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還有這樣的事啊,那確實是挺刺激的,對咯,你知不知道這裏的哪個是王有財?”
既然對方開了口,陳立就趁機打探一下王有財是誰,等會也好想辦法從他的手裏把買去的那玉墜給整到手裏。
“你說他啊,他可是天天都往這古香閣跑。喏,看見沒,就是那個穿著西裝,紫紅領帶的那人。”
沒想到這王有財的名聲還不小,陳立隨便問出來,旁邊的這個年輕人就指了指前麵一人,跟陳立說道,陳立看了一眼,點了點頭。
“行了小兄弟,我去找朋友拜會一下,我叫楊育城,有什麼問題盡管找我哈。”
說著話,這個楊育城就向前走了過去,和一個年紀比他稍長的一人寒噓了起來。
看來他還真是在自己的身上找自信呢,陳立對他的話沒多在意,畢竟以自己的手段,要真是想要鑒定寶物的話,還用得著他嗎。
“各位都是古玩文物的愛好者和收藏者,希望大家秉持著一種本心。好了,我一個老頭子就不多廢話了,有什麼寶物需要鑒定的話,盡管來麻煩我。”
宋一明說完之後,下麵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老者隻是笑著擺了擺手,便走了下去。
古香閣的老板又上台跟大家夥寒噓了一番,接著便是排起了七八人的長隊,等待著讓宋大師給鑒定手中的寶貝,陳立看去,那王有財也在其列,手中向別人炫耀的正是那翡翠青蓮玉,這玉墜已經經過專家專門鑒定過,他如此做真是多此一舉。
“宋大師,您給看看我這件,這是我花了十萬塊錢在別人那裏買來的,不是假的吧?”
其中一個稍顯得瘦弱的漢子,把手中的一對龍頭金樽遞了上去,很是小心的問道。
隻見這一對金樽成圓柱狀,像個水杯,金樽口出,有三條拇指大的龍雕,龍頭衝著三個方位,金樽口蓋上方,有一個圓形的拉環,拉環下麵接壤之處紋飾四片葉雕紋,像是橡樹葉。樽身有一些星星點點的損壞,不過依然不影響那上麵雕著的人像浮雕,簡短形象生動。
“這金樽人像倒是不多見,乍看之下,無論是這金樽的製作工藝和特征都是漢代金樽製品無疑,但是可惜了,卻是個贗品!拿起來當做飾品裝置的話,也不傷大雅,但是最多也就值幾百塊錢而已。”
宋一明,拿起來那對金樽,拿著放大鏡仔細的看了一會,便說出來這麼一番話,讓那瘦弱的男子頓時心慌,要知道這可是十萬塊錢專門淘來的,宋大師說是贗品,那基本上就是確定無疑了,他的心情可以說是直接沉到了骨子裏。
“大師,為何這麼說?”
那瘦弱的男子,明顯是很不甘心,又追問其原因,就算是死也該死的明明白白才是。
“這金樽紋飾構造,以及製作工藝都極盡模仿漢代金樽,我以前見過類似的真品,要是跟那件相比的話,你這對金樽保存算是好的了,不過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樽身的官人紋飾,那人形服裝明顯是明代的服裝,這還能不是贗品嗎。”
宋一明大師倒也親和的很,對於那瘦弱男子的質疑,緩緩的回答道。等他說完之後,那瘦弱男子果然把手中原本視若珍寶的金樽拿在手裏,仔細的瞅了瞅上麵一個拇指蓋大小的人形雕俘,果然如宋大師所言。
那官人人形身披‘霞帔’,直至明代此飾才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尺,長五尺七分,按照明代人普百年身高比例來看的話,尺寸大體相近,服用時饒過脖頸,披掛在胸前,下麵一般垂有金玉石的墜子,因此顯得越發的高貴挺拔。
在明代都是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征,雖說這種披子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才將其列入服飾之中,但無論怎麼說,漢代出現這種霞帔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所以僅從這一點就能夠看得出來,此對金樽不是贗品還能是啥?
“他奶奶的,被糊弄了!”
那瘦弱的男子細看之下,就算是想不承認都難,可見這高仿製品漢代金樽的製作人倒是把這些細節給忽略了。
一氣之下,嘴裏謾罵著就將這一對古樸的金樽被那瘦弱的男子置地摔個粉粹,不少人看了都直搖頭,顯然是對他這種做法很是不滿。
陳立看了一眼那金樽,在宋一明沒有鑒定完畢的時候就發現那東西沒有絲毫的‘靈氣’湧現,這當然是贗品無疑,便是沒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