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逆行的前奏 ”(1 / 2)

我們依然是這樣,生活離奇的平靜。高二的時候,我和爺爺奶奶搬到了小城的東莞小區一樓。新家給我的感覺就是寧靜,我有一個靜謐而舒心的空間來準備高考。每次放學回家,我都能吃到奶奶做的熱騰騰的飯菜。爺爺每天都起得很早,經常去中樞廣場上散步,他認識了幾個和他年紀差不多的老頭,熟悉了後就經常坐在一起打麻將。

高三那年,每個同學都進入了緊張的複習環節。我們也逐漸陷入了緊張的氛圍中。教室裏打鬧的聲音也消停了許久,黑板上方貼著倒計時卡片。我們每個人都拋開了身邊所有有困惑或者疑問,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高中畢業,大學四年的時光也緊跟而來,我們去了各自選擇的地方。臨夕和劉世澤關係發展的不錯。臨夕選擇了師範大學,劉世澤選擇了跟她在同一所大學讀法律專業。楊剛沒有考上大學,藝瑾不顧家人的反對學習新聞專業,她後來堅持跟楊剛在一起。藝瑾的父親母親不怎麼看好楊剛。這些所謂的過來人,身為人父人母,堅信他們不會看錯。可能父母認為大學時代的戀人隻是簡單的對彼此有好感,並沒有特別在意。藝瑾的父母認為大學畢業後,藝瑾會改變自己的看法,所以沒有更多的強求。我和梓明也發展得很好,他主修文學,讀了很多書,而我也考上了國內知名的美術學院,我就在那裏學習,專心學習畫畫。

新生到校報道那天,學校的歡迎儀式很隆重。眾人的狂歡,父母的笑容,伴隨著這一屆的大一新生。眾多五顏六色的行李在我身旁被急急忙忙的人搬過來搬過去。我們都一樣,在簡約的學生宿舍裏住過。爺爺奶奶擔心我在新的城市人生地不熟,二來又是頭一次離家,總是千叮嚀萬囑咐。一個月後,即使是一個年僅十八歲的初出茅廬的少年,也應該能夠適應才是。

我還清清楚楚記得報道幾天後的那半個月軍訓,教官是一個很嚴厲而強壯的高個子男生,年紀也不大,大概有二十七八歲。在烈日炎炎的正午,我們依次排隊站在操場中間,走齊步正步。我對這個學校唯一好奇的地方是,學校居然沒有升旗台,更沒有國旗,國旗是我們建校差不多一年以後才有的。老師給我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裏是新校區,學校的基礎設施還不全麵。一個星期下來,我對學校的布局基本上都了解了。我特別感興趣的就是圖書館,我很喜歡圖書館一樓的那個閱覽室。所以四年的時間裏似乎一有空就呆在了閱覽室。至於別的地方,旅遊景點這些隻去過一兩次,那都是在室友的勸說和拉扯中迫不得已才去的。

因為才剛剛大一,我們對新的生活總是充滿著憧憬和好奇。我還記得給我們上第一節課的女教授,她長的非常漂亮,看起來應該有40多歲左右,但並不顯老,反而很年輕。她上的這門課程是現代文學史,所以我很喜歡她。除了這些,當然還有其他的理由。她每次課的穿著打扮很符合資深優雅的氣質,戴著一個黑色邊框的女士眼鏡,普通話很標準,走起路來也顯得非常文雅,這是一個唯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