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在國內的時候,是個有些"冷麵"的記者,無論麵對什麼樣的對手,總是胸懷"替天行道"的悲壯,洋洋灑灑一路寫去,少有猶豫和憐憫的時候。可是現在,麵對這些留學生,我的心裏充滿了複雜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壓抑著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一百多年來,中國已經掀起了多次留學高潮,每一次都有著它獨特的曆史和社會背景,給國家和個人命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有數字表明,從19 78年以來,我國已經有70萬人去海外留學,其中有17萬人已經學成歸來。我國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有77%的校長、80%的兩院院士都有過出國的經曆,71%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學基地的主任,也曾經在海外深造。可是我寫的這一次卻不同於以往:留學的主體是一批獨生子女。盡管出國目的形形色色,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出人頭地--要麼是為家庭,要麼是為自己。這樣的願望能不能達到,或者是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達到,讓我們不妨來看看現實給我們的答案。
盡管在采訪中一再提醒自己:我要做的僅僅是把事實呈獻給讀者,因此必須與被采訪者拉開距離,保持冷靜,可是我最終沒有能夠做到:我畢竟是一個母親,家裏有一個和他們年齡相當的女兒。所有的留學生都多多少少要對家裏撒點謊,可是在這樣人地生疏的異國他鄉,他們卻對我很信任,滔滔不絕地告訴了我許多真實的故事。我被他們的故事所震驚,並小心翼翼地掩蓋這樣的震驚。可是紙終歸包不住火。這些孩子們最終會想起我是個記者,我會把他們的這些故事寫成文字,拿去賣錢掙稿費。他們不知道,我現在實在是很為難。把這些故事寫出來告誡社會,是我的責任。但是這些故事一旦被人知道,會對他們的一生和家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卻不大好預料,何況此時此刻,國內對於"留學垃圾"的聲討正方興未艾。於是我決定用這樣的一種體裁來寫這本書: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實的,而人物的名字卻不一定。
我也要提醒那些做父母的:不要以為書中的人物"不像"您的孩子,您就大鬆一口氣。事實上大多數父母生育並養育了自己的孩子,卻根本就不了解他們。
一位國外的朋友又提醒我了:No,they are not younger child,they are young people.
是的,他們已經不再是孩子,而是走向了世界的年輕人。他們的世界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定型,將擔負起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泱決大國的未來,在中國組成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殊社會--獨生子女社會,並且繼續在這個社會中表現他們"出人頭地"的願望。麵對今天的社會對於他們的紛紛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