情,表現出不高興或者嚇唬他時,他往往會因為你顯現出類似的表情而更加開心,更加熱衷於去做不讓他做的事情。
於是,很多人在做了爸爸媽媽之後,便開始叫苦不迭,埋怨自己的孩子太不聽話,不聽管教,繼而說自己的孩子太任性,殊不知,這樣的家長大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沒有正確認識孩子的任性。
其實,孩子的任性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至今還沒有聽說過有哪個孩子自出生後就一直很聽家長的話,完全按照家長的意願去生活的。相信如果真的碰到這種孩子,家長又會著急了,害怕自己的孩子沒有主見,長大後不能脫離自己獨立生活。因此,孩子小時候有些任性,是每個孩子成長中的必經之路。做家長的不能一味埋怨或者打罵孩子,而是應該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認識到雖然身為家長,除了需要悉心照料孩子外,還要明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想法設法去和孩子成為朋友,以孩子的視角去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從他們的感受出發,來處理孩子的任性問題。
暢銷書《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如何說孩子才肯聽》一書列舉了幾個十分生動的親子對話場景,我覺得很有必要說來與家長朋友分享:
孩子:媽媽,我累了。
媽媽:你剛睡過午覺,不可能累。
孩子:(大聲)我就是累了!
媽媽:你不累,就是有點犯睏,趕快換衣服吧!
孩子:(哭鬧)不,我累了!
孩子:媽媽,這好熱。
媽媽:這兒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熱。
媽媽:我說過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熱。
孩子:這個電視節目真無聊。
媽媽:不會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這個節目真傻。
媽媽:不對,這多有教育意義。
孩子:這個節目真爛!
媽媽:不許你這麼說話!
相信類似於上麵的對話家長們都有所經曆,但是你發現問題的所在了嗎?你是不是也如此不理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在表達他們真實的想法的時候,你還是沒有體會和顧及到孩子的感受,而是一味地用自己的感知和看法來要求孩子,並且認為孩子就應該遵從自己的想法,理由是:你的經驗比他們多,你完全是出於對孩子好的目的而這樣做的。
這就是問題的症結所在。做父母的總是無微不至地去照顧自己的孩子,並且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從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並且為孩子扣上任性的“罪名”。其實,隻要我們轉換一下思維,將自己和孩子看成兩個獨立的個體,像交朋友一樣與他相處,發自內心地去體會他的感受並對其有理的認可,就會對孩子是不是真的任性這個問題有新的認識。
同樣是上麵的問題,如果我們這樣想:“雖然你剛睡過午覺,但你仍然覺得很累”或者“我覺得冷,但你覺得這裏熱”又或者“你好像對這個節目不感興趣”等,這樣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肯定會出現不一樣的效果。同時,你也不會覺得你的孩子特別任性。久而久之,你和孩子之間便會形成一種遇到問題互相商量的良好關係,親子關係會形成良性循環。
孩子是任性的,孩子也是最可愛的。自從有了孩子,每一位媽媽都變得更加年輕,每一位爸爸也開始變得更加細膩。見證孩子的成長,除了讓我們感到開心以外,還讓我們回想起許多兒時的趣事。在職場上奮鬥的我們,回到家中,看到孩子親切的笑臉,縱然有幹百萬的壓力,也會拋之腦後。
我的一位朋友,女兒今年9歲,很任性,但是也很可愛,小小的腦袋瓜裏經常進發出一些奇異的想法。比如前陣子看紅極一時的國產大劇《潛伏》,因為是斷斷續續,小朋友隻看了其中的一些片段。有一天她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我終於知道翠平和則成原來是假夫妻,”停頓一會兒,她又補充道:“但後來變成了真夫妻。”
“你怎麼知道的?”媽媽問。
“因為翠平說:‘不許你跟著別的大母雞。’我是從這句話裏猜出來的。”
聽到女兒如此的回答,媽媽也感到非常好笑,於是她問道:“那你知道《潛伏》是講什麼故事的嗎?”
