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幸福的感覺不是長久的,密友的行將遠行、歲月的無情流逝都會使我們感到莫名的悲哀。但我們何不珍惜跟前的幸福,即時享受幸福生活的每一刻,密友在時的每分鍾我們都是幸福的,何不讓這每分鍾如酒精似的幸福都燃燒鹹淡藍色的火焰,不留一絲渣滓?而歲月的流逝更使我們多了一份人生閱曆,添了一絲懷舊情緒,這難道值得令人追悔嗎,自給自足,自己是一切,這就是幸福最主要的品質。我們無須過多重複亞裏士多德的名言:"幸福意味著自我滿足。"當一個人確信自己不能依靠其他人時,生活的重負和不利的處境、危險和煩惱就不僅難以計數,還不可避免。 追逐名利,飲酒狂歡,生活奢侈,所有這些都是通往幸福之路的最大障礙。它們會改變我們的生活,使我們享受到種種樂趣、歡快和愉悅,但它們同樣也是導致期望和幻想破滅的過程,而不斷變幻的謊言將成為不可避免的附屬物。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道:"真正的幸福之源就在我們自身,對於一個善於理解幸福的人,旁人無論如何也不能使他真正潦倒。"所以,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對自己說:我很幸福,畢竟我們還有健康的體魄和一顆勇敢而執著的心。
《約翰·克利斯朵夫》
對於那受苦的心靈,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裏斯朵夫》永遠是一道光明。
英雄就是竭盡所能的人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隻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隻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著名翻譯家傅雷 對於那些受苦的心靈,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永遠是一道光明。它反映了20世紀初期那一代人的鬥爭與熱情,融和德、法、意三大民族精神的理想,用羅曼·羅蘭自己的話說,仿佛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的遺囑"。這部書被人稱做"現代心靈的道德史詩",愛德蒙·高斯也稱它為20世紀的最高貴的小說作品。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發散出藝術聖殿氣息的書。它的主人公就是一個音樂家,而且是以幾個德國古典音樂家,特別是以偉大的貝多芬為藍本塑造出來的音樂家形象。這裏有著貝多芬式的眼腈與對現實的觀察,有著音樂大師的體驗與靈感,有著他們內心中那可以包容宇宙萬物的奇妙的和聲。這部書以語言文字的藝術,傳達出音樂天地中的藝術,廣泛涉及藝術史領域中一些重大的現象與重大的問題,它本身就構成一十音樂藝術的世界。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有深廣文化內涵的書。它的主人公不僅是音樂家,也是思想探索者、文化研究者,他既上升到當代思想的頂峰作過巡禮,又在巴黎的文化集市上作過考察,他的經曆本身就像一條思想文化的長廊,包容了當代的哲學、曆史、社會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的現狀與課題以及對它們的見解與思考,這使小說居於高品位的層次,具有嚴肅深邃的風貌。
《約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說--應當說不止是一部小說,而是人類一部偉大的史詩,一部英雄的曆險記。它所描繪的不是人類在物質方麵而是在精神方麵所經曆的艱險,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內心的戰績。它是千萬生靈的一麵鏡子,是古今中外英雄聖哲的一部曆險記,是貝多芬式的一闋大交響樂。
這是一部昂揚著個人奮鬥精神、人格力量的書。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反抗、進取、超越的形象,他通過頑強的奮鬥,衝出了貧窮的市民階層的狹隘,突破了德國小市民庸俗、虛榮、麻木、鄙陋氛圍的窒息,排除了上流社會冷酷現實與金錢關係的束縛,超越了當代歐洲文化的傳統與現狀,而成為世界的藝術大師。他是一切偶像、一切權威的挑戰者,他是一切虛偽、低級、庸俗、保守、腐敗、消極的社會現象與文化現象的不妥協的否定者。他不迎合時尚,敢於對抗潮流,他具有強悍的個性、錚錚的鐵骨。他集英雄精神、行動意誌與道德理想於一身,他提供了一個強人的範例,展示出一個超人的意境。
這是一部洋溢著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作者讓奧裏維、安多納德以及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好幾個人物,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程度體現這種精神:對博愛人生觀的宣揚、對結合著基督精神與一切正直思想的寬容的向往、對誠摯友愛的追求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對濟世方案的探討、對締造全新社會與全新文化的憧憬、對個性發展與社會義務相結合的重視等等。正是這種人道主義精神,使作品中出現了不少溫馨動人的篇章,也使整個作品具有一種高尚博大的風格。 這並不是一部充滿了抽象觀念與枯燥內容的作品,它的藝術氣息、思想文化內涵、人格精神、人道主義熱情,都表現在十分豐滿的生活形象與人物形象之中。它的生活圖景,從德國到瑞士到意大利到法國,具有罕見的巨大規模;它的人物來自各個不同階層,都有真實的性格+特別是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既是一個超人,也是一個凡人,他有自己的情欲,有自己的過錯,有內心中的矛盾、軟弱與痛苦。由此,我們可以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既是一部發散出濃烈的文化藝術氣息、閃耀著智慧靈光的書,同時又是一幅生括的畫卷,一組人物的雕塑。凡有描寫才能的一般作家,都可以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定程度的畫卷與雕塑的性質,而隻有像羅曼·羅蘭這樣學者型的作家、思想家型的作家,而且是像他這樣對藝術史、文化史、思想史有廣博學識與精深研究的作家,才能寫出《約翰·克利斯朵夫》這樣的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地厭惡一切非人性的、矯飾和偽善的、使人的天性變成拘謹和畸形的東西,所有這一切都是羅蘭本人的特性。這就是我們從他的作品中所認識的羅蘭,那個高尚而不安定的、誠實與真摯的性格。
