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曾經就“長遠”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說:“今天漢語非常好用,主要是因為有漢語拚音。這得感謝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的民主氛圍,以及漢語拚音偉大的貢獻者、複旦大學教授周有光,他現在已經100多歲了。他過去致力於工業救國,一直學經濟。到晚年才改研究語言的。到1979年,他認為要到國際標準化組織去陳述中國對文字的觀點,別人就邀請他去了。上飛機之前,單位告訴他,因為你是外方邀請的,中國不負責所有差旅費,所以他上飛機的時候連一美元也沒有。於是他一分錢也沒有就去了巴黎。他用3年的努力,給國際標準化組織爭取到中國要使用這個方法來拚音文字。不然,我們的漢字就無法融入電腦時代,多偉大呀!我們的文字改革經曆了幾百年,今天漢字變得這麼簡單,年輕人學文化這麼容易,都是靠這麼奮鬥來的。”
的確,每一個創新在形成突破的過程中,都需要幾代人付出努力才能夠最終產生結果,所以,“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的一部分”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正是當家人有著這般戰略性的思想,整個華為上下所有員工才能夠坦蕩拾起每一次失落,然後信心滿滿地繼續向前努力奔跑。
華為每每向前,其實步子本身並不算大,但力道一定是足夠堅定的,所以沿途的狂風吹不倒華為人努力進步的決心。在價值平衡上,如果某個項目暫時沒有發揮出作用,任正非是不會輕易放棄的,華為的員工也會繼續做下去,倘使個別人因為缺失信心而舉步難行,華為也不會放棄對員工的心理疏導,直接的方式就是為其選擇另一個部門或調換工作內容,如此循環,仿佛在長遠之路上更加奏效。就像馬拉鬆長跑,如果給起點和終點之間自定義多個節點參照物,那麼馬拉鬆也可以“瘦身”了。
做一個百年品牌或許並不難,難的是這個過程中百密無一疏。“我們可能堅持某個項目做幾十年都不用,但是還得做,一旦公司出現戰略性的漏洞,華為不是幾百億美元的損失,而是幾千億美元的損失。”任正非的一席話驗證了他所要求華為堅持隻做好一件事的事實依托,華為公司某個項目的操盤者可以流動,但項目還是要繼續進行。
堅持,是華為行走至今的一個信念;大膽,則是任正非戰略實施的一種手段。
在與歐盟副主席聊天的過程中,歐盟副主席曾詢問任正非,為什麼在全世界經濟最不景氣的時候,他可以如此大膽地發展華為?任正非對此表示:華為的產品對於市場而言屬於小額消費,小額消費的最大特點就是風險係數極低,對經濟危機不構成任何威脅,經濟危機也影響不到小額消費,比如人與人日常溝通,見與不見都離不開打電話的一聲問候,這就產生了小額消費,龐大的市場基數足夠養活華為十幾萬員工了。說到基數,就不能不提到華為的盈利能力,任正非曾表示,華為的盈利能力甚至比不上餐館的毛利率高,更不能與房地產的大手筆相提並論,再垮又能垮成什麼程度?所以,全世界都搖晃了,華為依然矗立不動,並且依然堅持創新,堅持技術與研發,並且沒有虧待在華為始終奮鬥和堅守的員工。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華為的穩中求進離不開持續創新和向著優秀學習。任正非坦言:“如果我們不向美國人民學習他們的偉大,我們就永遠戰勝不了美國。當前人類社會知識的發展程度,遠遠超越了任何一個過往的時代,因此隻有依靠集體力量才會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