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下西洋(1 / 3)

(本章要寫鄭和,按道理來說鄭和現在應該還不叫鄭和。不過按照習慣,都以鄭和相稱。)

明軍班師回朝之後,朱棣便收到了來自於鄭和的消息。

鄭和回來了。

或者說,現在還應該叫馬和或者馬三保。

鄭和在江蘇劉家港出海,一路出使占城、爪哇、蘇門答臘島、暹羅、錫蘭、柯枝、古裏等地。

冊封古裏國王,使古裏成為大明帝國的海外藩貢體係的一國。

鄭和與王景弘的第二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五年到永樂七年。正好錯過了朱瞻基改革邊關政策的時候,故而一登陸回來二人都有些驚訝。

首先因為烏斯藏與北方還有西南的穩定,大明減少了許多軍費開支。而後因為減少了軍費開支,朱棣在朱瞻基的建議下用這筆錢修建了不少道路。因為開通道路導致商業貿易更加繁榮,這就使得通過商稅收取的錢財更多。所以說朱棣便十分有底氣的減免農稅,減免農稅又使得叛亂基本上被擺平。

有錢、有糧、有人,朱棣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繼續打仗了。東北、西域、草原、安南、南洋,都是在朱棣計劃當中的土地。朱棣想要開疆拓土,想的都快瘋了。

這就是朱棣為何如此寵愛朱瞻基的原因了,朱瞻基會搞錢、會打仗、還會穩定開拓的疆土。

這樣的“好聖孫”,朱棣又怎能不心生喜愛呢?

於是乎,朱瞻基被派來迎接鄭和了。

“太孫殿下!”鄭和與王景弘看著朱瞻基身後的大明國旗與小龍旗,不禁微微有些發愣。不過還好鄭和與王景弘很快就反應過來了,立馬對朱瞻基行了個臣子禮。

“免禮!”朱瞻基親自將鄭和扶起來,然後笑眯眯的為他披上了朱棣禦賜的錦袍。

“鄭將軍!王副使!此乃大明帝國之國旗,以後二位再下西洋的時候就在船上打出此旗!”

“帝國?”

鄭和聞言疑惑的問了句,而後便像是知道了什麼似的說道“皇帝之國?”

“大明帝國,乃大明皇帝統禦之天子之國!”

不過除了這個小插曲以外,朱瞻基的那一聲“鄭將軍”差一點就將鄭和的眼淚給弄出來了。

鄭和雖說是宦官之身,但是心有大誌更有韜略。朱棣也好、朱高熾三兄弟也罷,都沒那他當做宦官來看待。現在朱瞻基的態度,更加表明了他在朱棣一家子心中的地位。

朱瞻基看著鄭和那感動萬分模樣不禁笑了笑,然後轉過身對鄭和擺了個“請”的手勢說道“鄭將軍!王副使!請與孤同上車架,孤今日便接你們回應天府麵聖!”

“太孫殿下與鄭將軍一起便好,臣還是上後麵的車架便是了!”

王景弘推辭了一下,便退到一旁等著朱瞻基領鄭和上車。

朱瞻基也沒說別的,隻是繼續對鄭和發出了上車的邀請。

那眼神就像是看大明帝國海軍第一任總司令、大元帥一樣,讓鄭和都感覺朱瞻基有些過於熱情了。

不過說海軍還是為時尚早,你要先開海禁做生意。

做生意就掙到了錢,掙到了錢發現附近的海外國家市場已經滿足不了你了。你才會繼續往外開拓市場,而繼續往外開拓市場就會碰見海盜、不講理的國家。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海軍了。

建立了海軍,打贏了對麵。你就會建立辦事處,開拓海外領土與市場了。

不能說朱瞻基現在要建立一支海軍,就能建立一支海軍了。說要對外擴張、開海揚帆,那就能成的。

任何事情都需要按照規律行事,開海的第一步還是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機會進行對外貿易的試驗。掙到錢,往下的事情才有的聊。

“鄭將軍!大父令孤在你登陸之時便立馬將你帶回去,相比大父已經是等不及了吧?哈哈哈!”

朱瞻基給鄭和倒了一杯茶,然後推到鄭和麵前笑吟吟的看著他。

“多謝太孫殿下!多謝上位掛念!”

鄭和看著朱瞻基身穿袞服,一副儒雅而又有威儀的模樣。心中不由得一陣開心,他似乎感覺這個皇太孫會繼續支持他下西洋的。

“太孫殿下!末將率兩萬將士、船兩千艘,出海兩年。期間揚我大明國威,帶回珍寶萬兩、香料萬斤、異獸十頭。不知道太孫殿下想要些什麼樣得稀奇玩意兒,末將可在獻給上位之時給太孫殿下留一些好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