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1 / 1)

中華民族自古講求榮辱之道,認為隻有知榮辱,才能有修養、懂修身。漢代哲學家王修說:“誌向高遠的人,能夠不斷地磨煉自己,以成就大業;沒有節操的人,懈怠輕忽,隻能成為平庸之輩。”老子的《道德經》中雖然重點講的是哲學觀念,但也講了許多道德修身的問題,他說:“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意思是說,德行渾厚高尚的人,好比初生嬰兒一樣純潔。再有,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更指明了個人的修養不僅是處世的條件,而且是成就事業的根本。

由此可見,人生就是一個通過不斷“知榮辱”而達到自我完善的過程。而“為人者必先正其身”這一傳統美德,幾千年來一直被有誌之士所遵循,也教會無數世人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幸福地生活。當然,古人的榮辱觀與我們今天的榮辱觀是不能完全等同的,但古人那種崇尚道德的思想確確實實是我們應該繼承的。

時代發展到今天,注重修身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往往對如何汲汲爭先、求功立名的事情冥思苦想,卻忽略了對自身品格的修煉做深入的思考,而先人們的這些故事將不再讓你局限在一種膚淺的精神狀態之中,會讓你領悟到存在的意義,也讓你的靈魂更為高貴