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百年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運動 第二節百年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表現形態(1 / 2)

第一章 百年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運動 第二節百年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表現形態

在西方文學發展史上,現實主義是繼浪漫主義之後,又一場席卷全歐洲的大規模的文學活動。現實主義不再重複浪漫主義的田園曲,它以康德的批判哲學為基礎,崇尚"現代尤為批判的時代,一切事物皆須受批判"的信念,以其廣泛的社會批判性作為它最鮮明的藝術表現形態。現實主義的社會批判功能的產生具有19世紀西方工業化的背景,它雖然也將其批判功能指向傳統的宗教神學,但更主要的還是以"社會良心"的角色站在工業化文明進程的對立麵,對其種種社會弊端保持著清醒冷靜的批判態度。

20世紀的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從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開始,便以追求獲取現實主義的批判功能為己任。晚清譴責小說一問世,就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發動了全方位的猛烈攻擊。譴責小說廣泛的社會批判性,就其內容而言,上抵清廷政府達官顯貴,下達革命黨人平民百姓,各種社會醜態無所不包。它對當時正在興起的社會政治革命,客觀上起到了積極的策應作用。特別是對它大膽而直率的社會批判精神,"五四"文學革命的先驅者們都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如胡適就認為:"譴責小說雖有淺薄、顯露、溢惡種種短處,然而它們確能表示當時社會反省的態度、貴己的態度,這種態度是社會改革的先聲。人必須自己承認有病,方才肯延醫服藥,故譴責小說暴露一國的種種黑暗、種種腐敗,還不失為國家將興、社會改良的氣候。"然而,需要強調的是,晚清譴責小說的社會批判性,在很大程度上隻是一種不滿情緒的強烈發泄,而不是一種對社會現實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它隻是以遊戲人生的態度揭示了種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而缺乏一種高度自覺的社會責任感。所以,它隻能產生一時的社會效應,難以深入人心、流傳久遠。

"五四"新文學的現實主義,以其強烈的理性精神和神聖的社會使命感,選擇了最具時代意義的文化批判意識,這無疑是為了迎合新文化運動社會解放和思想啟蒙的客觀要求。"五四"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批判功能,一是對傳統文化觀念的全盤否定,二是對傳統文化觀念的全麵反思。而後者,則成為支撐新文學現實主義創作實踐的理論主體。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學現實主義作家,他們作品中所選取的生活現象,都隻不過是一種文化批判意識的載體或符號。透過這些富有生命活力的藝術載體或符號,展現在讀者麵前的,是傳統文化陳腐厚重的壓抑感以及民族古老而僵化的靈魂。僅以魯迅為例,他把自己從事文學創作的主觀目的歸結為一句話:要"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入留心,設法加以療治"。而這裏所說的"病根",實際所指就是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曆史積弊。在《呐喊》和《彷徨》中,每一個人物都是一種傳統文化符號的象征,每一個故事都是一種凝重的曆史敘述,每一種表現形式都是他理性思考的藝術結晶。孔乙己、阿Q、華老栓、七斤、潤土、祥林嫂等藝術形象,他們的人格悲劇和命運悲劇,不僅具有個性的藝術審美價值,更具有社會群體的文化審視價值。魯迅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餘,更多的還是對儒家群體理性意識的深刻反思,對其長期影響國民而造成的嚴重後果給予了尖銳的批判。毋庸諱言,包括魯迅小說在內的"五四"現實主義文學,就其對當時社會以及後世的客觀影響而言,其文化批判意義要遠大於其藝術審美意義。這既是一種時代精神的反映,也是當時社會對於文學審美和藝術價值取向的一種時尚。經過魯迅等新文學作家的主觀努力,以文化批判意識為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表現形態,構成了中國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表現形態,並影響了幾代中國作家。值得注意的是,"五四"新文學的現實主義,並沒有展開像西方現實主義文學那樣直接涉及社會生活矛盾的大規模的社會批判行動。雖然也有部分作品接觸到了現實社會的某些矛盾層麵,但因創作主體未經過充分的人文精神洗禮,他們對於現實與現實構成的理性認知缺乏現代意識的明確性。在他們的作品中,現實的矛盾衝突隻不過是傳統文化基因的現代表現,他們不可能從這種現實的觀感中,體驗到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所暴露出來的人性的醜惡。因為他們沒有經曆過工業文明,更不會盲目地去批判或否定這種文明本身的局限,所以他們作品表現出的由現實矛盾而萌發的人道主義同情心,很難達到魯迅文化批評小說那樣的思想深度以及持久而深遠的社會影響(如鬱達夫的《薄奠》就無法同魯迅的《祝福》相比)。換言之,"五四"新文學的現實主義,缺乏現實批判的社會物質基礎。當然,很多所謂現實批判的作品,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一定的文化批判意識。這從一個側麵說明,"五四"新文學的現實主義(實際也包括以後的現實主義文學走向),如果脫離了文化批判意識的核心準則,就不可能取得讀者的認可和藝術上的成功。後來巴金現實主義創作思維的轉變,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眾所周知,巴金是一個無政府主義的信仰者,他早期的作品如《滅亡》、《愛情三部曲》等均是以無政府主義的社會理想而展開社會批判的(他把政府看成是阻礙社會發展的主要原因,個人英雄主義與腐敗政府之間的矛盾衝突構成其現實批判的主要內容),但並沒有引起社會對他和他作品的足夠重視。但他將創作的思路調整到對傳統文化最基本的單位--家族與家族的理性思考與全麵反思時,他的《家》、《春》、《秋》以及《寒夜》,才以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深刻的文化批判意識,將自己推上了中國現代文學巨人的行列。這充分證明了,中國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的文化批判意識,本質上是在重複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所從事過的啟蒙主義的思想使命,其思維意識的滯後性,是中西方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的顯著差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