地球上每一個存在生命的角落都是一個純粹的、每時每刻都在決定著勝與敗的戰場。要想超脫失敗的壓榨,讓你的額頭燃放出智慧的靈光,做自己的主人、做命運的主人,你必須奮鬥。我們為什麼活著?羅曼·羅蘭說:"是為了更好地征服他,做他的主人。"
忍受痛苦是為了創造幸福。隻要明天是幸福的,就算今天的痛苦再多,再深,我們也能挺住。隻有像約翰·克利斯朵夫這樣一個激昂慷慨的、天賦著巨大意誌力和崇高目標的性格才能經得起他所遭遇的無數困厄,抵抗~切卑鄙和可憎的、滲透在社會機構的每一個細胞中的機會主義。隻有一種不可壓抑的創造的企冀,一種健全而精力充沛的肯定人生的動力,才能支持約翰·克利斯朵夫,使他能克服逆境。
著名翻譯家傅雷被克利斯朵夫的精神深深感動,於是他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隻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央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隻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所以在你要戰勝外來的敵人之前,先得戰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隻消你能不斷地自拔與更新。"
《約翰·克利斯朵夫》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奮鬥的勇氣,還給了我們去反抗一切束縛的勇氣,給了我們重新定位一切已然成為規則、習慣、製度的意識。它讓我們對一切抱著懷疑的態度,重新對自己,對生活,對社會.對書本,對一切存在的事物進行思考。
《活著》
《活著》講述了一個平常而深刻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講述了一個人忍受各種災難活下去的勇氣,講述了苦難的價值與人的偉大。
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對每一個抱怨生命平庸無聊,感歎生命脆弱無常的人來說,應該好好品讀一下《活著》。福貴"自己的一生為我們詮釋著了活著的意義:^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餘華自己認為《活著》是一本"高尚的作品",在"對人生的陰暗與冷酷極力鋪陳下",生活成了生與死的流水賬。
《活著》一麵世,就受到評論界的高度讚揚。本書講述了一個平常而深刻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講述了一個人忍受各種災難活下去的勇氣,講述了一個特定的年代裏中國人是怎麼活過來的,講述了苦難的價值與人的偉大。這是一部濃縮的個人的曆史,也是一部濃縮的人類的曆史,它教會我們透過淚水去觀察微笑,通過苦難來體會生存的樂趣,而我們也將因為走近這本書而走近我們自己,走近一個作家幽深的心靈世界。 本書秉承了中國人重"生"的觀念,是一部具有中國意味的小說,淳樸卻極具震撼力。鄉土風味極濃,但是所包含的深意就像老農臉上的皺紋刻在皮膚裏一樣刻在文章的宇裏行間。這完全是一部寫給普通人看的小說,通過閱讀這部小說,讀者可以看到中國大地上千千萬萬這樣平凡的百姓,都是這樣為了"活"而活得如此輝煌!
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種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在這種心態下,餘華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曆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語。餘華被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他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它闡釋了一個道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活著》會給人帶來一種酸楚的無窮回味。也許你沒有經曆過舊中國那段痛苦的記憶,但讀完這本書,你一定會感到肩膀上有一種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小說作者餘華在開頭的自序中寫到,"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恬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拋開一切凡俗的原因,活著不就是人生最真、最深刻的道理麼?《活著》具有一定的史詩性,這種史詩性被包裝在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之下+同時隱隱露出一股悲憫的情懷和傷感的黑色幽默。故事中的個人生存狀態和人生的苦難,在經過精簡的曆史背景裏,體現出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福貴在人生的最後年月中,與一頭老牛相伴,風雨飄搖的一生沉澱了,老人在此時顯得如此安詳,平靜。看盡世事滄桑,人生的一幕幕仿佛還在眼前演繹著,但著一切再也不會回來了。故事的結尾雖然很溫和,但頗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