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耐人尋味的情感(1 / 3)

十七.耐人尋味的情感

圖:《維吉·勒·布蘭夫人和她的女兒》 維吉·勒·布蘭

--還有什麼比母愛更無私,還有什麼比情感更耐人尋味。

理論加油站: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1973年8月23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裏,兩名犯有前科的歹徒--歐陸森與歐佛森綁架了這裏一男三女四名銀行職員,並且挾持人質長達六天(約131小時)之久。當時,警方很快就到達了現場,迅速在銀行外荷槍實彈實施了包圍,並派出談判專家與劫匪交涉。可是事件還是僵持了許久,劫匪叫警方先撤走,警方不肯,於是這兩人時不時的向外放空槍,為此,全市的人都很緊張。第六天時,雙方談判才有了一點進展,綁匪把四個人質推出來,沿著警方指定的一條路逃走。這時警察追了上來,想救人質,也想抓綁匪。這時怪事發生了,四個人質卻掩護綁匪逃亡,大聲叫匪徒逃命,其中一個女人質還挺身替匪徒擋槍。

更讓人吃驚的是,這起事件發生幾個月之後,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兩個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據說,當中一名遭挾持的女職員克麗斯汀娜,後來與綁架她的綁匪歐陸森,在其服刑期間訂婚。

這整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們的研究熱情,他們想要了解在綁架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是怎麼回事。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事件並不是特殊個案,而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這就是著名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由來。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叫人質情結,是指犯罪的受害者對罪犯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他們的一種情結。在被劫持的這段時間裏,被挾持者最先受到來自劫匪的生命威脅,在潛意識裏逐漸放棄對劫匪的抵抗,當劫匪對被劫持者表現出關懷的情緒和行為時,如允許被劫持者小範圍內活動,吃東西等,受害者會逐漸對劫犯產同情與認同,甚至有崇拜的心理,直至最後站在劫匪的角度看待整個事情,衍生出共同依賴的現象,認為彼此的命運是不可分的。

無獨有偶,2006年,奧地利維也那少女納塔什察的八年被綁架案的偵破,再次向世人印證(納塔什察曾有多次機會逃離綁匪的魔爪,但事後她卻向外界聲稱自己不逃跑是因為怕綁匪受到情感上的傷害),斯德哥爾摩情結的強大力量。

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依賴性強的人和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種對傷害自己的人不怨恨,反而抱有認同、崇拜甚至喜愛的正向情緒不免給人一種稍嫌扭曲的感覺,但也說明人是一種感性的動物,我們時時刻刻都需要情感,而這種必需品在危難的情形下越發顯得彌足珍貴。

趣味實驗:

1.宣言的秘密

實驗原理:更多的時候,人是一種感情動物。

實驗主持人:美國心理學家哈特曼

實驗對象:某個城市裏的居民

實驗過程及結果: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特曼曾做過一個有名的調查實驗,至今仍廣為流傳。在一次選舉之前,為了發現選舉時情緒和理性這兩種效應對人們行為的不同影響人們作對比,他把一個城市裏的居民劃分為三部分,總的目的都是勸說居民投某一政黨的票,但所給的宣傳品內容不同。哈特曼準備了兩個內文相同的宣言,其中一個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生動的描寫了這個黨如果在選舉中失敗將會產生的悲慘後果;另一宣言則用理性思辯的方式來說明該黨失敗後所造成的不可收拾的局麵。然後,他把這兩個宣言同時印發出去。

結果,在散發具有感情色彩宣言的地區,選民投票讚成的人數明顯地多於散發理性宣言的地區,而在什麼宣言也沒散發的地區投票讚成的人數最少,據此,哈特曼做出的結論,帶有感情色彩的宣傳比理智宣傳更能影響人們的行為,情感號召比理性號召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