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招聘的新視野
今天,任何企業或產業的生死存亡中最關鍵、最具活力的因素是人員。
通常情況下,一個公司的信用等級是根據資產負債表和定期的財務報告來判斷。然而,它卻忽略了真正的等級指標--業務潛力,員工的業務潛力。
眾所周知,在本書中也曾提到,如果公司的有形資產突然被毀之殆盡,大多數情況下公司會再次籌措資金,東山再起。然而,如果該公司員工也無一幸存,那麼它就會複興無望。人力,雖然不列在資產負債表上,但卻是所有公司必不可缺的因素。
一次,我們學院新來個棒球教練,他努力讓我們自律來堅持訓練。在訓練期間他經常重複一句名言:"任何棒球隊的真正測試是運動員的品性。"
這句話絕不是僅對棒球隊員而言,它的涵義極廣,尤其適用於公司職員。沒什麼因素比員工更重要了。
●員工第一
就在幾年前,關於員工的全部作用僅僅體現幾個表達語中,如"招聘與解職","填補空缺","提職"或"降職"。當時沒有人事部,僅有一個招聘辦公室。
擺脫舊式思想桎梏後,人的尊嚴和個人價值獲得極大地認可,所有開明的公司都把人事政策作為核心內容。
艾薩克·牛頓闡述這樣一個公式:物質質量乘以加速度等於力,從而在物理學領域掀起一場革命。經過多年的經曆與提煉,我們最後認識到一條同樣深刻的經濟規律:產品或服務乘以稱職員工就等於利潤。不亞於物理規律一樣,這條經濟規律不會招致任何惡果,有其不容輕視、不容否認的價值。
●人際工程依賴其管理人員
雖然現在重視員工已是大勢所趨,不過有些公司還是在此方麵勉為其難,行動遲緩。它們願意在機械設施上不惜巨資,以圖使自己生產條件光鮮氣派;它們寧願在購買最高端設備上傾其所有,在聘請一流的建築師、工程師、會計師和律師上一擲千金。然而,在召集培訓員工,撥正開支方向,提高生產效力上,這些公司卻百般推托,萬般吝嗇。
如果沒有充滿活力、不斷進取的員工為一堆毫無生氣的設備注入生機,盡管設備價值巨大,該公司仍會一無是處,隻不過有一筆周轉不靈、惡性自殺的設備資金而已。其未來會麻煩不斷,危機四伏。我們確信人際工程對此有起死回生之術,就如同相信如不首先懂得召集、培訓人際工程人員,就沒有人際工程的存在。
●答案是什麼?
你也許會不耐煩道,"不要小題大做,讓我們看看人際工程學的第三維度,如何解決問題。尋找答案才是我們要做的。"
我毫無異議,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朦朧之間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隻不過不願正視麵對罷了,因為我們沒有底氣找到問題症結。我們隻有斬釘截鐵、毫不含混、公開透明地宣布人力是經濟生活的首要問題後,就如同酒鬼坦白酗酒一樣後,我們才會峰回路轉,才會如夢方醒。
任何一家新公司的老板或是負責人,如果不公開承認把培養一批富於奉獻、紮實穩定的員工作為首要任務,那他要麼心存欺詐,要麼掩耳盜鈴,注定失敗破產。
當一有公司老總告訴我,他不存在員工問題,我就會提醒他亞利桑那農場有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訓:"我討厭有人說他才是妻子的老板,因為他一事撒謊就會事事欺騙。"
●誰為興盛之源?
所有公司都有一個終極目標,就是通過產品或者服務獲得認同,以便謀取利潤,打開銷路。如想在此方麵馬到成功,公司必須尋蹤覓源,聚焦利潤之因、昌盛之根。當然,你我皆知,公司壯大興盛惟一之根是擁有一支多才而強大的員工隊伍。
因此不管我們多麼求賢若渴,不管人才危機何等嚴峻,如果在培養人才方麵投機取巧,絕不是解決問題之道,而是自找麻煩,惹火燒身。
一個機構公司一有條件一定要加快招聘培訓,但不能舍近求遠,急功近利,不能貪大求全,損害質量和全局。
很多公司都有應急招聘培訓計劃來應對緊急事件,然而,它們招聘人是為了"湊數"而不是"求才",這種方法無疑是自找麻煩。這些"打了就跑的"員工上崗後,就會伺機鑽營,圖名謀利。這實際上是公司削足適履、自我扼殺的做法。《《理想的員工
不久前,我參與人際工程課題,並進行詳細徹底的研究,以便確認工作穩定的人有哪些素質。這些素質能減小離心力,防止員工在開工生產之際心態渙散,逃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