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你自己(1 / 3)

一,認識你自己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打多相人格檢查表(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結果很多人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製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大多數算命先生都是使用這一招,讓人們深信不疑。現在你知道了這個心理學常識,就可以用來辨別生活中所謂的"算命先生"。

趣味實驗:

1. 斯坦福監獄實驗

◎實驗原理:人的角色影響著心理和行為

◎實驗主持人:美國斯坦福大學津巴多教授

◎實驗對象:自願的大學生

◎實驗過程及結果:

1973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教授設計了一個經典的模擬實驗。在實驗中被試者(實驗對象)是學校隨意安排自願參與實驗的24名實習生,他們被安排到斯坦福大學心理學係大樓的地下室內的模擬監獄內,津巴多教授隨機地把這些誌願者分成"犯人"組和"看守"(警察)組。研究他們在模擬得非常逼真的監獄中作何反應,並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觀察和研究。這就是後來我們常說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實驗正式開始後。一切都是模擬正常的監獄裏的情境,"看守"一方給"犯人"一方戴上手銬,帶到一個地下室"臨時模擬監獄"裏。在這裏,"犯人"們會切身經曆真正的犯人才會碰到的事情,如戴著腳鐐手銬、"犯人"不再有姓名隻用分到的號碼稱呼、每名"犯人"分別關入隻有一張床、一個門洞的單人牢房。而"看守"組也裝備得和警察毫無區別:身著警服,手拿警棍,輪流在裏麵值勤。

津巴多教授通過閉路電視和錄音裝置來觀察"犯人"和"看守"的行為與談話,並定時與他們進行個別談話和交流,從而獲得實驗信息。

僅過幾天,"看守"和"犯人"們的表現便越來越"專業化":"看守"組漸漸學會了從侮辱、恐嚇以及非人性地對待"犯人"組成員中獲得樂趣,不時地命令他們做俯臥撐,拒絕他們上廁所的要求,以及各種虐待狂似的行為;而"囚犯"組最初進行了反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角色的進入,他們逐漸變得被動、情緒低落,並陷入了無能為力和極度沮喪的地步,他們的脾氣變得像個火藥桶,一碰就著。每個"犯人"的心情糟糕到極點。這個實驗原本計劃進行兩周,然而沒過幾天就有扮演"囚犯"的學生提前要求結束實驗,六天後,有一半扮演"囚犯"的要求釋放,因為他們每天都焦慮不安,心煩意亂,感情幾乎達到了崩潰的邊緣。因此,津巴多被迫停止了已進行六天的實驗。

◎實驗聯想:

實驗被迫終止了,然而,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人的社會角色地位的改變,將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換句話說,人的社會角色影響著他的心理和行為。這是因為你身邊的人根據他所處的角色給你暗示,使得你也隨之變換了行為方式。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在理解一個人的行為時,不僅可以通過他平常的言行來了解他,還可以站在他所處的社會角色來理解他的行為。舉個例子,同樣是一個人,麵對自己的兒子和父親時的感受和表現肯定是不一樣的;她在工作中當經理和在家裏當妻子的表現也不會相同。我們也可以理解有人一步升天就看不起之前周圍的人,有的人失意後變得異常消極......因為,不同的角色賦予一個人的權利是不同的,周圍人對他的期待也必定不同,這些無形的東西都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和行為。

所以,一個人要想活得輕鬆、愉快,保持良好心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身份的變化,敢於直麵人生,經常掂量自己,正確評估自己,準確定位,將自己那半斤八兩秤準,真正做到"人貴有自知之明",客觀而正確的態度看待事情。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然而,能否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卻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多人看別人都看的很清楚,別人有怎樣的缺點,怎樣的不對,一清二楚;而看自己卻總好像霧裏看花,怎麼也看不清楚。外國有篇童話故事的大概是這樣講的:人們身前身後各有一個小包,把別人的缺點裝在胸前的小包裏,而把自己的缺點放在身後的包裏。所以一低頭就很容易看別人,而看自己就顯得困難多了。

我們要學會少受外在暗示的影響,隻有這樣,你才能認清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