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2 / 2)

果真是秋後算賬,太宗隔三岔五派人逼問讖文在哪裏,李淳風連驚帶嚇,鬱久成病,六十多歲死在任上,臨終之時,追悔莫及,將其所著《文誌》、《律曆誌》、《五行誌》、《乙已占》,包括畢生心血——《紫微貞觀照經》盡數托付給了袁罡。

世事如雲煙,沒過幾年,太宗皇帝駕崩,李治即位(唐高宗),這檔子事也漸漸被人們所淡忘。

(注:曆史上李淳風死於李世民之後,蓋稗野,茶餘談資,不遵史論爾)

顯慶元年,袁罡周遊下,到了衝虛觀,覓得長生子,盤桓數月,細細考察,知其這些年精進修為,業有所成,欣喜非常,於是傳道授業,將畢生本領悉數傳之,告曰:“我自知相命,到今年夏四月,我之陽數即盡。後世弟子之中,唯爾悟性最高,我有法藏數部,俱是心血凝結,望爾習之,造福蒼生。惟道法自然,萬事不必強求。”駐留幾日離去,兩月後果然如期羽化,葬於少陵原畔。

其所遺《五行相書》、《稱骨歌》、《易鏡玄要》、《九玄女六壬課》等及李淳風遺著皆傳給了長生子。

又過得數十年,長生子期頤之歲,收了我另一位先祖曾文迪為入室弟子,苦行四十載,傳其道藏秘法,醫卜星相,風水堪輿,無所不包。

到得長生子一百四十歲華誕,在三清座下結跏趺坐,羽化升仙,世人其時見到觀中紫氣氤氳,空中雲彩變化萬千,謂之“老神仙”,莫不頂禮膜拜。

此時,文迪已盡得真傳,學滿出山,創立重陽道,決心行走涯,以道濟世,以術度人。

其後,因緣際會,在江西三陵村遇到“地仙”楊益(字筠鬆,號救貧),深感其所學非凡,乃拜為師。據族譜記載,文迪得到楊公悉心指點,以九玄女文地喇術授之,並贈以《疑龍經》、《撼龍經》、《葬法十二杖》、《青囊奧語》等堪輿法要。文迪朝夕研修,結合己有之學,博采眾家之長,終年觀山望水,尋龍探脈。覓龍以勢,察穴以形,巒頭砂水,體用兼妙,遂通堪輿大道,成為中國風水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不世出的一代形勢派宗師,以&qu;龍、砂、水、向、穴&qu;為要,總結出“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五法,為後世開啟了尋地立穴,陽宅開基之法門,遂後盛行神州大地千百年,其所著《青囊序》更為後世奉為玄空風水經典,世人尊稱為曾公。

自文迪公以後,曾家世代相傳玄空秘術,以堪輿風水,相術占卜為生,日子尚屬上等人家。

鬥轉星移,歲月如梭。轉眼已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此時距離文迪公已有一千多年,我的家族也從廣東梅縣遷徙到北京。

庚子年間,時局激烈動蕩,津城破之日,老太爺見北京難保,遂決定舉家到四川成都避難。此刻家境已然破敗,往日的大宅門也開始分崩離析。不過曾家一向看重文氣,不分男女,人人皆要讀書,推崇學而優則仕,鼓勵族中子弟積極向學,後輩中不乏傑出人才。

那時我的曾祖已長大成人,曾祖名叫曾德鴻,字琪麟,早年開蒙於私塾,成年後就讀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神學,親曆社會板蕩,目睹朝廷無能,國家羸弱,遂決定投筆從戎,報考保定速成軍官學校,而後遠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學成便加入孫中山所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回國參與了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後,赴雲南參加護國軍,直到護國戰爭結束,眼見軍閥割據,遂生革命無望,退居田園,廣置土地,過起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逍遙日子。曾祖早年投身革命為整個家族帶來了崇高的聲望,昔日日漸西山的曾氏一族又逐漸地興旺起來。

曾祖學貫中西,每日研習祖上所傳風水秘術,寫下《玄空輯要》一部,並將曆代先祖所著傳給了我的祖父曾國模,隻是到了我父親這一代,卻又因為種種曆史原因中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