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從小太過出類拔萃,孤傲不群,所以人緣極差,李順少時先是效法崔浩,後來發現自己和他的差距越來越大,便也成了厭惡他的那一群人。
可因為兩家關係好,明麵上的客氣還是要做,以至於後來他心中憎惡的要死,臉上還要客套的寒暄。崔浩並不是傻子,他人緣差是因為身邊沒有值得結交的天才,而非真的不懂人情世故,幾次被陰過以後,崔浩就疏遠了李順,反倒是崔浩的弟弟和李順關係好了起來。
是以崔家和李家雖然是姻親,但李順倒是和崔浩的弟弟走的近,崔浩家的大門是很少踏足的,隻維持著麵子上的關係。
那一次給狄葉飛送五石散的門客入府,李順是把人推薦給了崔浩的弟弟,然後崔浩的弟弟送給了哥哥,這麼輾轉入了崔府,誰也沒想到門客會出紕漏。
成年的李順比以前更加穩重,也更加有城府,但對於崔浩的嫉妒和怨恨卻一日比一日更深,隻不過他知道拓跋燾信任崔浩,詆毀也沒有用,所以很少在公眾場合說崔浩的不是,也絕不輕易動作,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小心思。
但在暗地裏,無論是崔浩當年被鮮卑貴族彈劾而罷官家中,還是後來的門客事件,其實都有他的影子。
隻要崔浩不高興,他就高興。
凡是崔浩同意的,他就反對。
凡是崔浩反對的,他就促成。
李順的這點小心思,瞞得過拓跋燾,卻瞞不過對他心知肚明的崔浩,是以對他忌憚更重。
在鮮卑人為主的朝廷裏,崔浩屬於積極的“主戰派”。他知道北魏最大的積弊在於根基淺薄,隻有靠不停的勝利才能集聚人心和財力,所以從拓跋燾當政開始,每一次戰爭的發起都是由他一手促成的。
如今夏國已滅,柔然屈服,西秦也被獻上。北涼和北燕雖然已經稱臣,可崔浩依舊認為與其得到兩個藩國,不如直接將它們納入版圖更加合適,經常為此遊說鮮卑大族和各方豪酋,時刻厲兵秣馬準備出擊。
而李順和另外一派大臣則屬於“主和派”,認為目前的國土已經夠大,安邦治國才是當務之急。
即便如此,李順心中也有“大國使者”的傲慢,每每出使,雖謙和有餘,但態度卻十分強硬,涼國對他是恭謹有加,每當他出使,天天有美味佳肴,夜夜有美女陪伴,臨走還有重禮相贈,讓他得到了別處得不到的尊重。
無論是為了這樣的滿足感,還是為了給崔浩“西進北征”的戰略扯扯後腿,李順都不願意北涼就這麼亡國。
可他自己也知道,以魏國如今的速度擴張下去,吞並北涼也是遲早的事。沮渠蒙遜年老體弱,他的兩個大兒子卻都死於非命,他原本對沮渠牧犍有些希望,現在看來也是個繡花枕頭。
崔浩和拓跋燾也看出北涼無以為繼的情況,所以才派出這一次的使臣,一是親眼看看沮渠蒙遜的身體如何,二是摸清北涼的情況,尋找合適的時機伐涼,三是暗中送源破羌去尋找南涼王昔日的部下,秘密結盟,以待日後之機。
崔浩從小太過出類拔萃,孤傲不群,所以人緣極差,李順少時先是效法崔浩,後來發現自己和他的差距越來越大,便也成了厭惡他的那一群人。
可因為兩家關係好,明麵上的客氣還是要做,以至於後來他心中憎惡的要死,臉上還要客套的寒暄。崔浩並不是傻子,他人緣差是因為身邊沒有值得結交的天才,而非真的不懂人情世故,幾次被陰過以後,崔浩就疏遠了李順,反倒是崔浩的弟弟和李順關係好了起來。
是以崔家和李家雖然是姻親,但李順倒是和崔浩的弟弟走的近,崔浩家的大門是很少踏足的,隻維持著麵子上的關係。
那一次給狄葉飛送五石散的門客入府,李順是把人推薦給了崔浩的弟弟,然後崔浩的弟弟送給了哥哥,這麼輾轉入了崔府,誰也沒想到門客會出紕漏。
成年的李順比以前更加穩重,也更加有城府,但對於崔浩的嫉妒和怨恨卻一日比一日更深,隻不過他知道拓跋燾信任崔浩,詆毀也沒有用,所以很少在公眾場合說崔浩的不是,也絕不輕易動作,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小心思。
但在暗地裏,無論是崔浩當年被鮮卑貴族彈劾而罷官家中,還是後來的門客事件,其實都有他的影子。
隻要崔浩不高興,他就高興。
凡是崔浩同意的,他就反對。
凡是崔浩反對的,他就促成。
李順的這點小心思,瞞得過拓跋燾,卻瞞不過對他心知肚明的崔浩,是以對他忌憚更重。
在鮮卑人為主的朝廷裏,崔浩屬於積極的“主戰派”。他知道北魏最大的積弊在於根基淺薄,隻有靠不停的勝利才能集聚人心和財力,所以從拓跋燾當政開始,每一次戰爭的發起都是由他一手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