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文革文學“的客觀意義與審美價值 第一節“文革文學“的曆史局限與時代成因
劉納女士的這種說法值得深思,對於"文革文學"政治化的特征,人們早已達成了共識,而對"同時存在的另一麵現象'政治文學化'則還沒有予以充分的、足夠的關注"。我在《百年文學與主流意識形態》一書中就曾明確地指出過,"文革文學"是新中國"十七年"文學的自然連續,是以史詩性藝術書寫方式去凝固政治意識形態正確理念的顛峰狀態。政治與文學一體化的時代大趨勢,直接造成了文學對於政治的依賴和承載。但是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學術理論界不能把"文革文學"的政治文學化,當做一種孤立的現象加以對待,而是應該把它與"十七年"文學聯係在一起通觀考察,才有可能將其政治文學化的曆史成因解釋清楚。易光先生認為"文革文學"對於"十七年"文學既有繼承又有否定,從純粹理論的角度上來看,他的觀點好像是非常公允且不失中庸,其實仔細深究一下便可以發現,"文革文學"對於"十七年"文學的否定,隻不過是形式概念上的置換;而它們之間價值觀念的繼承,才是本質要害之所在。我們不妨來做一比較:"十七年"文學在經曆了三次大的文藝整風運動(批《武訓傳》、批胡適和批胡風)之後,它的價值取向已經被憲法賦予了鮮明的意識形態使命感。文學藝術不是作為獨立的審美形態而存在的,而是成為形象化地再現革命曆史"原貌"的藝術工具。在"十七年"文學創作中,革命戰爭題材與農村社會主義改造題材的作品占絕大多數,這是因為:其一,隨著革命戰爭年代的硝煙散盡,為了不使那些從國統區過來的人和新中國年輕的一代淡忘創業的艱難,需要文學以其自身的特點去藝術地描述過去的曆史,故而產生了像《紅旗譜》、《紅日》、《保衛延安》、《林海雪原》、《鐵道遊擊隊》、《平原槍聲》、《黎明的河邊》、《青春之歌》、《紅岩》等大量反映革命曆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其二,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切換,是新中國所麵臨的最為艱巨的現實任務,需要文學以極其強烈的政治激情去營造一種理想主義的農村生活模式,因此產生了像《三裏灣》、《風雷》、《山鄉巨變》、《鐵木前傳》、《創業史》、《不能走那條路》、《李雙雙小傳》、《鍛煉鍛煉》、《豔陽天》等大量反映現代農村變革題材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客觀效應與審美意義,並不在於它們寫作自身的"真實性",而是在於它們藝術創意的"虛擬性"。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斷言,新中國龐大的讀者群體對於革命曆史和現代使命的感性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從這些作品中所獲得的。文學創作也在某種程度上,被作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演變成了現實政治的形象教課書。劉納女士一再強調的"文革文學"的政治文學化傾向,其實在"十七年"的文學創作當中,就已經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文革文學"的政治文學化傾向,是對"十七年"文學政治理想主義價值觀念的合理繼承與完美再造。如果我們以科學的理性精神去重新回顧"文革文學"現象,便可以清晰地發現"文革文學"時期的專業作家人數銳減,文學作品的數量也是屈指可數的。從作家隊伍的構成特點來分析,一批狂熱燃燒政治激情的青年作家取代了他們的前輩,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壇的絕對主宰者,甚至於群體創作的社會時尚也風靡一時。從作品麵世的實際情況來考察,長篇小說、敘事長詩和電影文學劇本的總量也不過三五十部。我們完全有理由說,這是一個極其荒謬與怪誕的文學時代,幾億人口就看那麼幾十部文學作品、幾部電影、幾個樣板戲,中國人的藝術趣味以及業餘生活是多麼的匱乏和單調。但是換一種角度再來加以思考,我們發現"文革文學"的這種尷尬狀況,其本身就體現著當時的執政者強化政治文學化"精品"意識的主觀意誌。我這裏所說的"文革文學"的"精品"意識,指的並不是藝術審美上的"精品"意識,而是政治理念上的"精品"意識。"樣板戲"的"樣板"兩個字眼,已經把倡導者的明確意圖詮釋的十分直白了。重讀"文革文學"的作品文本,總體感覺它們就是"十七年"文學創作的合理延續。如果說它們之間真有什麼區別的話,我認為這個所謂的區別就在於:"文革文學"用極其有限的少量作品,最大程度地膨脹了那個火紅年代中國人的政治理想。當然,在創作題材的選擇方麵,"文革文學"確有與"十七年"文學的不同之處--描寫革命戰爭史詩性的宏篇巨著,基本上被剔除出了文學創作的固有領域(郭澄清的《大刀記》和李心田的《閃閃的紅星》勉強夠格),而反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艱難曲折性的所謂現實主義作品(如浩然的《金光大道》、克非的《春潮急》、李雲得的《沸騰的群山》、張永枚的《西沙之戰》、郭先紅的《征途》、張抗抗的《分界線》以及集體創作的《虹南作戰史》、《牛洋田》等),則全然成為了"文革文學"的表現主體。革命曆史題材與革命戰爭題材被"文革文學"的拒絕與排斥,固然有"四人幫"歪曲和否定革命曆史的某些既定因素,但這裏麵同時也包含了一種時代的必然性。因為在當時執政者的思想意識裏,拿槍的敵人已經被完全消滅,而對現實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事業構成真正威脅的,應當是來自於那些隱藏在革命隊伍中的階級敵人。"十七年"文學之所以會在"文革"時期受到冷落和批判,其原因不外乎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都是表現革命曆史與革命戰爭題材的,這在執政者看來無疑會使人們一味地沉湎與陶醉於過去的勝利之中,而忘卻了眼前階級鬥爭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文革文學"把它的注意力從"史詩"轉向了"現實",用純粹的政治理念去投影於這個主觀意念上的"現實",進而給讀者造成深刻的視覺效應。珊代農民被塑造成中國現代社會主義革命的主體力量,他們的階級覺悟直接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曆史進程,知識分子是產生資產階級的思想溫床,必須到貧下中農中間去接受他們的再教育,否則就會有滋生資產階級的巨大危險。別小看那一二十部小說作品,它們所釋放的社會能量卻是極大的。人們在無法選擇閱讀對象的藝術貧困時代,在思想意識極端躁動不安的情緒狂熱時代,從貧乏的作品中虔誠地汲取著政治理想主義的藝術養分,同時也培育著政治文學一體化的審美趣味。完全以政治的實際需求出發,使文學成為政治的教科書,這就是"文革文學"政治文學化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