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英雄悲歌一(項羽本紀)(1 / 3)

4.英雄悲歌一(項羽本紀)

秦先其道,豪桀並擾;項粱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作《項羽本紀》第七。(《史記.太史公自序》) 項羽出生在楚國將軍之家,從小就有機會學文化、學劍術、學兵法,還可以挑著學,學文不行就學武,學武不行就學兵法,窮人家的孩子哪裏有這樣的條件?最後大家擁立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是將門之後。再比如陳嬰,他原是東陽縣的一個小公務員,一個老好人,但起事之兵群龍無首,找到他,立他為王。兩千年後的武昌起義像把這段曆史又重新演了一遍:起義之後要找個帶頭人,就去找黎元洪,四下尋不見,最後在床底下找到,拉出來,不由分說,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 但領導也不是好當的,必須承擔別人不用承擔的壓力。有人能承受,有人承受不了,陳晏就承受不了,他媽媽給他擺了利害關係,建議他去歸屬別人,不要自己當王,好處是"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隻要追求不是太大,欲望不是太高,弄個小官當當,過安穩日子也不錯。每個人都會做出他自己認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這樣心理最平衡,生活也最愉快,幸福指數最高。 陳蜜選擇了服從別人,而項羽則相反。楚懷王封宋義當上將軍,讓項羽當二把手,可當項羽不滿意宋義時,幹脆把宋義殺了!而眾將害怕項羽,也沒人敢說什麼。項羽殺宋義,是因為殺了他心裏最舒服,且能夠承受殺他的後果。 成大事者,需要有霸氣。項羽就霸氣十足,他自號西楚霸王。霸氣靠實力,還靠信心,狹路相逢勇者勝,其勝在勇,不在力。項羽要與劉邦決戰,劉邦不戰,"項王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嗔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人壁,不敢複出。"樓煩的射箭水平沒有變,變的是信心。項羽一聲大喊就有此巨大效果,可見其霸氣之足。 項羽三年滅秦,所向披靡,幾乎沒有打過敗仗,最多是攻城不下,從沒挨過別人的打。陳嬰母親曾說"暴得大名(突然間得到好名聲),不祥",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暴得大名"者沒有受過挫折,承受失敗的心理經驗缺少,這對一個人的成長是不利的。現在對小孩子進行挫折訓練很有必要,因為有些學習優秀的小學生、中學生僅僅因為一次重要考試沒考好,就輕生自殺,教訓慘痛。成人心理成熟一些,不至於為一次考試而自殺,但對於更大的挫折呢?比如戰敗,而且是讓自己的手下敗將打敗,這就需要一點承受力了。項羽就遇到了這樣的挫折,垓下一役,是他一生中第一場敗仗,他就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結果自刎烏江,可謂英雄悲歌,但同時也說明他缺少承受失敗壓力的能力,最終選擇了逃避。

而劉邦,則經常被打得落花流水,慘時隻剩下一兩個人逃難,加上他低微的出身,其承受失敗的能力比項羽要強得多。項羽聽別人罵他猴帶人冠,就把罵他的人扔進鍋裏煮了;漢將紀信假裝劉邦出戰,最後被捉,項羽知道被戲弄了,氣得把紀信燒死了。而劉邦呢,項羽要殺他老子,他笑嗬嗬地說:"我們曾結為兄弟,你殺我爹就是殺你爹,煮了咱爹也分我一杯肉湯。"你能把他怎樣? 曆史的偶然性讓人無法理喻,隻能歸之於命,罪之於天。因為曆史不能重演,一切已成定局,隻能由後人評說。何為命?自己所不能掌控者也。項羽在垓下吃了敗仗,逃亡中迷了路,去問一農夫,農夫騙他向左走,結果走進了沼澤地。現在想想,那個農夫為什麼騙他?是與項羽有仇?是受恩於劉邦?或者隻是騙人玩?農夫完全是局外人,這樣一個局外人,在關鍵時刻不僅成了局內人,而且影響了關鍵人物的命運,能說這不是偶然? 很多曆史事件是由偶然造成的。漢王五十六萬大軍攻楚,項羽隻率三萬人,把漢軍打得落花流水,十萬漢軍掉進睢水,河水因之堵塞。勝敗幾乎沒什麼懸念了,而此時卻狂風大起,天昏地暗,飛抄走石正好對著楚軍方向,楚軍大亂,劉邦才得以帶著幾十個人逃生。 成大事需要大智慧,不能兒女情長。項羽表麵上英勇無比,實際上俗人一個。他滅了秦,一把火燒了三個月。之後不是去致力重建一個新世界,卻想回家顯闊,說什麼"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又讓人想起袁紹,因為兒子病了.竟然心情煩亂,連關係江山社稷的大事也擱在一邊了,坐失良機,讓曹操撿了便宜。項羽臨死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還在往來突殺,證明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真是死不悔改啊!正像"滅六國者六國也"一樣,真正能滅一個英雄的,隻有他自己。善假於人一《高祖本紀》 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製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

