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身不由己(1 / 3)

柔然人的王庭雖然沒有漢人的國都那麼重要,但王庭的財富向來是表現柔然國力的一種象征,如今王庭被毀,不知還有多少柔然人恨上了鮮卑人,升起了同仇敵愾之心。

此時通訊不便,即使鮮卑人聲稱王庭是被他們自己的可汗燒掉的也沒有人會相信,連王庭都能燒掉,魏國人還有什麼是做不出的?原本會投降的部族,這下也要誓死反抗了。

庫莫提的擔憂當然有道理,一個強盜去別人家搶東西,若隻是拿了財物就走,自然是不會有人拚死反抗的。可你若知道對方是個搶完東西還要燒殺一番的惡棍,那無論如何,你也是要拚一拚的。

柔然人並非不善戰,而是艱苦的環境養成了他們以保全性命為優先的性格,如今命在旦夕,朝不保夕,一個為了性命什麼都做得出的人,爆發出來的複仇之心也就格外的強大了。

庫莫提聽著身後衝天的慘叫聲、火焰燃燒一切發出的“嗶嗶剝剝”聲,以及婦女和孩子的哭喊聲,忍不住打了個寒顫。

若是大檀不死,柔然王室不滅,就算能踏破柔然,也永遠不可能征服柔然這個國家了。

一個連王庭都沒有、也沒有城市可言的國家,若是連人民的心中都種下了仇恨的種子,怎麼可能長出乖巧可人的花來?

“陛下,不如讓我率部去追擊大檀,您留下安撫蠕蠕各降部吧?”庫莫提心中不安之心越來越甚,“大檀為何不往北逃,偏偏往西逃竄?西邊一片荒漠,什麼都沒有!”

“庫莫提,現在不是我非得追擊不可,而是軍心促使我不得不這麼做……”拓跋燾自幼領軍,對鮮卑人追求的是什麼再明白不過了。

“你看看各路的將軍,你想想他們是為什麼而來?如果讓他們就這樣回去,我日後也不要帶兵了。”

庫莫提怔怔地回過頭,映入眼底的,是滿臉對勝利的渴望、對生擒大檀建功立業的追求、對劫掠鬱久閭氏子孫,獲取驚人財富的渴望。

能夠保持理智的,都已經被拓跋燾留下來清理燒毀的王庭了。

婦女、孩子、一切不可以長途奔襲之人都被大檀拋下,大檀不管這些人,是料定魏人不可能也不管。自拓跋燾從東線征討以來,柔然降部如雲,王庭裏那麼多婦人和官員之子,有很多就出自這些投降的東部部落。

為了穩定軍心,為了有人證明王庭不是魏人燒的,拓跋燾就是再怎麼氣急敗壞,都還要盡力去救困在王庭火海裏柔然人。

這便是大檀臨走前對鮮卑人的嘲笑。

是對柔然降部的報複,也是一種“我死後管他洪水滔天”的狠毒。

在這一刻,庫莫提對這位陛下的敬佩已經到了某種極點。他自己也是領軍之人,自然知道軍心比民心更容易變幻,造成的結果也更致命。統領一支八千人的兵馬尚且不易,拓跋燾每每出戰便是幾萬大軍甚至十幾萬大軍,要兼顧各方的軍心,能夠人盡其用,那是何等的困難?

柔然人的王庭雖然沒有漢人的國都那麼重要,但王庭的財富向來是表現柔然國力的一種象征,如今王庭被毀,不知還有多少柔然人恨上了鮮卑人,升起了同仇敵愾之心。

此時通訊不便,即使鮮卑人聲稱王庭是被他們自己的可汗燒掉的也沒有人會相信,連王庭都能燒掉,魏國人還有什麼是做不出的?原本會投降的部族,這下也要誓死反抗了。

庫莫提的擔憂當然有道理,一個強盜去別人家搶東西,若隻是拿了財物就走,自然是不會有人拚死反抗的。可你若知道對方是個搶完東西還要燒殺一番的惡棍,那無論如何,你也是要拚一拚的。

柔然人並非不善戰,而是艱苦的環境養成了他們以保全性命為優先的性格,如今命在旦夕,朝不保夕,一個為了性命什麼都做得出的人,爆發出來的複仇之心也就格外的強大了。

庫莫提聽著身後衝天的慘叫聲、火焰燃燒一切發出的“嗶嗶剝剝”聲,以及婦女和孩子的哭喊聲,忍不住打了個寒顫。

若是大檀不死,柔然王室不滅,就算能踏破柔然,也永遠不可能征服柔然這個國家了。

一個連王庭都沒有、也沒有城市可言的國家,若是連人民的心中都種下了仇恨的種子,怎麼可能長出乖巧可人的花來?

“陛下,不如讓我率部去追擊大檀,您留下安撫蠕蠕各降部吧?”庫莫提心中不安之心越來越甚,“大檀為何不往北逃,偏偏往西逃竄?西邊一片荒漠,什麼都沒有!”

“庫莫提,現在不是我非得追擊不可,而是軍心促使我不得不這麼做……”拓跋燾自幼領軍,對鮮卑人追求的是什麼再明白不過了。

“你看看各路的將軍,你想想他們是為什麼而來?如果讓他們就這樣回去,我日後也不要帶兵了。”

庫莫提怔怔地回過頭,映入眼底的,是滿臉對勝利的渴望、對生擒大檀建功立業的追求、對劫掠鬱久閭氏子孫,獲取驚人財富的渴望。

能夠保持理智的,都已經被拓跋燾留下來清理燒毀的王庭了。

婦女、孩子、一切不可以長途奔襲之人都被大檀拋下,大檀不管這些人,是料定魏人不可能也不管。自拓跋燾從東線征討以來,柔然降部如雲,王庭裏那麼多婦人和官員之子,有很多就出自這些投降的東部部落。

為了穩定軍心,為了有人證明王庭不是魏人燒的,拓跋燾就是再怎麼氣急敗壞,都還要盡力去救困在王庭火海裏柔然人。

這便是大檀臨走前對鮮卑人的嘲笑。

是對柔然降部的報複,也是一種“我死後管他洪水滔天”的狠毒。

在這一刻,庫莫提對這位陛下的敬佩已經到了某種極點。他自己也是領軍之人,自然知道軍心比民心更容易變幻,造成的結果也更致命。統領一支八千人的兵馬尚且不易,拓跋燾每每出戰便是幾萬大軍甚至十幾萬大軍,要兼顧各方的軍心,能夠人盡其用,那是何等的困難?

更別說他一直身在前線,可還要注意著各線將領的戰績,就算大勝,也還要能夠順應其他部將的情緒……

正如拓跋燾所說,此時隻能追,追擊到無法追到的時候,這些將軍們心冷,才會頭腦清醒的接受他下一步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