小朋友自信滿滿地回答:“知道。就是有兩個黨,一個好黨,還有一個壞黨。則成是好黨的,但他在壞黨裏做奸細,為好黨偷情報。”
看到孩子這樣高度精辟的總結,相信每一位讀者都忍俊不禁了。是啊,孩子的世界總是簡單而又充滿著美麗的色彩。他們用充滿童真的眼神看待這個世界上的萬物,成人眼中非常複雜的事情,他們卻可以用十分簡單而又正確的方式去解釋;孩子們所獨有的想象力又是那樣的讓大人們羨慕。世俗的生活讓我們擁有了太多的思維定式,而孩子的大腦中卻沒有這些禁錮。因此,和孩子在一起,我們會感到無限快樂。
與孩子在一起生活,你可根據自己的喜好為孩子起各種各樣的小名,體味愛與被愛的幸福;與孩子在一起生活,你可以每天感覺生命的新活力,每晚可以在被子裏撓癢癢,聽竊竊的嬉笑,可以得到最甜蜜的親吻、最溫柔的擁抱;與孩子一起生活,你再也不用擔心孤單,你們可以一起做各種各樣的遊戲,一起吹肥皂泡、放風箏、挖沙洞,或者在雨地裏跳水,讓你重拾兒時的歡樂;與孩子在一起,你可以不顧一切地發傻歡笑,即使那天老板罵人,或者股票跌得一塌糊塗;與孩子在一起,你便有借口,可以在星期六早上看動畫片,看迪斯尼電影,對著星星許願;與孩子在一起,你還可以成為偉大的英雄,從車頂上取下飛盤,從腳踏車上取下助輪,從手上挑出小刺,給遊泳池放水;與孩子在一起,你還可以受到大學裏得不到的教育:心理學、護理學、司法學、溝通學……總之,與孩子在一起,可以讓你充滿成就感,看到孩子一天天長大,你會感到十足的幸福;看到孩子成功,你會比看到自己成功更開心,這就是為人父母的天性。
養育孩子的過程是漫長而充滿艱辛的,麵對孩子的任性,我們有時會感到非常無助,然而,正是因為這個過程很漫長、很複雜,當我們回首和孩子共同度過的時光時,總是感到很快樂、很幸福。
當孩子在第一篇作文中記下“我愛爸爸,我愛媽媽”的字樣時,當身處異地的父母在節日裏接到孩子祝福的電話時,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會感到無比的激動與驕傲。因此,讓我們大膽地感受孩子的任性,在任性中體味育兒的快樂吧!
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
當孩子生病,身體難受時,做父母的心裏其實比孩子更難受。尤其是做母親的,看到自己心愛的寶貝可憐的樣子,更是心痛萬分。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我兒子現在1歲8個月,虎頭虎腦,是我們家中的小寶貝。前兩個月,一連病了好些天,害我一個月內帶他去了5次醫院!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做母親的艱辛。
說起來也不是什麼大病,就是感冒發燒,在成人眼裏是再普通不過的小病了。如果是大人,相信大家都是自己去藥店買上兩盒感冒藥吃下便可治愈。可是病一旦在孩子身上,父母便會加倍重視。一來小孩不會說話,有苦說不出,要麼蔫蔫的,要麼就是放聲大哭;二來看著孩子可憐的樣子,做父母的更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恨不得病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可是,就是這簡單的感冒發燒,讓兒子第一次嚐到了輸液的味道,而且一嚐就是5天!
可憐的小家夥第一次輸液,根本不知道輸液是怎麼回事,隻是感覺到頭上不自在,時不時就要用手去抓輸液管。我自然是緊緊按住他的小手。可越是如此,孩子越覺得自己的行動受到了莫大的限製,便是號啕大哭個不停!看著他難過的樣子,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用盡了各種辦法來哄小家夥開心,轉移他的注意力,可他就是不聽也不看,隻顧哭。可能我家寶寶是屬於反應比較大的那種類型,從剛開始紮上針,一直到輸完液,差不多五十多分鍾的時間,他一刻也沒消停,一直在放聲大哭。
當時的我心如刀絞,一方麵心疼寶寶,希望讓他安靜下來;另一方麵又在悔恨自己平時對孩子照顧不周,總是在責備自己:如果自己平時多關心一下寶寶,注意不讓寶寶受涼,可能寶寶就會免去這場“災難”……
不過,還好,有了第一次的“經驗”,第二天,寶寶明顯好了很多。總算在輸液期間能夠安靜下來了,於是我也有了機會與身邊的媽媽們來交流,談到家長們看到孩子生病的心情時,大家的心境都大同小異:
“看到他生病,我恨不得自己代替他。”
“剛才我們輸液起了個大鼓包,看到孩子又被紮了一針,真比紮在自己心上還難受。”
“你們隻是爸爸媽媽跟著,我們連爺爺奶奶也來了,讓他們在家等著,非不同意,說看不到孩子不放心!”
“哎,我昨天晚上整整一晚上沒睡,孩子燒得厲害,半夜跑來掛的急診。”
“這孩子一生病,比自己生病還難受,不光看著他可憐,還看得大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