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道德的選擇題(1 / 3)

二十.道德的選擇題

圖: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魯本斯 油畫 243 x 210 cm 現藏費城美術博物館

--在正義和強權衝突時,我想,我們心中都應該有個榜樣--普羅米修斯。

理論加油站:海因斯盜藥

芝加哥大學道德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科爾伯格是認知結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他根據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提出了"道德兩難法",在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在芝加哥大學所做的研究工作圍繞著這樣一個主題:一個兒童是怎樣從無道德意識而變為有道德觀的。他想證明的是,人的道德判斷能力是在兒童時代分階段發展起來的。換句話說,一個兒童隻有達到了一定的智力水平才有可能發展那一階段的道德觀。

科爾伯格有個最著名的實驗故事,講的是:歐洲有個婦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隻有本城有名的藥劑師新研製的藥能治好她,配製這種藥的成本為200元,但銷售價卻要2000元。

這個病婦的丈夫海因斯到處借錢,可最終隻湊得了1000元。海因斯懇求藥劑師,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將藥便宜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帳。藥劑師不僅沒答應,還說:"我研製這種藥,就是為了賺錢。"

海因斯別無它法,隻能在晚上撬開藥劑師的倉庫門,把藥偷走了。

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當這樣一個道德兩難故事呈現給孩子們之後,科爾伯格圍繞這個故事提出了一係列問題,讓兒童討論,以此來研究兒童道德判斷所依據的準則及其道德發展水平。

1.海因斯應該偷藥嗎?為什麼?

2.他偷藥是對的還是錯的?為什麼?

3.海因斯有責任或義務去偷藥嗎?為什麼?

4.人們竭盡所能去挽救另一個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為什麼?

5.海因斯偷藥是違法的。他偷藥在道義上是否錯誤? 為什麼?

6.仔細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認為海因斯最負責任的行為應該是做什麼?為什麼?

科爾伯格找了72個分別為十歲、十三歲、十六歲的男性少年兒童,每個年齡組有一半來自中上層家庭,另一半來自中下層家庭。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隻是看孩子們怎麼回答。其中的部份孩子是這樣回答的。

丹尼,十歲,回答道:我想那個丈夫是不對的,他偷東西,會被警察抓的。

唐,十三歲,回答道:那確實是藥劑師的不對。他那樣做是不公平的,想要高價,看著別人死。那丈夫想要救他的妻子才那樣做的,任何人都會這麼做。我想法官不會把他關進監獄,法官會全麵考慮,而看到那藥劑師是要價太高了。

安迪,十三歲,回答道:我覺得那丈夫這麼做是對的,他妻子對她很好也很重要,所以他要盡一切努力去救她。

喬治,十六歲,回答道:我不認為那丈夫應該那樣做,如果那藥劑師有權定藥價的話。我不能說那丈夫所做的是對的,盡管我想人人會為他妻子那樣做。看來他情願為救他妻子進監獄了。在我看來他這麼做是有正當的理由,但在法律看來他是錯的。我隻能說這麼多了。

考爾伯格根據被試的回答總結出道德觀發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

一,前道德水平

階段一:對錯是根據行為產生的後果來決定的(受不受大人懲罰)。在這階段兒童還沒有認識到其他人的利益,做"好"事主要是怕不這樣會受懲罰。

階段二:對錯根據是否滿足本身快樂需要。孩子做好事隻是為取得同樣的回報,為了本身的需要。

二,道德觀與傳統要求一致水平

階段三:遵照"好男孩好女孩"標準,使大人滿意就是好的。這階段兒童開始認識到別人的利益需要,及自己在同別人關係中的作用。兒童想要滿足大人的期望,並保持那種信任的關係。

階段四:遵照外界權威的標準,如法律,命令等。 把完成規定的義務作為'好'的標準。這時人開始按社會的觀點來判斷,認為好的行為就是遵守法律的行為。

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

階段五:開始把那些公眾同意的法律和條約作為對與錯的標準(尊重社會價值和公民權力),人的道德判斷開始超越已有的社會規定,認識到有些法律比另一些好,有時合道德的並不合法,或合法的並不合道德。

階段六:把世界公認的準則、道德判斷作為自己的世界觀,認為有適用於全體人的道德原則,當一個特定的法律與其相左,他或她會按照自己的道德準則行動。

實驗結果表明,年齡越大,孩子的回答越向高級的階段接近,盡管每個年齡中孩子成熟的程度不一。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模式給我們勾畫出:我們每個人的道德幾乎都是按照這樣的順序發展起來的。道德發展是連續的按照不變的順序由低到高逐步展開的過程,更高層次和階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層次和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則不能。

趣味實驗:

1.職業道德測試

實驗原理:誠實,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

實驗主持人:加拿大某電器零售公司

實驗對象:前來應聘的職員

實驗過程及結果:

加拿大一家電器零售公司給前來應聘的人員出了三道選擇題。

第一題:你在以往若幹年的工作中,有沒有未經許可拿過公司的東西回家?

A.從沒有;B.價值不超過5元;C.價值不超過20元;D.價值不超過100元。

第二題:你的一名同事拿了公司的一元錢而沒有申報,你認為老板以下做法是否合適:

A.批評;B.阻止其提升或給予其降職;C.開除;D.報警,起訴該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