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哥頓講述的一個故事,關於一位鎮上的周報編輯所遭遇的一些困難
有一,這位編輯的鄰居比爾,帶著太大和一個兒子,到河上去劃獨木舟。獨木舟突然翻了,幸而夫婦倆都善於遊泳。他們拚命去救孩子,但是不幸地,孩子被衝走而淹死了。那位父親傷心透了。“我為什麼要做這?”他責罵自己:“我為什麼不做那?”因此,他枉然而無益地在!心掙紮著,他不停地在街上走來走去。人們看到他在鄉間的道路上走著、走著,一直不停地走著。
一晚上,該報的編輯傑克,很晚還在報館工作。大約午夜的時候,前麵傳來敲門聲,站在門口的就是那位傷心的鄰居比爾。“比爾,你這麼晚還到外麵來幹什麼呢?”傑克問。
“我隻是走走,傑克,隻是走走。你瞧,我就是忘不了。為什麼要發生那種事呢?我為什麼要帶孩子去劃獨木舟呢?為什麼我無法救他呢?傑克,我真是不明白。”比爾回答著。
“進來吧,比爾。坐下來,我們談談。”比爾頹然地坐進椅裏。“我不能談。我就是不想談這件事。”
“好吧,”編輯:“沒有關係,你就坐在那裏好了,我繼續做我的工作。你什麼時候想談,就告訴我吧。”過了一會兒,他問:“比爾,來杯咖啡怎樣?會使你暖和起來的。”
比爾:“好啊,我很想喝一杯。但是我還是不想談話。”
這樣一直到清晨兩點鍾。接著,比爾開了腔:“喂,傑克,我可以談談了。”在一個時裏,他全部吐露出來,把整個經過又重一遍。傑克注意聽著。有些時候,當一個人能為另一個人所做的最有幫助的事情,就是隻注意聽著別人講話,並且讓他知道你關心他。這次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最後,傾吐完畢,比爾慢慢地平靜下來:“傑克,今晚上我要的都完了。”他站起來要走。
傑克把手扶在這個傷心人的肩上。“我們都喜歡你,”他友善地表示,“但願我能幫助你。”
“可是,”比爾,“你已經幫助了我——超過我所能出來的。你幫助了我,因為你傾聽我話,而不跟我辯論。我知道你喜歡我,也知道你是我的朋友。你幫助我太多了。我永遠忘不了。晚安,傑克。”他走進了黑夜裏。
傑克坐在那裏沉思。突然,他的頭腦回到他自己的問題。他很吃驚,過去不清楚的事,現在都清楚了;以前他不能看通的事,現在都可以客觀地看通了;過去似乎是令他承受不了的事,現在似乎很容易對付。他覺得他有更大的力量,去處理他自己的問題。
如果你在思想上跟自己保持的一段距離,而集中精神去幫助別人解決困難,事實上你就變得更能夠有效地去對付自己的困難。畢竟,這種自我給予的行為,是一種發揮能力的個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