(《史記·太史公自序>) 劉邦對自己和項羽得失天下原因是這樣總結的:"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苟於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君子本性無差別,差別在於是否善於借用他物為己所用。)。"搬到劉邦身上,就是"善假於人也"。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周先人踐巨人足而得生;到了漢朝這一輩兒上,總得也有點"神氣兒",於是編了一套劉邦他娘夢中與天神相交的童話,為了增加可信性,還加上了人證:說劉邦他娘做夢時,劉邦他爹正好去找劉邦他娘,看到有龍附在自己老婆身上,後來就懷上了劉邦。 這一套裝神弄鬼的把戲被劉邦很好地繼承了。他常去一家小酒館喝酒.醉了之後,有人見龍附其體,人證是酒館老板。他老婆呂後說每次都能找到他,原因是他走到哪裏都有一團雲跟著。雙簧演得不錯。"斬白蛇"就更有名了,袁闊成講的《三國演義》評書開篇笫一句話就是"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一統了天下......" 其實劉邦早年是一個無賴小混混,好喝酒,好女色,沒錢就賒人家的酒,喝了劉邦就醉,蕭何在縣裏幹公務員的時候,曾評價劉邦隻會說大話,做不成事。(蕭何晚年遭殃,不知與此有無關係?)不過劉邦膽子大,多大的事都敢想,看到秦始皇的威儀,感歎說:"大丈夫就當如此!"多大的事都敢幹,當反秦浪潮風起雲湧時,"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劉邦的字是"季"),尤其是"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後來劉邦西進,"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奠利先入關"。大家認為先人關不一定是好事,而劉邦卻義無反顧地去了。有大舍,才能大取。幹大事首先不能畏難,能幹難事是一種機會,出成績的機會,人隻有在幹中才能學到知識,積累經驗,增長才幹,無所事事成不了大事。 劉邦的事業成功與他的膽大有很大關係,他的婚姻也是因為膽大而成就的。當時呂後的父親呂公到沛縣縣長家做客,劉邦兜裏一個子兒也沒有,分明是蹭人家飯吃,卻敢謊稱"賀錢一萬"(去縣長家吃飯不能白吃,需要拿紅包,即"賀錢").驚得呂公親自下堂來迎,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這年劉邦已經年過四十了,還是個老光棍,而此前沛縣縣長曾向呂公求娶其女,呂公不同意。因為呂公會相麵,看到劉邦有異相,將來必成大事。《史記》記載秦始皇"峰準",劉邦"隆準"。準者,鼻粱也。 劉邦盡管有很多毛病,但他有一個本領,就是會用人。例子不勝枝舉,分析其善用人的秘訣,在於能夠滿足人的欲望,能夠"與天下人同利",即懂得"分肥",有好處不獨占。他"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當年他與項羽爭戰的關鍵時刻,想讓韓信和彭越與他一起合圍項羽,但韓信和彭越各有想法,沒有按約定出兵,他就說:如果打敗項羽,某某地、某某地就歸你們,讓韓信和彭越覺得不是為劉邦而戰,而是為自己而戰,於是他倆當天就出兵了,最後會師垓下,給項羽以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